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魯迅先生親自拍去唁電,小林多喜二的革命業績“我們不會忘記的”,中日兩國人民“正在堅強地沿著小林多喜二同誌的血路攜手前進”,這表達了中國人民深沉的哀悼。
然而,誌士的鮮血不會白流。小林多喜二以他年輕的生命為自己的英雄著作留下了最好的腳注。他的一生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一生,也是為日本文學奮鬥的一生,他的創作具有奮發向上、剛健質樸的革命現實主義傾向,以強烈的激憤和堅韌的毅力,描繪出20世紀初期日本無產階級英勇鬥爭的壯麗畫卷,奠定了日本左翼革命文學的基礎,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傑出代表。
小林多喜二的第一部革命作品是中篇小說《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這部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曆史事件。1928年3月15日,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伸出魔爪,絞殺正在蓬勃開展的日本工農運動。在陰雲密布的天空下,大批黨員和進步人士被捕入獄,慘遭殺害。電閃雷鳴的激烈鬥爭使小林多喜二深受震撼,他決心以自己的筆對這一事件做出深刻的記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發表於“三·一五”事件發生後3個月,這部力作以大無畏的精神揭露了事實的真相,塑造了革命者——工人出身的黨幹部渡的光輝形象,同時暴露出法西斯的魔鬼麵目,在當時日本社會引起極大的震驚。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現實性成為日本左翼文學劃時代的代表作。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另一部力作。這部作品取材於真實的工人運動,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曆的小樽工會的活動為基礎,描寫了1928年日本函館一帶發生的蟹工船工人的罷工事件。小說寫的是北海漁業公司的一艘捕撈螃蟹的漁船“博光號”上發生的鬥爭。“博光號”本是二艘破舊不堪的爛船,經過簡略的改裝,被派往深海作業,其危險可想而知。船員大部分是失業破產的勞動者,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船上來做苦工,而這裏的待遇是非人的嚴酷,一名叫做淺川的監工時時對他們加以壓迫和欺侮,船員們逐漸由小規模的反抗到團結起來進行罷工鬥爭。小說表現了工人由自發到自覺的鬥爭過程,場麵巨大,人物形象生動。《蟹工船》很快走出國門,為小林多喜二贏得了世界聲譽。
工農鬥爭的主題始終是小林多喜二創作的中心。在他犧牲前不到兩三年的時間內,他寫出了《工廠支部》、《安子》、《組織者》以及《轉形時期的人們》等一批有影響的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小林多喜二在創作技巧上日臻成熟,作品情節上更富於生動性和多變性,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鮮明個性和思想境界。小林多喜二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為黨生活的人》,或者譯為《黨生活者》或《地下黨員》,這是他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遺憾的是並沒有完成,就成為遺作。
《為黨生活的人》采用第一人稱自敘方式寫成,主人公“我”是一名叫做佐佐木安治的地下黨員,在革命鬥爭中由一個貧苦的孩子逐漸成長為有頭腦、有魄力,成熟而又勇敢的職業革命家,成為一個為黨生活的人。“我”受組織委托到工廠領導鬥爭,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揭穿了資本家坑害工人的惡劣行徑,並將其軍國主義的野心暴露無遺,於是工廠中的工人運動發展為政治運動。“我”作為專職的革命工作者,犧牲了一切私人生活的樂趣,甚至與自己萬分敬愛的母親、親密無間的弟妹都割斷了聯係,而“我”鍾愛的情人笠原也不得不與“我”分手。這一切都由“我”一人獨自默默承擔著,而“我”為黨生活的信念始終堅定不移。這是30年代的日本英雄戰士的精神寫照。這部小說受到日本著名的進步作家宮本百合子的稱譽,說它是“日本現代文學中第一部細致地再現無產階級先鋒戰士形象的作品”。
