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3 / 3)

門捷列夫在彼得堡師範學院的表現是有目共睹有目共睹:人人都看見,極其明顯。的。他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品行端正,待人接物非常誠懇、忠信,與各位任課老師和同學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幾位教授都建議門捷列夫留在彼得堡繼續從事化學研究,把他的課題再繼續深入下去。

“我享受了政府的特殊津貼,我有義務去別的地方任教。況且,我的身體狀況也不算太好,留在彼得堡也不利於恢複病情。我想我還是暫時離開彼得堡吧。不過,請您放心,我會繼續我的研究工作的。”門捷列夫坦然接受了眼前的現實。

在門捷列夫正要啟程的時候,一向非常關心他的一位醫生來到了門捷列夫的住處,“米佳同學,你一去就是好幾年,我再也不能關照你了,希望你到南方以後好好照顧自己。這是一封介紹信,你可以交給現在正在辛菲羅波爾的外科醫生比羅果夫,他是我的老朋友,會好好關照你的身體的。”

門捷列夫接過介紹信,手有些顫抖,眼睛也濕潤了。他向這位醫生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示感激之情。門捷列夫是多麼舍不得彼得堡善良友好的人們啊!

第二天,門捷列夫拎起簡單的行李就上路了。行李很簡單,除了路上所用的必需品,就是重要的化學研究資料,這些是門捷列夫一天也丟不下的。

辛菲羅波爾是一個著名的療養聖地。這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蒼山如黛(dài),湖水如鏡。門捷列夫來到這裏顧不上欣賞身邊的山山水水,趕快來到辛菲羅波爾中學報到。等門捷列夫趕到地方一看,學校的大門緊鎖著,裏邊連一個人影也沒有。原來,此時正值克裏米亞戰爭,俄羅斯軍隊與英法等國的軍隊在辛菲羅波爾附近擺開戰場進行廝(sī)殺呢,這兒的學校已經解散停辦好多天了。

“我不如趁著這個空閑,去找一下比羅果夫醫生。看看他對我患的肺結核病有什麼妙手回春的好方子。”門捷列夫懷揣著介紹信,找到了比羅果夫醫生。

比羅果夫給門捷列夫做完了檢查之後,不禁喜笑顏開,他拍拍門捷列夫的肩膀說道:“小夥子,我保證你比我還要長壽!你的病並非什麼肺結核,而隻是一種並不嚴重的心瓣膜病,隻要保證休養的時間,再對症(zhènɡ)下藥。我保證你三個月之內完全可以恢複。”

“真的?!”門捷列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患的這場病好像壓在心頭的不散的陰霾陰霾(mái):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一直揮之不去,沒想到,今天經比羅果夫的稍加點撥,自己頭上又是晴空萬裏了。原來他以為自己來辛菲羅波爾就已經與彼得堡永別了,與情深意長的師範學院的老師、同學們永別了,沒想到,自己還可以回到那裏,可以放心地從事自己的化學研究了。

1899年,年邁的門捷列夫已經是病魔纏身,他的老病又犯了,咳嗽不已,還伴隨著低燒。就是這樣,他還應政府之邀,完成了他的烏拉爾之行。

他這次不辭辛勞的長途跋涉,是為了幫助俄國找出烏拉爾鋼鐵工業不能發展的原因。老年的門捷列夫拖著多病之軀,進行了周密而詳盡的實地考察,訪問了當地的許多工程技術人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寫出了厚達770頁的報告——《1899年烏拉爾的鋼鐵工業》。

門捷列夫把自己的全部獻給了他的祖國,但沙皇專製統治下的俄羅斯帝國並沒有給他些什麼。

為了全麵研究大氣層上的氣象學現象,以及觀察極其難得的日食現象,門捷列夫冒著生命危險,獨自一人駕駛探空氣球,攜(xié)帶著大量的科學儀器,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科學考察。因這次出色的表現,法國氣象航空學院專門授予門捷列夫榮譽獎,而沙皇政府卻置若罔聞置若罔聞(wǎnɡ):放在一邊兒不管,好像沒聽見一樣。,連一封賀信都沒發。

門捷列夫的老師齊寧教授去世後,俄羅斯科學院的許多教授和專家,提議由門捷列夫來繼任化學工藝學講座院士的職位,大家都以為門捷列夫是當之無愧的,因為門捷列夫已經為俄羅斯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無法替代的貢獻,他在世界化學界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到了俄羅斯科學院物理數學部舉行會議進行投票,選舉科學院院士的時候,由於沙皇的示意,再加上一些人對門捷列夫有棱有角的性格有所嫉恨,他們聯合起來把這樣一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拒之門外!當時,不隻是在俄國,就是在整個世界的範圍內,也沒有幾個人能夠同門捷列夫競爭這一席位。

