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客戶和幸運女神

1935年秋,是彼得森創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一天上午,一個陌生人敲開了彼得森的門,來人很客氣地做了自我介紹,他就是哈特·梅辛格。

這個名字對於彼得森來說,簡直是太熟悉了!

還在他當學徒時,就知道梅辛格是最精明的猶太首飾批發商,卡辛當時對他說過的話還記憶猶新,不論多麼貴重的首飾,不經梅辛格的手是很難賣出好價錢的。

雖然彼得森沒見過梅辛格,但彼得森對梅辛格的敬畏和崇拜卻由來已久。

梅辛格此次來找彼得森,是為他在紐約地區的銷售網長期訂貨的,這正是彼得森夢寐企盼、求之不得的。

彼得森成為梅辛格的特約供應商。他對梅辛格的訂貨從不馬虎,每一件產品都必須親自反複核對檢查才敢出手,即使一點小小的不如意,也必須多次返工,直到滿意為止。他的手藝得到了上流社會的承認,名聲大噪,找他的人越來越多。

第二年,彼得森換租一間大房子,又雇了兩位雕刻工匠,擴大了加工規模。

就在這時,新的打擊出現了,新澤西州的戒指廠恢複了正常運轉,不再需要他了。這個廠一直是他最大的客戶,斷了這條路,他擴大規模的努力不但白費勁,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彼得森決定保持現有規模,專門生產訂婚、結婚戒指。

專門生產一種首飾,需要一筆錢,意想不到的是一家銀行常務董事的妻子竟幫了他的大忙。

這個女人曾經讓彼得森加固過她的紅瑪瑙戒指,她對彼得森的手藝非常讚賞,對他的忠厚品質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很滿意,她極力攛掇丈夫貸款給彼得森。

這樣的小額貸款對一位常務董事來說當然不算一回事了,彼得森就這樣“偶然地”爭取到了資金。亨利·彼得森很快用這筆資金建立了自己的基業。

為了突出自己的產品與其他首飾廠家的區別,他將企業定名為“特色戒指公司”。銀行董事的妻子就是彼得森的幸運女神。

藝術為他插上成功的翅膀

“特色戒指公司”創立了,但訂婚戒指的生產由來已久,要想立定腳跟,發展壯大公司,必須有自己企業的經營特色。

怎樣才能闖出自己的特色呢?

經過多方麵的考察,彼得森在訂婚戒指圖案的表現手法上動腦筋。

1948年,彼得森又發明了鑲戒指的“內鎖法”,那是因一次加工引起的。

一個有錢人慕名來找他,那人拿出一顆藍寶石,求他鑲一枚與眾不同的戒指,準備送給一個女影星作生日禮物。

彼得森知道,再在圖案上下功夫是不會有什麼驚人之舉的,唯有在那顆寶石上打主意,隻有改變傳統鑲嵌法。

經過一個星期的研究試驗,他發明了新的鑲嵌方法——內鎖法。

用這種方法製造出的首飾,寶石的90%暴露在外,隻有底部一點點麵積像果實與芥蒂那樣同金屬相聯接。

這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這項發明很快獲得了專利,珠寶商們爭相購買,彼得森沒花本錢就賺了大筆的技術轉讓費。

彼得森不斷地觀察和研究戒指的構造,1955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鑲嵌法——“聯鑽鑲嵌法”。

這種方法是把兩塊寶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飾,可使1克拉的鑽石看起來像2克拉那樣大,這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是極具有吸引力的。佩戴天然鑽石首飾已成為可及的事,花不太多的錢,一樣可以取得光彩的效果。

這些獨出心裁的設計所起到的新奇效果,使彼得森的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人員大量增加。

在艱苦的奮鬥中,彼得森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仰。可以說“特色戒指公司”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扶搖直上,不能不歸功於彼得森的智慧和發明創造。

到目前為止,“特色戒指公司”的營業額雖然從未公布過,但從曼哈頓的製造廠每年要付4.5萬美元租金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特色戒指公司”的境況一定不差。

鑽石大王就這樣一步步走向事業的頂峰。李秉哲

李秉哲,生於韓國,他使三星商會從一個小本經營的貿易商行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4個大企業的世界性大財團。

李秉哲1910年2月12日出生於韓國宛丁郡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富裕的家庭給他提供了較好的求學條件。渴望新知識的李秉哲先後在四所學校讀書,從普州、漢城一直到日本的早稻田大學,但由於中途退學,沒拿到一個文憑。漢城和東京的學習生活使他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經受了鍛煉。

從東京回家後,他在漢城和家鄉度過了幾年失去自製的生活,整天遊玩,消磨時光。一天深夜,已是三個孩子父親的李秉哲踏著月色回家,看到甜睡的三個孩子,感到光陰虛度太多了,他決心投身適合自己性格的實業上去。經過調查了解,他決定投身加工能力不足的糧食加工業,於1936年與兩個朋友合夥,在馬山建起了“協同精米所”。但開業僅一年,資本便虧損2/3。李秉哲總結經驗,鼓勵合夥人繼續幹下去。有了第一年教訓,李秉哲再次苦心經營,不僅本錢賺回來了,還贏利2萬元。後來李秉哲經過仔細研究,決定投身於土地經營,但好景不長,在他正準備大幹一場時,日本的對華侵略戰爭使銀行催還貸款,他被迫低價出售資產,最後又兩手空空。

