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5)(1 / 3)

少年時期,馬克思就常常和燕妮在一起玩耍。他們都天資聰穎,智慧超過一般的孩子,因此,早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從波恩大學轉往柏林大學去的這個夏天,青年馬克思和往年一樣,利用假日和自己的姐妹以及少年時代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天,討論文學作品,議時事政治,探討人生的未來。並且他們私自在朋友的圈裏訂下了婚約。

私訂婚約之後的這個暑假,卡爾·馬克思過得非常愉快。他們幾乎每天都在一起討論著理想、前途、未來,享受著屬於年輕人的戀愛生活。在這個戀愛的暑假裏,卡爾.馬克思一下子從幼稚的少年變成了能夠自己作主的青年人了。

在暑假即將結束,卡爾即將踏上去柏林大學的求學之路時,他和女友燕妮,都大著膽子把私訂終身的事情告訴了各自的父母。令他們驚喜的是,雙方的父母竟然非常一致地表示讚成這門婚事。聽到這個滿意的答複之後,卡爾·馬克思愉快地踏上了赴柏林的道路。哲學博士

馬克思在後來的學期中一邊繼續學習法學,同時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化自己的哲學研究。在掌握了黑格爾哲學之後,他把目光轉向了哲學史。

馬克思先從研究伊壁鳩魯入手,他廣泛搜集材料,寫了七本關於伊壁鳩魯的哲學筆記。作為他的伊壁鳩魯哲學研究的一個方麵,專門考察了他的自然觀,並把這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選題。他從1840年下半年起開始寫博士論文,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到1841年3月完成。

這篇博士論文盡管篇幅不大(不到5萬字),但馬克思寫的很認真。因為在這上麵寄托著馬克思的學者之夢。馬克思轉到哲學上來之後,希望通過自己的博士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大學畢業以後謀一個大學教職,將來做哲學教授。當然,馬克思從來沒有想過做一個書齋中的學者,而是要利用大學講壇以及新聞媒介來宣傳真理,批判宗教,批判封建專製製度。因此,在博士論文即將結束的時候,馬克思用激昂的詞句寫了一個具有戰鬥精神的序言,其言辭之激烈,甚至連他的思想激進的朋友布魯諾·鮑(bào)威爾也感到吃驚,急忙勸說馬克思不要在序言中寫上激烈的詩句,以免使論文答辯遇上麻煩。

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克思決定把論文寄給一個較小的但也許更民主一點的大學,申請學位。作出這一決定還有另一個原因,即柏林大學申請學位的手續繁瑣(suǒ)繁瑣:繁雜瑣碎。。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還得付一筆不小的錢。這也正是馬克思所不樂意的。於是,在1841年4月,馬克思把論文以及申請材料寄給了耶拿大學哲學係主任巴赫曼,並希望盡快取得學位。巴赫曼教授看了馬克思的論文後十分欣賞,為馬克思寫了如下的推薦書:

“該候選人才智高超、見解透徹、學識淵博,本人認為該候選人實應授予學銜。”

七位看過論文的教授也一致同意係主任的意見。結果,耶拿大學決定不再對馬克思進行答辯和其他形式的考試,直接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841年4月15日,耶拿大學為馬克思頒(bān)發了哲學博士學位證書。這時,馬克思才23歲。

馬克思帶著文憑回到了家鄉特利爾。他準備與燕妮結婚(他們訂婚已經5年了),然後到波恩大學申請講師職位,與布魯諾·鮑威爾一起在波恩大學宣傳進步思想。友誼與戰鬥

1842年10月,馬克思被聘為《萊茵報》主編。他從波恩來到科倫,從此開始自己的世界觀轉變,即在哲學上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在政治上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年輕的馬克思思想敏銳,意誌堅強,相貌堂堂,引人注目。《萊茵報》出資人之一,科倫樞密顧問梅維森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卡爾·馬克思,特利爾人,現年24歲,體格強健,兩頰(jiá)長著又密又黑的胡子,胳膊、鼻子和耳朵上也長滿黑毛,富有男子氣,性格剛烈、粗獷(ɡuǎnɡ),極其自信,但非常嚴肅,富有教養,是個不知疲倦的辯證論者。他具備一個猶太人特有的敏銳洞察力,堅定地執行青年黑格爾派學說的每一個原則,……在馬克思的領導下,年輕的報紙不久說話就無所顧忌,於是當局對它越來越懷有戒心……”。

在馬克思的領導下,《萊茵報》影響越來越大,遠遠超出普魯士的範圍,成了德國影響最大的一家民主派報紙。該報訂數在馬克思接手時隻有800多份,一個月後上升到1800多份,到1843年1月再上升到3400份。這就使反動政府更為驚慌,匆忙決定,從4月1日起查封《萊茵報》。這一決定盡管在萊茵省引起了抗議的浪潮以及為使國王撤消命令而發起了簽名的請願運動,《萊茵報》的股東們也要求馬克思放棄激進的態度,馬克思也於3月17日發表了辭退編輯部的聲明,但這一切並沒能挽救《萊茵報》。

馬克思離開科倫後,先到荷蘭的舅舅家閑住。一個月後,回到特利爾。然後,又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因為他的未婚妻燕妮和她的母親住在那裏。6月19日,這對訂婚後彼此等待了7年之久的青年終年完婚了。在長期的分離之中,他們經曆了痛苦和思念的考驗。

現在這對新人終於開始的共同的生活,在結婚儀式之後,這對新人去愛貝爾堡、普法爾茨、巴登等地新婚旅行。燕妮光彩照人,馬克思容光煥發,所到之處人們都十分羨慕這對新婚夫婦。