小林多喜二的創作是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曆緊密聯係的,他本身就是一名逐漸成長的革命英雄。1903年,小林多喜二出生於日本秋田縣的一戶貧苦佃農家,從小一家人都寄人籬下,勉強維生,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創作基礎,他對這一切都有深入骨髓的體會和感知。當他愛上寫作之後,他也明白地將之確定為自己的創作方向。1927年,年輕的小林多喜二接觸到了先進的社會科學知識,並開始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而且積極參加了工農運動,在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的努力中,他培養了自己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從此走上了充實而又壯麗的人生。米哈伊爾·肖洛霍夫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曆來以結構的龐大複雜、富有曆史感而被世人稱道。這部作品使肖洛霍夫當之無愧地跨進了世界傑出作家的行列。同時各種榮譽紛至遝來,194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一等獎,1965年又摘取了諾貝爾獎金的桂冠。
《靜靜的頓河》主要是以1918至1920年蘇聯的國內戰爭為背景的。發生在頓河邊上的殘酷戰爭成為作家選取的特寫鏡頭,是此次國內戰爭的一個縮影。
頓河兩岸生長著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哥薩克。這可追溯到15世紀。大批不堪忍受農奴製壓迫的農奴、仆役、流犯和市民,紛紛從俄國內地逃亡到邊遠的頓河、庫班河大草原上成為“自由民”,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質的哥薩克組織。哥薩克酷愛自由,英勇善戰,性格粗獷強悍。後來沙皇對哥薩克采取懷柔和鎮壓相結合的政策,授予一定“特權”、“榮譽”,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使之效忠沙皇。哥薩克一麵務農,一麵習武,過著一種傳統的近乎中世紀宗法製的生活方式。
由於長期生活在閉塞的環境裏,遠離俄國的民主運動,加之沙皇的欺騙收買,哥薩克逐漸變得愚昧粗野,狹隘偏執,充當起沙皇鎮壓革命的劊子手和國際憲兵的角色;頓河也從自由的根據地變成反動的堡壘。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麵對這一新生事物,國內外的地主資產階級都極端仇視它。他們從四麵八方反撲過來,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裏。
這樣,建國之初,蘇維埃政權便陷於四麵重重包圍之中。它所控製的地區主要是莫斯科周圍的地方。麵積隻有全國土地的1/4。蘇維埃失去了糧食和煤炭的主要產地。由於原料缺乏,鐵路癱瘓,40%的工廠停了工。勞動大眾生活困苦,長期忍受著饑餓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隻能領到一兩麵包。與此同時,暗藏的敵人還不斷在蘇維埃地區製造顛覆破壞事件。1918年7月,莫斯科、雅羅斯拉夫裏等城市相繼發生叛亂。8月30日當列寧離開他發表講演的米赫裏遜工廠的時候,社會革命黨的女黨員卡普蘭乘機向列寧開槍,這位無產階級領袖的身上中了兩顆毒頭子彈,傷勢很重。
1919年春,協約國改變了反蘇策略,把白軍推到第一戰線,組織他們統一進攻莫斯科。
蘇俄的處境十分危急。可謂危機四伏。
十月革命爆發後,被推翻的各種反動勢力紛紛逃亡到頓河流域,妄圖把頓河變成他們顛覆年輕蘇維埃政權的反革命根據地。“靜靜的頓河”開始“波浪翻滾”,哥薩克麵臨著革命與叛亂、真理與偏見、紅軍與白軍的根本抉擇。
作品主人公葛利高裏身上流淌著哥薩克的血液。他從小接受了古老的哥薩克傳統生活方式的熏陶,青年時代應征入伍,參加了帝國主義戰爭。親身的經曆,現實的教育,同共產黨人和革命哥薩克的接觸,使他開始有所覺悟。十月革命後內戰一開始,他參加了紅軍赤衛隊,英勇地同白匪作戰。1918年春,形勢突然逆轉,白匪利用紅軍執行政策上的過“左”錯誤,煽動頓河哥薩克暴動。葛利高裏不能容忍所在部隊不經審判就處決了全部白軍俘虜,在白匪的“哥薩克自治論”的影響下,他脫離了紅軍,和哥哥彼得羅夫一塊參加了反革命暴動。在白軍中,他不斷和白匪軍官發生衝突。
