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梅裏美初期創作有《克拉拉·加齊爾戲劇集》和《居·士拉》詩歌集等。1829年,他發表了曆史小說《查理九世時代遺事》,這部小說標誌著他的創作達到了成熟階段。從1829年開始到1847年,他創作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塔曼果》與《馬特奧。法爾哥內》是這些短篇中的精品。《高龍巴》和《嘉爾曼》,這兩個膾炙人口的中篇是梅裏美的代表作。《高龍巴》(1840年)描述法國複辟王朝時期科西嘉島上一個複仇的故事。高龍巴的形象反映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強烈願望,她的反抗和叛逆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意義。《嘉爾曼》,也是體現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堪稱《高龍巴》的姊妹篇。法國作曲家比才後來把《嘉爾曼》改編成歌劇,流行甚廣。梅裏美的作品形象生動,文字清麗、明快,情節曲折、緊湊,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他作品還有:《卡門》、《科隆巴》、《馬鐵奧·法爾哥尼》、《塔芒戈》、《煉獄裏的靈魂》、《費德裏哥》、《錯中錯》等等。
梅裏美終身衣食無憂,學識淵博,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中鮮有的學者型作家。他文字底蘊深厚,雖然不具備司湯達、巴爾紮克等人的銳利批判鋒芒,但他在小說中將瑰麗的異域風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性格不循常規的人物結合起來,形成鮮明的畫麵,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中難得一見的手筆,所以僅以十幾個短篇就奠定了在法國文學史上頗高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卡門》經法國音樂家比才改編成同名歌劇而取得世界性聲譽,“卡門”這一形象亦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著名的詩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政論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和旗幟。
雨果出生在法國東部城市貝桑鬆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在法國大革命時投身革命,屢立戰功,後成為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母親是天主教忠實的信徒,是擁護波旁王朝的保皇黨人。父母迥然對立的性格在雨果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可以說,雨果是具有雙重性格的人,這種天性伴隨了他一生,雨果從小喜愛讀書,尤其是酷愛文學。雨果進入中學後,勤奮學習之餘就開始嚐試著寫作詩歌和戲劇,被同學稱為“小詩迷”。
受母親思想的影響,早年的雨果是個保皇派。1820年他的《哀悼貝利公爵之死》的詩歌受到路易十八的稱讚。1822年,他以處女詩集《短歌集》向文壇進軍,引起法國文壇的注意,得到當時紅極一時的詩人夏多布裏昂的賞識。隨後他寫作了劇本《阿密·羅布薩夫》、小說《冰島魔王》、《布格·雅爾加》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他保皇主義的信仰傾向,在思想藝術上都有欠缺。
受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雨果的政治態度開始出現了轉變。1827年,雨果發表了詩劇《克倫威爾》,在序言中從正麵提出了發展浪漫主義文學的主張,公開反對保守的古典主義藝術。這篇序言標誌著雨果從保皇主義轉變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從古典主義轉變到浪漫主義,是雨果思想發展的裏程碑。由此,雨果也就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在新的文學主張的指導下,雨果創作出了具有鮮明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的作品,如戲劇《瑪裏·德·洛爾美》、詩集《東方集》、小說《死囚末日》等。
1830年,戲劇《愛爾那尼》問世。這是雨果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作,雨果也成為浪漫派名副其實的領導人物。這段時期是雨果創作上的旺盛時期,他先後完成了一係列具有強烈反封建、反教會思想的作品,以1831年的曆史小說《巴黎聖母院》為最著名,被譽為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裏程碑式的作品。
19世紀30~40年代,雨果的政治立場一度發生動搖,這一時期他的文學創作也進入了低穀。1851年路易·波拿巴宣布恢複君主製,雨果對此堅決反對,為此遭到迫害,流亡海外達19年之久。
在海外流亡期間,雨果繼續用文學為武器和拿破侖三世作鬥爭。1853年,雨果創作了充滿革命氣勢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懷著滿腔怒火揭露拿破侖三世的專橫獨裁、濫殺無辜。
1859年,拿破侖三世宣布赦免雨果,允許他回國,卻被詩人堅決拒絕了。雨果這段時期仍然筆耕不輟,其中有謳歌人道主義的長篇巨作《悲慘世界》、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敘事詩的《諸世紀的傳說》等。在這一係列作品中,雨果始終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場上,堅持人道主義思想,描寫窮苦人民的悲慘處境,把矛頭指向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雨果的作品情節引人入勝,在藝術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1870年,法王舉起白旗,第三共和國正式成立。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返回祖國,受到法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國後不顧年事已高,以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到反對普魯士入侵的戰鬥。
