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聯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
自9世紀以來,德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19世紀中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俾斯麥認為,就是通過王朝戰爭,在容克階級的領導下,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屬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誌人)並入德國。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誌聯邦,普魯士兼並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誌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誌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誌聯邦。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對法戰爭。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侖三世吹噓說,這隻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誌民族。他對德國事務的不斷幹涉,激起德國民族運動的高漲。同時,歐洲列強也因同法國有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麥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取得節節勝利。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侖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但俾斯麥並不以此為滿足,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誌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誌帝國的宰相。
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執行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利益服務的政策,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但他的“鐵和血”卻沒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參與鎮壓了巴黎公社。在國內,他為了加緊鎮壓德國工人運動,於1878年頒布了所謂《反社會主義者非常法》。他對外組織軍事集團,極力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同時,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到19世紀80年代末,俾斯麥的內外政策連遭失敗,新上台的皇帝威廉二世也不喜歡他。這樣,俾斯麥被迫於1890年3月17日下台,最終成為自己所定製度的犧牲品。
德國的統一是曆史的必然,它有助於德國經濟的發展,是進步的。但是,俾斯麥本人雖然退出了曆史舞台,但他的“鐵血”政策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德國曆史。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受“鐵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生於1879年4月22日,卒於1924年。列寧在辛比爾斯克城長大,那是一個俄羅斯極普通的窮鄉僻壤。少年的列寧勤奮好學,成績優秀,他年紀輕輕就因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而變得遠近聞名了。
1886年,父親的突然死去使列寧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作為母親身邊較大的孩子,他幫母親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然而禍不單行,1887年發生了一件具有決定性的事件——這件事徹底地改變了列寧。那時他的哥哥亞曆山大就讀於喀山大學,他因參與密謀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三世而被施以絞刑。作為一名律師,列寧逐漸卷入政治鬥爭中,三年的西伯利亞流放生活結束後,他開始成為領導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家、戰略家和黨的組織者。
在列寧的信仰中,隻有馬克思指引的革命道路才是惟一正確的道路。他堅信:人類必然要走向社會主義。可以說列寧的一生都隻為著一個目標:捍衛共產主義信仰。1903年,在布魯塞爾組建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克黨。1912年,“一月代表會議”在布拉格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列寧將在腦中縈繞已久的想法傾泄出來。他嚴厲指責了托洛茨基的兩麵派手段和背叛行徑,認定普列漢諾夫對布爾什維克的態度必然會使之最終與孟什維克為伍。列寧還指出社會黨國際考茨基的宗派主義立場,對工人運動來說甚至比伯恩施坦主義還要危險。在這次會議上,列寧宣布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在組織上徹底決裂。普列漢諾夫氣憤之下沒有參加這次大會。他說:“你們代表大會的成員太清一色了,為了更符合黨的統一利益,我最好還是不參加。”
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革命取得成功,當選為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領袖。
1918年7月,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公開叛亂,聲言要推翻布爾什維克政府,對克裏姆林宮進行射擊,並占領了中央電報局。在這危難時刻,列寧果斷地命令托洛茨基對反叛分子進行無情鎮壓。叛亂終於被平息了,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布爾什維克一黨執政的局麵得以確立和形成。列寧不愧是一個偉人,他不僅僅用自己的智慧重塑了俄國形象,而且將自己的信仰和意誌滲透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