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幸福不是用金錢堆砌的 (3)(1 / 2)

此外,在選擇結婚對象時,心理上的“門當戶對”一樣非常重要。兩個人在一起,如果能夠在心理上相互協調到最佳狀態,那麼,有共同語言的他們的婚姻必然會很幸福。

理性消費是指消費者在消費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則進行的消費。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理性消費是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知覺做出合理的購買決策,當物質還不充裕時的理性消費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價廉物美經久耐用。

7.找一個我愛的人,還是找一個愛我的人--消費者剩餘

“愛我的人對我癡心不悔,我卻為我愛的人甘心一生傷悲;愛我的人為我付出一切,我卻為我愛的人流淚狂亂心碎。”一曲《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唱出了無數男女在愛情麵前的矛盾與糾結。

“找個愛我的人還是我愛的人?”這個話題一直讓諸多男女陷入困惑,對此的討論始終沒有標準的答案。對這個話題,世紀佳緣網站曾經專門做過一次大調查。

經過世紀佳緣一周調查,結果顯示,正方“找愛我的人結婚”以將近多出一倍的支持率,遠勝反方“找我愛的人結婚”。

堅持找愛我的人結婚的網友占了投票人數的近三分之二 ,此類人群大多認為,找到一個自己愛的人很容易,但他如果不愛我,那麼自己就會太累,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找一個愛我的人結婚。再者,天長日久了,沒準自己還能會愛上對方呢。

雖然選擇我愛的人結婚占少數,但他們的理由基本一致且堅定。他們堅定相信真愛,如果真是找不到真愛,那就寧願孤獨一生。同時,這些人也覺得,能夠為心愛的人付出,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如果對方感受到了的話,也會愛上自己的,即使是不會愛上自己,自己也會為心愛的人付出也是心甘情願的幸福。

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為取得一種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與他取得該商品而支付的實際價格之間的差額。

對於婚姻與愛情,有人說,談戀愛就要找一個自己愛的人,結婚就要找一個愛自己的人,這樣才會幸福。這種說法本身無可厚非,但是,找一個愛自己的人結婚真的就一定會幸福嗎?

在做生意時,討價還價是為了把對方的剩餘壓到最低,從而使自己的剩餘最大化。愛情也一樣,雖然愛情不能用交易來形容,但在愛情中也確有包含類似的消費者剩餘--戀愛者剩餘。

在愛情中,相愛雙方是在不斷的轉換著角色:有時你是生產者,對方是消費者;有時對方是生產者,你是消費者。當你為愛情付出時,是不該保留生產者剩餘的,因為這本身是一個雙向動態過程。如果你的付出打了折扣,那麼你損失了付出的幸福,對方損失了得到的幸福。這是一種雙重損失。當角色轉換後,對方可能會有所懷疑,不願再全心全意的付出了,從而雙方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愛情中付出總是對的。通常,付出真心,就能收獲真愛,所以兩個人不必也不該計算得失。

愛情是一門複雜的藝術,一個精明的生意人,未必在感情上同樣取得成功。一段曆經50年仍保持相愛的金婚,並不比一家50年的常青樹企業更容易經營。

當愛情經曆時間,會逐漸趨於平淡。人們常說,經營愛情需要不斷製造浪漫和驚喜。實際上就是製造一種消費者剩餘的互動。當兩個人的生活越來越規則化,初戀時那種剩餘的互動就漸漸消失了。如果愛情由此演變成親情,會有一點溫馨,但也有一點遺憾。愛情的生命力,也許就在於兩個人之間的消費者剩餘交換的頻度與深度。所以經營愛情,就要從經營剩餘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