1938年,經過幾個月考察訪問,李秉哲決心向中國東北出口果品和幹魚,成立“三星商會”,同年他辦了一個麵粉加工廠。他堅持“疑人勿用,用人不疑”的原則,請來早稻田大學的學友李舜根負責“三星商會”,把日常業務都交給李舜根。後來證明,李舜根確實是可靠的人,為“三星商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後來李秉哲收購“朝鮮釀造”,使其從一個小廠成為大邱市的最大稅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糧食物資實行統製。1942年,李秉哲把“三星商會”和“朝鮮釀造”的業務交給李舜根,回到家鄉。

朝鮮複興後,為改善國內物資匱乏狀況,李秉哲曾創辦“三星物產公司”經營國際貿易,並使“三星物產公司”成立一年多就成為第七大貿易會社。朝鮮戰爭爆發使他失去了苦心經營的事業。李秉哲空手回到大邱,幸好留在大邱的“朝鮮釀造”在朋友的經營下不僅未倒,還積累了3億元資產。以此為資本,李秉哲重振三星。三星物產一年內資本膨脹至60億元。但李秉哲知道這其中包含53%的通貨膨脹因素,贏利不過是沙灘上的樓閣,又通過一番大量的調查後,他決心投資國內急需而自身實力又可以達到的製糖業。1953年6月,李秉哲和其他幾個股東出資2000萬元新幣,成立了“第一製糖工業會社”。經過會社上下努力和各方支持,第一製糖終於獲得成功,三星邁出了作為現代生產企業的第一步。後來其他企業紛紛投資製糖業,李秉哲反複考慮,決定兼營其他產業,於是他使第一製糖工業會社成為能生產三十多種食品、飼料的綜合企業。為造福社會,李秉哲決定投資毛織業,以代替進口節省外彙。李秉哲以發展的眼光,堅持從高起點大規模出發。他派人到國外學習技術,指派專人收集國外羊毛市場以保證原料質量,使之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產品還暢銷世界。

為了實現肥料自給和農村經濟發展,李秉哲又投資於政府都無力投資的肥料工業。為建大規模肥料廠,他引進巨資。1965年12月,工廠開工建設,兩年後建成。後來由於政治原因,李秉哲把肥料廠51%的股份上繳國家,然後退出了三星經營第一線。1968年,李秉哲又返回麵臨困難的三星財團,並領導三星向電子工業進軍。三星加入電子業,刺激了韓國電子業發展。在奠定三星在電子工業的基礎地位後,李秉哲把投資方向轉向重工業,建立了造船、機械、石油、化工、建築等產業。最後,李秉哲向尖端產業發起了挑戰。

今天,三星已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的大企業,而它之所以能從微不足道的小企業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企業,這和李秉哲的挑戰精神和不斷開拓進取的意識是分不開的。李秉哲在他五十多年企業生涯中創辦了許多企業,涉及廣大的領域,是當之無愧的韓國第一財閥。井植薰

井植薰,1911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淡路島一個撐船運貨的船夫家庭。

在井植薰的領導下,三洋集團從1979年開始,年銷售額達到了1兆日元。即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也隻有本田、豐田、索尼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企業能夠達到這樣的指標。三洋是一個1946年12月才開始起家的“戰後派”,其發展速度之迅猛令人驚歎不已。卓越的銷售業績是對三洋公司經營者的出色經營能力的最好肯定。

堅持學習,勤奮工作

井植薰,14歲小學畢業後就來到大阪,在他姐夫鬆下幸之助的“鬆下電器具製作所”當工人。工作再忙、再累,他也不放鬆學習。在鬆下公司工作時,他讀了8年夜校,前4年學機械,後4年學商業。學習並不意味著死啃書本,社會實踐是豐富知識的大課堂。井植薰一直努力使自己養成對任何事物都感興趣的習慣,遇到問題時,總是追究“為什麼”,以此來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井植薰任總經理後,身邊有六台錄音機,家裏兩台,公司一台,在大阪和東京的小汽車上各一台,還有一台袖珍便攜式的錄音機出差旅行時使用。不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都能很方便地播放錄有業務會議等重要信息的磁帶,效率比看文件大大提高。在任總經理後的10年時間裏,井植薰共積累了工作磁帶約3500盤,經過分類後,都保存在書房裏,一旦需要,隨時可以取出來使用。

參考汽車方向盤來設計收音機的外殼

三洋在當初開發新型塑料收音機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解決收音機的外殼問題。當時的外殼都是用木頭做的,但木製外殼工序多,很多要手工來操作,所以成本很高。不降低外殼的成本,要做到每台收音機售價1萬日元幾乎不可能。三洋隻好就近尋找替代材料,恰巧當時塑料作為一種嶄新的材料,開始在許多部門推廣應用,三洋決定采用塑料外殼,因為塑料將隨著石化工業的發展而日趨廉價,並且經過加熱處理能一次成型,適合批量生產。

但塑料抗熱性差,使用時間一長,電子管和變壓器產生的熱量都聚集在外殼上,很容易引起外殼變形,他積極著手開發耐熱性強的塑料。

“買一輛克萊斯勒轎車吧。”井植薰突然向當時的領導歲男建議。

“幹嗎?你想坐?”歲男對這個無關公司眼前問題的要求很驚訝。

“不是,我要用它在方向盤上的孔罩。”

“做什麼用?”

“我想參考它來設計收音機的孔罩,如果是自己閉門造車,肯定要花很多時間,有它參考就大為不同了。”

歲男爽快地買下了一輛,井植薰即對其孔罩進行探索研究,經過很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終於成功了。1952年3月,三洋期待已久的新型塑料收音機終於問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