1918年底,當白匪潰敗時,他懷疑自己的道路走錯了,便退出白軍回到村裏,想從此解甲務農。但紅軍和村蘇維埃政權仍然對哥薩克實行過火政策,胡亂捕人殺人,葛利高裏也被列入了被捕人員名單,他聞訊後逃跑了。1919年3月,頓河哥薩克再次暴動。葛利高裏的哥哥在搏鬥中被紅軍殺死。葛利高裏懷著複仇的心理再次參加叛軍,並爬到白軍師長的高位,成了統率3000人馬同蘇維埃作戰的叛軍骨幹。同年10月,紅軍很快打垮了南線白軍,葛利高裏帶著情婦婀克西妮婭想隨白軍逃到海外去,但未成功。在對白軍失望的情況下,他再次參加了紅軍,在布瓊尼騎兵任連長、副團長,為贖罪奮不顧身地同烏克蘭和波蘭的白匪英勇作戰。然而,他終究得不到紅軍的信任,1921年內戰剛結束,他便被複員回村。這時,他的妻子娜塔莉婭死於小產,嫂嫂妲麗亞自殺溺死於頓河,父母也先後病故,隻有妹妹杜妮婭已和村蘇維埃主席珂曬伏依結了婚。葛利高裏回村後想同妹夫珂曬伏依和平共處,但後者不信任他,聲言要將他逮捕;他又聽信了殘餘叛匪頭目佛明的謠言,害怕受到蘇維埃政權的懲罰,於是投入了佛明匪幫。1922年春,佛明的叛亂徹底垮台,他潛回村中帶上婀克西妮婭想遠走他鄉。潛逃時,婀克西妮婭半途中彈身亡,葛利高裏心碎肝裂,獨自一人在草原上走了三天三夜,然後把武器拋入開始解凍的頓河,孤身一人回到了村裏。在家門口的石階上看到惟一的兒子米沙特。“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殘留的全部東西”,“這就是使他暫時還能和大地……相聯係的東西”。
《靜靜的頓河》正是借助這一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地理環境而演繹出的動人的故事,主人公葛利高裏是有很大的可讀性的。他在重大的曆史轉折關頭,不自覺地卷入曆史事件的強大漩渦之中,一直動搖在兩個敵對陣營之間,這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和個人的主觀原因的。
葛利高裏出身於殷實的哥薩克中農家庭。這就天然地決定了其性格的兩重性即既是勞動者,又是私有者。在政治上具有小資產階級左右搖擺的全部劣根性;尤其是對幾世紀遺留下來的保守落後的哥薩克傳統觀念的偏見,以及哥薩克軍官的特權思想,他一直頑固地堅持,不願舍棄。因此他站在冰炭不容的敵對陣營之間動搖徘徊,在白軍與紅軍中三進兩出,竭力尋找一條超越革命與反革命的“哥薩克中間道路”——“第三條道路”。然而,哥薩克中農是沒有獨立的政治路線的。葛利高裏頑固堅持“第三條道路”的結果,隻能越來越背離人民,最後以自己的徹底毀滅而告終。葛利高裏悲劇的實質,是在階級搏鬥尖銳化的革命年代,企圖追求和探索實際上不存在的“第三條道路”的“理想”遭到徹底破滅的悲劇;是在艱難困苦的動蕩時期,既要頑強地表現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劇。
葛利高裏作為二個個體的人,作為有個人“追求”和“理想”的人是不幸的,他在曆史麵前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無力。他雙手沾滿了戰爭的鮮血,隻身一人站在被鮮血染紅的頓河,似乎頓悟出了什麼。作家抓住了這一瞬間,也是作家的某種理想的寄托,更是作家的偉大之處的具體體現。
頓河邊上刀光劍影的戰場廝殺是蘇聯國內戰爭的一個縮影。知一斑可窺全豹,新生事物得以存在是異常艱難的。蘇聯人民終於經受住了考驗,克服了各種困難,挫敗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勝利地保衛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錢鍾書
錢鍾書(1910~1998年),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字默存。錢鍾書博采眾長,學貫中西,在小說、散文和文學評論等方麵都取得突出成就。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比較文學著作《十六、十七、十八世紀美國文學裏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詩文評論《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篇》等。1947年發表的《圍城》是他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少數的可以傳世的佳作,被推崇為“一部近代中國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