正文 第1章 蘇軾詩選注(1)(1 / 3)

黃牛廟

江邊石壁高無路,上有黃牛不服箱①。廟前行客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山下耕牛苦磽確②,兩角磨崖四蹄濕。青芻半束長苦饑③,仰看黃牛安可及④!

【題解】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蘇軾與其弟蘇轍隨父親蘇洵離開故鄉四川眉山去汴京(今河南開封)。這首詩是途經長江黃牛峽時所作。峽上有廟,奉祠黃牛神。詩篇通過黃牛神和耕牛不同遭遇的鮮明對比,表達了對現實的譏刺。

【注釋】

①服箱:《詩·小雅·大東》:“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服,負重;箱,車廂。原是說天上的牽牛並不拉車服役,這裏指黃牛廟中的神牛。

②磽(qiāo)確:同埆,瘦硬而多石的土地。

③芻(chú):喂牲畜的草。

④本詩前四句寫黃牛神高高在上,不拉車服役,反受人祭祀膜拜,後四句寫山下耕牛饑寒勞苦,對照鮮明,感慨很深。

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

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不飲胡為醉兀兀①?此心已逐歸鞍發②。歸人猶自念庭闈③,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壟隔,但見烏帽出複沒④。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童仆怪我苦淒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⑤,夜雨何時聽蕭瑟⑥?君知此意不可忘⑦,慎勿苦愛高官職⑧!嚐有夜雨對床之言,故雲爾。

【題解】

嘉祐六年(1061),蘇軾與弟轍(字子由)都以賢良中第。蘇軾初任鳳翔(今陝西寶雞)判官,前去就職。蘇轍因父親蘇洵在京編修《禮書》,故留京侍奉。於是送蘇軾至鄭州而別。全詩洋溢著深摯的手足之情。

【注釋】

①兀兀:昏沉沉的樣子。這句說:沒有飲酒,為什麼醉醺醺?形容分別時心神恍惚的情態。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以下簡稱“汪師韓評”):“起句突兀有意味。”

②本句說自己的心已隨子由歸去。

③歸人:指子由。庭闈:父母的居處,借指父母。

④這二句寫蘇軾對子由戀戀難舍,別後又登上高坡眺望他的身影。無奈坡壟阻隔,隻能看見子由的帽子時隱時現。吳師道《吳禮部詩話》稱讚此二句“模寫甚工”。

⑤疇昔:往日。

⑥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寧知風雪夜,複此對床眠?”蘇軾兄弟早年同讀此詩,非常感動,相約早日退隱,共享閑居之樂。他們二人的詩,曾多次重申此意。

⑦此意:即上述早日退隱之意。

⑧苦愛:酷愛,非常愛。末二句,紀昀批點《蘇文忠公詩集》(以下簡稱“紀昀評”):“收處又繞一波,高手總不使一直筆。”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①。老僧已死成新塔②,壞壁無由見舊題③。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④。往歲馬死於二陵⑤,騎驢至澠池。

【題解】

嘉祐六年(1061),蘇軾與蘇轍在鄭州分手後,經過河南澠(miǎn)池時所作。蘇轍有《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此篇是和作。

【注釋】

①“雪泥鴻爪”這個成語就來源於這幾句詩。前人把這幾句作為蘇軾“長於譬喻”的例子。(見《詩人玉屑》卷十七引韓駒《陵陽室中語》)②老僧:名奉閑。和尚死後火葬,築塔埋葬骨灰。

③這句說自己和子由以前曾寄宿澠池縣寺中,在奉閑的壁上題詩。這也不過是“雪泥鴻爪”,偶然留下一點痕跡。

④蹇(jiǎn)驢:疲乏之驢。

⑤二陵:崤山,在澠池西。

石鼻城

平時戰國今無在①,陌上征夫自不閑②。北客初來試新險③,蜀人從此送殘山④。獨穿暗月朦朧裏,愁渡奔河蒼茫間。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題解】

嘉祐七年(1062),蘇軾奉命去寶雞、虢、郿、盩厔等屬縣減決囚禁,本詩是途中紀遊之作。石鼻城即武城鎮,在汧水之北,南距陳倉三十裏。三國時諸葛亮曾圍魏將郝昭於此,是一處古戰場。

【注釋】

①戰國:交戰之國,指蜀、魏。

②征夫:在道路上奔走行役的人。

③這句說:從北方入蜀的旅客,到這裏開始攀登陡峭的山峰。

④這句說:從南往北的蜀人,過了這裏便走上平坦的大道。

郿塢

衣中甲厚行何懼①,塢裏金多退足憑②。畢竟“英雄”誰得似③?臍脂自照不須燈④。

【題解】

本詩也作於嘉祐七年(1062)。郿塢是東漢末年奸相董卓苦心經營的巢穴,故址在今陝西眉縣北。陳師道《後山詩話》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本詩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