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1 / 3)

會戰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德軍發起了對莫斯科的總攻,企圖通過占領蘇聯的心髒而使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一舉崩潰(kuì)崩潰:完全破壞,垮台(多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

麵對著敵人大軍壓境,斯大林不得不將朱可夫從列寧格勒緊急召回來。

朱可夫被任命為預備隊方麵軍作戰區的最高統帥代表,各方麵軍部隊使用和指揮都必須聽從他的命令。

接受命令後,朱可夫馬不停蹄(tí)地奔赴西方方麵軍司令部勘(kān)察情況。戰爭態勢的進展比他想象的還要糟糕糟糕:指事情、情況壞得很。,各地段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差得要命,必須把西方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合並起來,統一指揮。

10月1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下達命令:將西方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合並為西方方麵軍,任命朱可夫為司令員。

朱可失是一個意誌堅強、處事果斷、具有傑出才幹和天賦(fù)的人,也是一個要求嚴格、持之以恒(hénɡ)、目標明確的人。在莫斯科會戰最激烈的日子裏,朱可夫的嚴厲粗暴幾乎達到了無法讓人容忍的程度。可正是由於他的個性品質,他不去考慮遷(qiān)就個人的感情因素,才使他在國家與民族的危難時刻,能夠挑起挽救莫斯科和整個國家的千斤重擔,能夠組織保衛莫斯科的有效防禦(yù)。

朱可夫以他特有的充沛(pèi)精力和工作效率開始了他的新任務。他通過實地考察軍情,製定了一係列戰略方針:在莫斯科正西方麵組織一條牢固的防禦(yù)帶;加大縱深防禦,建立第二梯隊和方麵軍預備隊,隨時聽候調動;組織有效的地麵和空中偵察,加強對方麵軍各部隊的指揮;安排好軍隊的物資保障;增強戰士們的必勝信心。

與此同時,莫斯科幾十萬居民不分晝夜地構築保衛首都的防禦(yù)工事。他們修築了7.2萬米長的防坦克壕、近8萬米崖壁和斷崖,設置了5萬多米長的障礙物,挖掘(jué)了近13萬米長的戰壕和交通壕。這些用居民雙手挖出的300多萬立方米土方,建立起一個蔚為壯觀的環形防禦圈。

前線的蘇軍官兵知道,全國人民都在支援莫斯科,這種軍民同仇敵愾(kài)同仇敵愾(kài):共同仇恨敵人,一致抵擋敵人。的團結精神是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鼓舞力量和堅強支柱。

1941年12月6日早晨,朱可夫指揮西方方麵軍從莫斯科南、北兩麵開始了反攻。幾乎在同一時間,友鄰方麵軍積極配合,蘇德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戰鬥。

經過十天的激烈較量,已經削弱和極度疲(pí)憊(bèi)的德軍遭受了重大損失,在蘇軍壓力下節節敗退。

在蘇軍英勇無畏的進攻之下,到12月底,德軍已經山窮水盡山窮水盡:到了山水的盡頭。比喻陷入無路可走的絕境。,走投無路。

在莫斯科會戰中,朱可夫指揮的西方方麵軍殲(jiān)敵50餘萬人,擊毀俘獲1300輛坦克、2500門火炮、1.5萬多輛汽車和其他裝備。德軍被擊退了150~300公裏。紅軍解放了1.1萬多個居民點,贏得了全麵勝利。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是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敗。它打破了希特勒“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

朱可夫作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在這場舉世聞名的戰役中名聲大振,被斯大林稱為“勝利的象征”。

不朽的豐碑

朱可夫元帥是蘇軍曆史上,甚至是世界軍事史上榮獲勳(xūn)章、獎章和光榮稱號最多的人。

他胸前佩戴的一大片輝煌奪目的勳章和獎章,每個勳章上都記錄著他的赫赫(hè)戰功,都體現了他的文韜武略和聰明才智,都代表了他對祖國,對蘇聯人民和全人類的傑出貢獻,都表達了人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

朱可夫元帥胸前佩戴的勳章和獎章多達4l枚,每顆閃閃發光的勳章都折射出他一生的偉大與輝煌。

1974年,朱可夫元帥在家中平靜地閉上了雙眼,告別了人世。一代帥星殞(yǔn)落了,但是,朱可夫作為“勝利的象征”,人們將永遠銘(mínɡ)記他的殊功偉績。

朱可夫是一位天才的、偉大的軍事統帥,他多次臨危受命,挽救敗局,譜寫了軍事史上的神話。他為蘇聯的衛國戰爭、反法西斯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

