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1 / 3)

由於美國一味強調其對外戰略中的經濟利益,甚至強迫貿易對手硬性作出某些讓步,以至引起歐日的強烈不滿,再加冷戰的結束使歐、日對美的依賴相對減少,歐、日在經貿問題上也開始對美采取日趨強硬的態度。這種經濟上的摩擦與衝突,勢必危及到雙方的政治關係,給它們在二戰以來所建立起來的盟友關係罩上了一層抹不去的陰影。

作為世界僅存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強調其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不忽視對世界事務的幹預,如在波黑問題上,除了擴大經濟製裁、建立審判“種族清洗”罪犯的國際法庭、搞禁飛區和空投救濟物資外,還建議解除對穆族武裝的武器禁運和對塞族陣地實施空中打擊,但在英、法等北約盟國的反對下,克林頓便猶豫不決起來。他這種為適應冷戰後新形勢和美國國情,而試圖實行的一種有選擇卷入的適當收縮方針,給人留下了一種軟弱的形象。因而克林頓政府不久便強調,“美國必須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在行動上也有意顯示美國的強硬形象。

在克林頓即將下台前夕,美國的一些民意測驗顯示讚成他的政策的人竟占美國總人口的70%左右,比當年深孚眾望的裏根總統還高。2001年1月20日,隨著喬治·W·布什就任美國第43屆總統,比爾·克林頓告別了白宮。不過,克林頓現在年富力強,說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為時太早。盧武鉉

2003年2月25日,韓國新任總統盧武鉉的就職儀式在漢城國會大廈前隆重舉行。盧武鉉總統在儀式上發表了題為《迎接和平、繁榮、飛躍的新時代》的就職演說。盧武鉉在演說中提出要把東北亞發展成為“繁榮的共同體”和“和平的共同體”。在維護朝鮮半島和平問題上,盧武鉉提出了新的對朝政策、與美國建立平等互利關係以及與鄰為善的各項對外政策。

盧武鉉在競選總統時就曾發誓要繼續貫徹執行其前任金大中總統與朝鮮接觸的“陽光政策”。就任總統後又多次重申他的競選承諾,即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舉行首腦會晤以解決核危機問題。盧武鉉說,加強對話和經濟交往是解決這場危機的惟一辦法。他認為,繼續實行“陽光政策”是一種新的陽光政策。他將這一政策稱之為“和平繁榮政策”,他要以這一政策進一步確立半島和平機製。這一政策的實質是金大中“陽光政策”的延伸與發展。韓國輿論和半島問題專家認為,盧武鉉上台後提出了新的對朝戰略:在繼承金大中對朝和平、和解、合作政策的基礎上,把改善和發展韓朝關係提升到迎接“東北亞和平與繁榮時代”的高度進行處理和對待。這是盧武鉉在對朝政策上的新發展,這一政策有利於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並為迎接東北亞時代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盧武鉉把對朝外交方針定位在“增進和平、共同繁榮”上,強調“開啟東北亞時代首先要建立朝鮮半島的和平機製”,要把朝鮮半島變成一個和平的地區,變成東北亞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和平通道。盧武鉉的對朝外交戰略體現了“理念與原則並存”。所謂理念指的是,不僅要進一步改善和發展韓朝關係,而且還要在和平與共同繁榮的進程中,共同為東北亞時代的來臨作出各自的貢獻。所謂原則指的是,盧武鉉提出了確保對朝戰略落到實處的4大原則,即要通過對話解決南北一切懸案問題、首先要相互信賴並堅持互惠、以南北當事者為原則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與國際社會的良好合作、提高對內和對外的透明性,擴大國民的參與並爭取超黨合作。關於朝鮮核武器問題,盧武鉉認為,“平壤必須放棄研製核武器。是繼續謀取核武器,還是為其政權爭取安全保障和國際經濟援助,這取決於平壤。”盧武鉉強調,核問題必須通過對話和平解決,並說他將繼續奉行其前任金大中的和解政策,多與朝鮮進行經濟和人權方麵的交流。盧武鉉認為,朝鮮半島應該再次成為將歐亞大陸和太平洋連接起來的東亞“和平門戶”。盧武鉉準備與朝鮮進行史無前例的經濟合作,條件是朝鮮放棄核武器計劃並放寬對朝韓邊境的管製。盧武鉉準備規劃一個“宏偉的前景”,使韓國和北朝鮮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前提是平壤同意進行全麵改革。盧武鉉製定了一份新的構想,這一構想主張:先舉行南北首腦會談,並在2006年以後簽署朝鮮半島和平協定。盧武鉉發展韓朝關係的新構想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年),舉行南北首腦會談,建立軍事信任關係,同時推動美中日俄向北朝鮮提供安全保證,並督促北朝鮮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一攬子解決核問題;第二階段(2004~2005年),推進北朝鮮與日美關係的正常化,將美韓同盟發展成為“麵向未來”的關係;第三階段(2006年以後),締結和平協定,改變駐韓美軍的職責。