1873年,年逾古稀的雨果完成長篇小說《九三年》,這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部巨著。寫作這部作品曆時11年,在這期間雨果連遭不幸,連續經曆了喪女、喪子、喪妻之痛。即使是受到這樣沉重的打擊,雨果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直到晚年仍埋頭創作。
1885年,一代文豪雨果在巴黎逝世,噩耗一傳出,法蘭西共和國舉國哀悼。法國人民為自己的作家舉行了國葬,這是法國惟一一次將這個殊榮給予一位文學家,這也是對雨果最好的評價。漢斯·安徒生
漢斯·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舉世無雙的童話大師,被譽為“童話大王”。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菲英島的一個叫歐登塞的城市。他的父親是個窮鞋匠,母親比父親大好多歲,曾經做過洗衣婦。
由於家境貧困,安徒生從小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但他的家人很疼愛他。祖母給他講故事;父親講《天方夜譚》這樣的神話給他聽,還給他做玩具。物質生活上雖然匱乏,但安徒生的童年卻是自由的。
安徒生的父親曾投身軍旅,但不幸身染重病,回到家中。安徒生11歲時父親病故。他隻好獨自去謀生。,他做過裁縫店的學徒,受盡了侮辱和虐待,小小年紀嚐到了人世間的艱辛。後來他進入學校學過短暫的一段時間,因受同學歧視,沒有多久就回家了。
1819年,剛剛成年的安徒生獨自一人跑到首都哥本哈根,夢想成為皇家劇院的一名演員。
安徒生遭遇了很多人的白眼和冷遇,但他也遇上了好心的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西博尼收留他在自己創辦的音樂學校學習。安徒生抓住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勤奮學習,後來因為身體原因離開了學校。
安徒生努力地進行文學創作,他創作出的劇本受人賞識,被推薦獲得獎學金,他得以進入斯拉格爾塞的拉丁語學校學習。
在拉丁語學校,安徒生一學就是五年,他十分用功,功課也很好。就在畢業之前,由於不堪忍受校長的苛刻要求,他中途退學,重又回到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安徒生租了一個小閣樓潛心學習,同時也繼續文學創作。在拉丁語學校的學習生活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期間他寫了不少詩歌,得到了人們的讚賞。
1828年,安徒生考上哥本哈根大學。在大學裏,他的文學才華得到了發揮。他連續寫出《阿馬格島漫遊記》和喜劇《尼古拉塔上之戀》,獲得文壇好評,安徒生終於成為公認的名作家了。
因為戀愛失敗,安徒生出國旅行了一段時間,回國後完成了長篇小說《即興詩人》,被譯成好幾國文字,安徒生獲得了巨大的聲譽。
安徒生在創作了《即興詩人》之後,開始轉向了童話創作。起先有人責難說:“寫得出《即興詩人》這樣傑出作品的人,為什麼要寫哄騙小孩的童話呢?”其實創作童話完全出於安徒生的愛好和責任心。
安徒生常常想起自己不幸的童年,決心為孩子們、特別是為窮苦的孩子們寫些童話,以此來教育、培養他們,使他們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
安徒生為孩子們創作近40年,直到去世之前,共發表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為世界兒童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安徒生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美人魚》、《皇帝的新裝》等。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使他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童話大師。
安徒生終生未婚,他平日的生活非常孤獨,他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中度過的。他在旅行中結識了許多著名作家,如大仲馬、巴爾紮克、雨果、狄更斯等。
安徒生晚年身患肝癌。1875年,他以70歲高齡逝世。當時,上至丹麥國王、各國大使、公使和公主,下至乞丐,舉國上下都深表哀悼,為他舉行了國葬。
安徒生的童話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傳遍五洲四海。丹麥人民為了表彰他在文學史上的傑出貢獻,在首都哥本哈根他的出生地歐登塞建立了安徒生童話公園。
安徒生童話寫作的靈感來自於幼年時代的回憶、從長輩處聽來的民間故事與傳說以及旅遊世界各地的見聞。因此,他經常以祖國丹麥的城鎮為背景,或以遙遠的東方如中國或聖經中的伊甸園為背景發揮故事。讀者走進安徒生世界,不僅可以一覽19世紀豐饒的人文景觀,還可見識到百年前純樸旖旎的歐陸風光及世界各地的民俗風情。同時,安徒生童話也有令人心動的幽默和鮮明的諷刺。他的童話揭示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廣泛描寫了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對上層統治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篇篇故事,都是藏諸本族他鄉的人間縮影,不到終篇,無法預知劇情與人事的發展,因此,它可以跨越文化藩籬、超越年齡限製,堪稱一部老少皆宜的“不朽傳家經典”,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