馬克思在退出《萊茵報》之後的半年時間裏,尤其是在克羅茨納赫度過的整個夏天,是他人生和思想發展的關鍵性階段。然而,這段時間畢竟是馬克思在投身於新的戰鬥和重新走上社會舞台的一個準備,是兩次戰鬥的間歇。

他最終決定前往歐洲的政治中心、“新世界的新首府”——巴黎,在那裏創辦《德法年鑒》,把德國的思維與法國的熱情、德國的哲學與法國的政治結合起來。

就在馬克思動身去巴黎的前夕,普魯士政府想收買馬克思,通過他父親的朋友、監察顧問埃塞爾向他提出建議,到政府任職,馬克思不為所動,毅然提前出國。馬克思與燕妮於1843年19月底來到巴黎,住在塞納河畔的田鳧(fú)路38號。

巴黎是一府沸騰的大都市,馬克思在那裏不僅開展獨立的科學研究,而且開展了廣泛的交往活動。馬克思不是書齋中的學者,而是一個學者革命家,或革命的學者,因此巴黎不僅為他提供了科學研究的環境,而且也提供了廣泛交往的條件。還在到巴黎之前,馬克思就給巴黎的一些學者和革命家寫過信,邀請他們為《德法年鑒》撰稿,到巴黎以後與一些人加強了來往。

在巴黎,馬克思與海涅交往密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海涅流亡巴黎已經多年了,他比馬克思大21歲。在他們相識和密切交往的幾個月裏,海涅幾乎每天都拜訪這對年輕的夫婦。海涅和馬克思常常一會就是幾個鍾頭,共同琢磨潤色一首詩,而燕妮又經常是海涅作的第一個聽得入迷的聽眾。

馬克思十分珍惜與海涅的友情,當庸人們咒罵海涅的時候,馬克思站在海涅一邊。馬克思認為,詩人都是一些古怪的人物,必須容許他們自行其是,而不能用常人甚至超人的遲度來衡量他。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在巴黎的最大收獲,是開始與恩格斯的終生友誼。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創始人,是人類思想史的天空中一對明亮的雙星。在巴黎相遇,決定性地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恩格斯也是德國萊茵省人,比馬克思小兩歲。由於他的身為工廠主的父親的強迫,中學沒畢業就去學習經商,後來也沒有上大學的機會。但是,恩格斯天資聰穎,勤奮自學,在服兵役期間,到柏林大學旁聽哲學。他通過自學成了深厚的哲學素養,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練就了流暢清新的文字風格。而且他天性活潑,性格剛強,觀察敏銳,交遊廣泛,很早就在報紙上發表文學評論和通訊。

1844年8月下旬的一天,馬克思在巴黎法蘭西劇院廣場附近的一家咖啡館裏,略微有點心神不寧地等候著從英國曼徹斯特來的恩格斯。他們相見恨晚,傾心相談。離開咖啡館後,又一路交談回到馬克思的寓所。這段時間馬克思剛好孤獨一人,因為燕妮帶著剛剛3個多月的女兒小燕妮回娘家了。於是,他們放聲高談,一談就是幾個小時,甚至徹夜不眠,在廣泛的領域中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彼此都十分驚奇地發現,兩人在所有領域的所有問題上意見完全一致。當其中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新的見解時,另一個人覺得正是說出了自己也要講的話;而當另一個再把這些見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一遍時,這一個就發現對方比自己更確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兩個人哲學立場和政治信念一致,修養和知識水平相當,對當時麵臨的共同問題作出了共同的結論,而且他們的一致達到連用語都幾乎相同的地步。

馬克思發表在巴黎激進報紙《前進報》上的文章,都使普魯士統治者看到了“革命”二字,他們早就向法國政府施壓,法國政府下令把馬克思和《前進報》其他一些撰(zhuàn)稿人驅逐出境,除非他們保證不再從事反普魯士的宣傳。馬克思斷然拒絕作出保證,他寧願在24小時內單身一人先行離開巴黎。

1845年2月3日,馬克思到達布魯塞爾,燕妮匆忙變賣了家什,帶著9個月的女兒隨後來到這裏。初來乍到,又囊(nánɡ)中空空,連一所固定的住房也無法找到,馬克思一家處境艱難。恩格斯得知馬克思遭驅逐,立即意識到馬克思需要幫助,他發動萊茵省的朋友們為馬克思籌集了一筆款子,並把自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第一筆稿酬寄給了馬克思。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說,讓我們大家以共產主義的方式來“分擔我因此而支出的意外費用”,“至少,不能讓那幫狗東西因為用卑劣手段使你陷入經濟困境而高興。”4月份,恩格斯來到布魯塞爾,5月初,他和馬克思一家都在城東邊的同盟路租到了房子,馬克思住5號,恩格斯住7號。4月份,馬克思家裏還來了一個新的成員,這就是22歲的女幫家海倫·德穆特,大家一直叫她琳蘅(hénɡ)。她是摩塞爾河穀的一個農家女,當她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就來到威斯特華倫家,在燕妮身邊長大,成為燕妮的女伴和知己。現在燕妮的母親把琳蘅送到這對年輕夫婦身邊來幫助料理家務。她來的正是時候,先是幫著燕妮把家安頓下來,接著就有了新的職責,因為9月份馬克思的二女兒勞拉出世了。從此,這位純樸善良、聰慧剛毅的理家的能手一直沒有離開這個家,在長期顛沛(pèi)流離顛沛流離:比喻生活艱難窮困。形容生活艱難,到處流浪。的生活中分享著這一家的憂愁和歡樂。

恩格斯來此之前就擔心比利時政府終究會找馬克思的麻煩,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普魯士政府不久就對比利時內閣施加了壓力,要把馬克思驅逐出境。馬克思別無選擇,他隻有脫離普魯士國籍。從此,馬克思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