盧武鉉在2003年2月25日的就職演說中稱,朝鮮半島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韓國與朝鮮何去何從,現在到了一個關鍵時刻。盧武鉉為了確保朝鮮半島和平,將會把調整韓美關係作為今後工作的重點之一。他說“將確保韓美同盟發展成一種更加互惠和平等的關係。”盧武鉉表示,“很難對美國多加指責,但韓國民眾應具有堅定的意誌。經濟再困難總比爆發戰爭要強很多倍。盧武鉉及其周圍人士還對美國正在討論的對朝製裁措施持否定態度,從而表現出與美國政府的立場差別。盧武鉉認為韓國不可能像富裕並發達得多的西德那樣做,西德在1990年吸收了東德。他還認為軍事行動可能引發一場使他的國家深受其害的戰爭。韓國外交安保研究院的金勝翰說:“盧武鉉反對用製裁和武力手段解決危機,華盛頓則保留了使用所有手段的權利。對盧武鉉和布什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縮小雙方在對朝政策上的分歧。”確保半島和平,必須將調整韓美關係作為今後韓國對外工作的重點。盧武鉉堅決反對美國孤立朝鮮的政策。盧武鉉反複強調要在朝核問題上“發揮韓國的主導作用”。他的講話甚至讓人覺得他是在否定韓美同盟。但是,由於朝鮮宣布退出防止核擴散條約,朝鮮的核問題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大問題,盧武鉉不得不以對美關係為核心,采取與國際輿論協調一致的態度。韓國國內外有不少人擔心盧武鉉可能“反美”或“不喜歡美國”,但是盧武鉉一再強調對美國的友好態度。他說:“韓美同盟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重要的。”“隻是部分人反美”,“將來也需要美軍駐留韓國”。

盧武鉉政府鑒於布什政府上台後對朝政策變化和國際形勢發展,采取更加務實外交謀略,對外工作的重心將逐步向東北亞地區傾斜,改變以往對美不敢說“不”的一邊倒政策。為此,盧武鉉反複強調與東北亞地區國家發展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的同時,積極探討建立東北亞地區多邊安全體係的必要性。

盧武鉉認為,為了促進朝鮮半島局勢的不斷改善必須積極發展韓日共助關係。曆史問題是影響韓日兩國關係的“決定性問題”,但韓國新政府在此問題上采取了比較克製的態度。韓日雙方商定將盡快建立常設事務級磋商機構,加強雙邊戰略對話,擴大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的合作。盧武鉉認為韓國將把日本作為未來東北亞共同體的重要夥伴,希望雙方建立“在正確認識曆史和相互信任基礎上的麵向未來的合作關係”。盧武鉉認為,不僅對北朝鮮,而且對日本也要采取“包容政策”(陽光政策)。日本川口外相稱讚說:“因韓國新任總統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意見而深受感動。盧武鉉還主張,韓國將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高韓國的國際影響力。盧武鉉的新政府希望通過亞歐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等機構進一步強化地區合作,並擬倡議召開東亞首腦會議。梅加瓦蒂

2001年7月23口,印度尼西亞最高權力機構“人民協商會議”(簡稱“人協”)提前召開特別會議,罷免了總統瓦希德,梅加瓦蒂當選為印尼第五任總統,也是印尼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總統,任期至2004年10月。

梅加瓦蒂是在國家進入一個相當困難的時期上台執政的。瓦希德執政期間,不僅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所希望的穩定和繁榮,相反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不斷惡化,物價上漲,貪汙盛行,政府信譽降到了最低點。她十分明白,她所麵臨的這些問題是多年來積累下來的,不可能在短期內一蹴而就,依靠個人的力量更是無法完成。要帶領國家擺脫現狀,當務之急是組成一個既堅強有力、又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領導班子。為此,她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廣泛征求意見,從各政黨和社會各界提出的眾多候選人中精心挑選33人組成新內閣,並稱其為“互助合作內閣”,目的是要求內閣部長們精誠團結,集中精力紮實穩妥地解決人們最關切的問題。