“門捷列夫事件”發生後不久,彼得堡大學鬧起了學潮。大學生們為了反抗沙皇政府的黑暗統治,舉行示威遊行,開展罷課鬥爭。他們還起草了請願書,強烈要求沙皇政府改革舊製度,實行新體製。請願書寫好後,學生們舉行了一次會議,邀請門捷列夫和其他教授參加。會上,有人提議:

“請門捷列夫教授為我們轉交請願書!他有威望,又有正義感,最合適不過了。”

門捷列夫被學生們的熱情和期望感動,激動地說:

“我十分感謝你們對我的信任!我知道,接受你們給我的委托,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因為這是在和政府作對!但是,既然你們不怕,作為老師,我還害怕嗎?”

第二天一早,門捷列夫趕到了教育部,親手將請願書交給了教育部長捷良諾夫。部長讀了請願書後,氣得火冒三丈,當即拿筆在上麵批道:

“學生反抗政府,已是大逆不道。身為師長的門捷列夫,不僅不製止,反而縱容。對此,本應給予嚴厲懲(chénɡ)處。考慮到門捷列夫的聲望,暫時免予處分。不過,他再也不能在大學工作了。”

在教育部長的逼迫下,門捷列夫終於忍痛離開了他執教33年的彼得堡大學。

離開了彼得堡大學,門捷列夫異常悲憤。最初,他整日呆在家裏,不見任何人。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總想為國家做點什麼,生怕荒費了滿肚子的學問。

這時海軍部急需試驗一種新型火藥,找了許多化學家,都不能勝任這項工作。海軍部長便親自登門請門捷列夫承擔這項研究。

門捷列夫夜以繼日地工作。兩年時間內,他就研究出了一種新的無煙火藥。試驗結果,其性能和威力大大超過了國外的同類產品。這種火藥不僅可以廣泛應用於采礦,拆除舊的建築物,而且還可以用於各種口徑的火炮。

正當這種新火藥投入生產時,門捷列夫因為同情俄國的革命者,與海軍首腦人物鬧翻了。他被迫離開了海軍部。

到了門捷列夫晚年,政府又任命他擔任國家質量檢測總局局長。

有人問門捷列夫:

“既然您年歲已高,又多次受到政府官員們的冷落和迫害,為什麼還如此不知疲倦地工作呢?”

“我不是為他們工作的。我是為祖國,為了自己。工作可以使我獲得安寧,幫助我解脫煩惱。當我停止工作的那天,就是我生命結束的時候。”門捷列夫回答說。

1907年2月2日淩晨,門捷列夫因心髒麻痹而停止了呼吸。

在追悼門捷列夫的大會上,他的同事、朋友和學生,反複吟誦著他的格言:

“什麼是天才?終身努力,便成天才!”

出殯那天,自發前來送葬的隊伍達幾萬人之多。走在靈柩(jiù)最前頭的十幾名青年學生抬著一塊大木牌。木牌上麵寫的是各種化學元素符號的元素周期表。

人們以這種特殊方式,來表達對這位偉大化學家的無限崇敬和懷念。

愛迪生

愛迪生(1847~1931)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一個小鎮上一戶農民家庭。他從小好奇心強,喜歡問為什麼。他一生中隻上過3個月的學。媽媽是他的啟蒙老師,教會了他英文、算術、物理、化學等。愛迪生喜歡做實驗,12歲時開始在火車上賣報,掙錢買實驗用品。16歲時,他學會了電報技術,成為一名報務員,從此開始了發明創造的道路。他開辦過工廠,後來,先後在門羅公園和西奧蘭治市郊建立過實驗室,集中精力搞創造發明。他的一生都未停止發明創造。

愛迪生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他一生當中的發明,獲得專利的有1300多項,有人統計,實際上有2000多項。早期,他主要從事電報機方麵的研究。他在一重發報機的基礎上,先後發明了二重電報機、自動電報機、四重電報機。在門羅公園,他發明了會說話的機器——留聲機,以及為人類黑夜帶來光明的電燈。他還在原有基礎上,改進了電話機、電影攝像機以及蓄電池等。愛迪生的發明是人類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

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誕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市。他家祖籍荷蘭,於1730年遷往北美,初居新澤西州,1842年才遷往俄亥俄的米蘭。家裏比較窮,主要靠父親撒姆爾種田維持生活。愛迪生六歲時,就跟著父親到田裏去幹活。

他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烈的小孩,愛動腦筋,愛思考問題,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有趣。他會問:為什麼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又從西邊落下?他會問:為什麼藍色的天空裏會有朵朵白雲在飄浮?他還會問:為什麼水能結成冰?

