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經濟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曾經有個笑話說智商在60以下的人都可以成為經濟學家。眾所周知,一般人的智商都在90—100之間,智商在70以下的人都屬於智障。那麼也就是說,智障的人也可以成為經濟學家。雖說這話稍有些誇張的成分,但正如某個經濟學家所說,經濟學無非是一門研究人們日常生活事務中活動與思考的學問,一般人經過努力都可以成為經濟學家。

經濟學真的有這麼容易懂嗎?為什麼當我們接觸到GDP、CPI、PPI、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等這樣一些詞時,我們還是一頭霧水呢?為什麼我們還是不知道怎樣才算是通貨膨脹?不知道人民幣是升值好還是不升值好?不知道什麼叫積極和緊縮的財政政策?確實,即便是大學畢業,麵對這樣一些經濟學的詞彙,我們可能還是不知道這到底是些什麼玩意兒。

其實道理可能很簡單,因為我們平時在接觸到這樣一些詞彙時,往往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可能隻是一個概念的詮釋,一堆幹巴巴的文字堆砌在一起,讀起來似懂非懂的。但如果我們采取另外一種方式,或許理解起來就不一樣了。想必大家都知道10比9大,但是在經濟學中,10卻不如9大,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女人都喜歡自己一直是29歲的年齡,都不想成為30歲的人。而男人也有這樣類似的想法,認為49歲屬於壯年,還是一朵盛開的花,而50歲,這朵花可能就已經枯萎了。這雖然是一種心理上對年齡的抗拒,但是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就經常會感覺9比10要珍貴。所以我們在商場或者超市看到商品的定價,即便是9.99元的商品,商場也不會把價格定為10元。

在經濟學上,之所以會出現10不如9大的理論,其實是因為9比10更稀有,而越稀有的商品,其價值就會越高,也就是說如果鑽石跟水一樣多了,人們結婚的時候可能就不再稀罕什麼鑽戒了。

通過上麵這個故事我們了解到了商品的價值與供應的關係,也明白了商品稀缺性,也知道了為什麼商場及超市的價格會熱衷於9的原因。通過這樣一些有趣的故事,我們對於這些經濟現象也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如果我們能夠將之前一頭霧水的詞彙也都用一個故事來講述的話,我們可能真的就能成為一個經濟學家了,即便成不了,至少也能了解一些市場的規律,理性地選擇消費,成為一個理性的社會人。

該書就是根據這樣一個初衷,為讀者呈現最有趣故事,讓讀者在故事中了解到身邊的一些經濟學原理。比如,為什麼女人的衣服扣子在左邊,而男人的卻在右邊?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裏,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為什麼看似斤斤計較,實則是處處吃虧?也能從故事中了解一些經濟學原理,明白從房子、股票、黃金……選擇我們應該投資的種類,可以明白大蒜、綠豆、蘿卜、青菜……你該生產什麼?消費什麼?從一個經濟學的門外漢成為經濟學“專家”,做一個聰明、理性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