作為總統,梅加瓦蒂深諳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的重要,她高舉這麵大旗,呼籲社會各階層擯棄派係和個人利益,一切從國家大局出發。在組織內閣過程中,梅加瓦蒂任人唯賢,努力平衡各派利益,使長期以來爭吵不休的黨派關係明顯緩和。軍警派係在國家政治和安全方麵的作用得到了相應重視,使他們與政府的合作關係得到改善。這種上層政治精英間的和諧共事氣氛對穩定政局至關重要,同時也使包括地區分離活動在內的社會衝突有所減少。她明確告訴那些分裂主義者,他們的行為不可能得到其他民族的支持,奉勸這些人重返社會大家庭,共同建設新家園,並強調政府絕不允許某個地區在任何情況下或以任何理由從印尼共和國中分離出去。另一方麵,梅加瓦蒂明白,印尼出現分離主義傾向和地方衝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不平等。為此,她對於前幾屆政府對亞齊和伊裏安查亞等地區的不公正待遇表示了歉意,承諾將采取措施,改善當地的狀況。

梅加瓦蒂接手瓦希德留下的這個爛攤子,誓言反貪,以取信於民。執政伊始,她從自身做起,對家人親屬約法三章,嚴禁他們從事商業活動,也不允許有關部門向其家屬提供任何經商的便利。與此同時,梅加瓦蒂還帶頭公布自己的財產,主動接受公眾監督。此外,她還號召政府部長和國會議員也從自身做起,反對貪汙腐化。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新政府的威望,使人們看到了建立一個廉潔高效政府的希望,政府的支持率明顯上升。

將與東盟國家關係擺在印尼外交戰略的優先位置,這是梅加瓦蒂急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在其新政權尚未足月之時,從8月21日就開始她對東盟9個鄰國的“旋風之旅”。在為期8天的訪問中,梅加瓦蒂重申東盟仍然是印尼對外政策的基石。她希望印尼能夠重新在東盟內發揮“老大哥”作用,使這個組織在國際舞台仁發揮更大的影響。她也意識到,如果國家經濟得不到發展,印尼將無法重新在東盟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梅加瓦蒂表示,她將在兩年半任期內把印尼治理好。此外,梅加瓦蒂還就打擊國際恐怖組織活動同東盟成員國領導人交換了意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亦都表示不會允許自己的領土成為亞齊分離主義和其他國際恐怖活動的基地。這些表態不僅為印尼放手處理亞齊分離主義問題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也為印尼實現政治穩定和經濟複蘇提供了保障。

1965年印尼發生“9·30”事件後,中印兩國外交關係於1967年10月30日中斷。至20世紀80年代,兩國關係開始鬆動。1990年8月8日,在李鵬總理應邀訪問印尼期間,兩國外長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關於恢複外交關係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宣布自當日起正式恢複兩國外交關係。複交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國關係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2002年3月下旬梅加瓦蒂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她就任總統以來首次正式訪華。訪問期間,江澤民主席與梅加瓦蒂舉行了會談,就雙邊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取得廣泛共識。梅加瓦蒂還分別拜會了李鵬委員長、朱鎔基總理和胡錦濤副主席,並與中國企業界人士進行了座談。

在兩國領導人雙邊會晤中,江主席對雙方友好關係的良好發展勢頭感到滿意。他對梅加瓦蒂說,中國與印尼是友好鄰邦,早在50多年前,閣下的父親蘇加諾總統就與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建立了深厚友誼,為兩國友好奠定了基礎。江主席說,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發展與亞洲周邊各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促進亞洲各國的共同繁榮是中國外交的優先目標之一。不斷推進中國與印尼長期穩定的睦鄰互信全麵合作關係,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政策。為深化兩國在各領域的友好交流,江主席提出了發展雙邊關係的“四點建議”:繼續保持兩國高層交往與接觸,加強兩國各層次的交流合作;擴大兩國經貿合作,進一步鞏固兩國關係的基礎;加強兩國文化、教育、旅遊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加強國際和地區事務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江主席還宣布,中方將向印尼提供4億美元的優惠信貸,以促進雙方之間的互利合作,支持印尼的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