總之,他的問題千奇百怪,腦子裏充滿著“為什麼”,幾乎從會講話的那一刻起,就問個不停。他爸爸經常被他問得直搖頭,而他的母親則極有耐心,總是答複他的問題。

有一次,那是六歲的時候。一天早飯後,媽媽正在做針線活兒,愛迪生“咚”一下撞開了門,連跳帶蹦跑進來了,嚇得媽媽把手都紮了。

愛迪生氣喘籲籲地問:“媽媽,大母雞趴在雞蛋上做什麼呀”?

媽媽笑著說:“在孵(fū)小雞呀。雞媽媽就是用自己的體溫、用自己的身體一天天將雞娃娃孵出來的。”

“噢,原來是這樣,太有趣了。”愛迪生拍拍大腦袋,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推開門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也不見愛迪生的蹤影。媽媽很著急,一家人四下尋找。一直到傍晚時分,大家才發現這個小家夥竟然在後院雞舍旁邊做了個“窩”,裏麵放了幾個雞蛋,他正小心翼翼地趴在雞蛋上,一動也不動。

媽媽看他專心致誌專心致誌:一心一意;集中精神。的樣子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呢?

“我在孵小雞呢!”他一本正經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後合,想不到他居然餓著肚子,從早到晚趴在雞蛋上,整整“孵”了一天。

有一次,他走近鐵匠爐,熱氣像針似地紮著他的臉。

一個臉色黝(yǒu)黑、淌著汗珠的大個子,瞥他一眼,喝道:

“小孩子,一邊去!”

桔紅色的火苗吸引了他。忽然,他腦袋裏又鑽出一個問號,像小蟲似的,不讓它爬出來,就不舒服。他望大個子問:

“先生,煤為什麼會燃燒呀?”

“什麼?”大個子剛剛掄(lūn)起的鐵錘在空中劃了一條弧線,沒落在鐵砧(zhēn)上,卻“嗵”地砸在地上。他愣了一會兒,說:“不能燃燒,還是煤嗎?”

“先生,我問的是煤為什麼會燃燒。為什麼?”

“因為我點燃了它。”

“為什麼點燃它,它就會燃燒呢?”

“真羅嗦!我要是澆一點水,它還會熄滅呢!”

“為什麼澆了水,火就熄滅呢?”

大個子瞪著愛迪生,突然俯下身子,吼道:“你是個小怪物!走開!快!”說完,掄起大錘,狠狠砸在鐵砧子上。

他嚇得跑開了,真怕大錘砸在自己的大腦袋上。

他跑回家,一頭鑽進儲藏室。

儲藏室裏有煤,有薄木片,還有火種。

煤為什麼會燃燒?

他要弄明白,一定要弄明白。

這個5歲的孩子,鄭重地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煤沒點著,薄木片點著了,連同堆在地上的碎木頭。

火苗躥(cuān)起來了,黑煙也躥(cuān)起來了。

附近的工人和鄰居們一起驚呼:

“失火了!失火了!”

他們端著臉盆,提著水桶跑來救火。

所幸的是,隻燒掉了一間小屋。

爸爸罵道:

“你這個小壞蛋!誰讓你玩火?”

罵還不解氣,爸爸抬起厚實的大巴掌,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拍了幾下。

他啜(chuàn)泣著,望著媽媽,睫毛上還掛著亮閃閃的淚珠:

“媽媽,煤為什麼會燃燒?”

爸爸和媽媽相互望了一眼。爸爸的大手不由地停在半空中,隨即又輕輕撫摸著他的頭頂。

從此,大家都說愛迪生是個異想天開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離奇,不切實際。的“呆子”。什麼他都敢想:想上天,想入地,別人想不到的,他小小年紀也居然能想到。

19世紀50年代,美國正由馬車時代向火車時代挺進。

那時,撒姆爾除了製造建房用的木板外,還經營小麥和食品。為了發展自己的事業,他毅然將全家遷移到密執安州已通火車的波特·休倫鎮。

時值1854年,愛迪生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