朱可夫元帥一生經曆坎坷坎坷:道路、土地坑坑窪窪;比喻不得誌。,三起三落。但是,他無論處於巔峰、還是處於低穀,都表現出大將風度和統帥的胸懷。得勢不居功自傲,失勢也從不氣餒。他始終淡泊名利,嚴於律己,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深情愛戴和敬仰。

人們為了緬(miǎn)懷這位英雄,在莫斯科市中心紅場革命博物館前,建造了一座紀念碑,請了最負盛名的雕塑專家精心設計,用青銅鑄(zhù)造出朱可夫元帥橫跨他的心愛戰馬在紅場上進行勝利閱兵時的雄姿。

硝煙彌(mí)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成為曆史,但朱可夫元帥作為“勝利的象征”將永遠載入史冊。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1890~1969),美國總統(1953—1961)。陸軍將領,共和黨人。曾在陸軍部及美國駐菲律賓軍事顧問團供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並晉升五星上將。戰後曆任陸軍參謀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傑出的軍事統帥

1944年6月5日至6日夜間,盟軍開始了震驚世界的諾曼底登陸。盟軍的288萬軍隊,13700餘架飛機,9000餘艘艦艇參加了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登陸戰役。戰役的最高指揮官是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這場戰役使他名揚四海,載入史冊。

艾森豪威爾出生在美國堪薩(sà)斯州。他選擇軍人職業,並非完全出於個人愛好,也不是父母的意誌,而是與家境有關。他家境貧(pín)寒,其他的6個兄弟都沒有受高等教育,艾森豪威爾也隻能免費人西點軍校。他的母親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願自己的兒子從軍,但又不便阻攔,加之19世紀末期美洲的戰事不斷,從軍對於年輕人來說也是一件神聖而新鮮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艾森豪威爾從西點軍校畢業。獲少尉軍銜(xián)。由於戰爭,許多同學都去法國參戰,他卻被留在國內從事訓練工作。他創辦了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28歲成為少校軍官。巴拿馬地區司令康納少將看中了這位年青人的軍事才華,便邀(yāo)請他到巴拿馬服役。在巴拿馬服役的3年中,他受到了康納的特殊栽培,軍事知識和技能大有長進。後來,康納又保送他進入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受訓。艾森豪威爾學習認真,訓練刻苦,於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又到陸軍軍事學院學習兩年。

在艾森豪威爾的早期軍事生涯(yá)中,有幸結識了潘興和麥克阿瑟(sè)這兩位美國陸軍的名將。他對這兩人極為崇(chónɡ)拜並拚命追隨,特別是對麥克阿瑟的追隨竟長達6年之久。最先是隨之在陸軍參謀部,後來一同前往菲律賓。麥克阿瑟對他很器重,在菲律賓時任命他為軍事顧問助理。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他不顧麥克阿瑟等人的勸阻和挽(wǎn)留,堅決要求回國。年底回國後,任美國西部軍區司令部的後勤計劃官。1941年,艾森豪威爾改任團長,後來又改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晉(jìn)升準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偷襲:趁敵人不防備時突然襲擊。珍珠港美軍基地。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五天,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速回華盛頓。這固然與艾森豪威爾熟悉菲律賓和太平洋地區軍事問題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有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他先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便升為少將。這是他步入統帥部與馬歇爾長期合作的開始。

這時的艾森豪威爾,雖然還沒有資格參加那些有關同盟國戰略問題的高層會議,但他卻能站在最高統帥的角度,代表美國利益來指導全球性的戰略行動。艾森豪威爾注意到,當美國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羅斯福和馬歇爾卻把歐洲戰場放在優先的地位。他讚同這種戰略觀點,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戰廳的參謀們一起提出了如何進行戰爭的基本設想:把大量美軍集中在英國,而且拒絕將他們化整為零地用在任何周邊性的攻擊之中,在歐洲上空應獲得空中優勢,然後從英國渡過海峽,直指法國和德國。

對這一基本設想,英國人雖然原則上同意,但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存在著分歧(qí)意見。馬歇爾又命令艾森豪威爾前往英國作實地考察,並在英國設立了一個美軍指揮所,為日後實施計劃提出建議。當他返回華盛頓提出報告之後,羅斯福總統接受馬歇爾的意見,已經任命艾森豪威爾為駐倫敦的美軍歐洲戰區總司令了。不久,艾森豪威爾又出任北非戰場盟軍總司令。在這之前,他並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他就任後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卻馬到成功,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這證明馬歇爾慧眼獨具。艾森豪威爾也因此名聲大振(zhèn)。1943年2月,他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