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勤奮好學,早在中學時代就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在大學裏,他是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維塞爾的得意門生。1921年,僅22歲的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隨後,他一麵在奧地利的行政機關工作,一麵繼續在大學玫讀,決心拿下第二個博士學位。兩年後,哈耶克獲得了政治學博士學位。
不久,他獲準離職前往美國繼續研究經濟學。在美國,這個贏得了兩個博士頭銜的年輕學者放下架子,虛心求教。為了獲得真知,他甘願從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他曾在紐約大學當過傑裏亞邁·W·詹克斯的研究助手,曾協助過威拉德·索普為《商業分析》一書搜集和整理材料,他還到過哥倫比亞大學旁聽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和韋斯利·C·馬歇爾的演講和討論會。
哈耶克回國後繼續在奧地利行政機關供職,同時進行經濟學的研究。1929年,他任維也納大學經濟學講師兼奧地利經濟研究所所長。1931年,他離開奧地利前往倫敦大學擔任托克講座的經濟學和統計學教授。1938年,他入英國籍。1950年後,他曾先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弗賴堡大學和塞爾茨堡大學執教多年,最後於1977年回到弗賴堡大學。
哈耶克屬於庸俗經濟學的奧地利學派,該派理論的核心是邊際效用價值論。他繼承奧地利學派的基本理論,並對該學派的傳統理論做了重要補充,從而成為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運用“迂回生產”和“投資期間”等概念來考察經濟周期問題,把經濟危機的根源歸之於銀行體係的信用擴張超過了人們的自願儲蓄,這引起投資期間的不適當延長,因而破壞了生產結構的均衡狀態。他說:“商業周期的原因並不是貨幣價值的變化,而是貨幣數量的變動。”為了根治國家通貨流通量過大,哈耶克建議在銀行法中增加一條,即銀行發行的紙幣應當有百分之百的準備金。他醫治通貨膨脹的藥方是取消政府對“創造貨幣”的壟斷,實行“貨幣非國有化”。另外,哈耶克還提出了不同經濟製度運轉的效率問題,提出“信息分散”的概念,認為經濟決策所依據的信息和知識,都分散在千萬人的頭腦中,集中計劃的決策人根本無法掌握,因而他極力鼓吹自由主義,強烈反對集中計劃和國家幹預。
哈耶克喜歡爭論,他幾次在國際上挑起大論戰,其好鬥精神久已聞名。他屬於保守經濟學派,他的自由放任的主張與凱恩斯的國家幹預理論針鋒相對。1931年,哈耶克剛踏進倫敦大學的大門,即同凱恩斯發生了一場激烈的衝突。他應倫敦大學經濟學家羅賓斯·萊昂內爾的邀請,在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評論凱恩斯貨幣理論的文章。凱恩斯毫不相讓,馬上指使人對他的《價格和生產》一書進行評論。緊接著,他和凱恩斯直接展開了唇槍舌戰,其他經濟學家也紛紛卷入。從1932年到1937年,哈耶克就貨幣理論、貯蓄和投資的關係以及工業的波動等問題又發表了10篇文章,對凱恩斯的理論進行了全麵、係統的批駁。凱恩斯起而反擊,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倒向凱恩斯一邊。他們認為凱恩斯的擴張經濟理論較之哈耶克的貨幣節製論,更適用於通貨緊縮和大規模失業時期。這樣,他和凱恩斯之間持續了五六年之久的“這場戲”暫時告一段落,他敗在凱恩斯手下。
哈耶克並未認輸。1944年,發表了《通向奴役的道路》,在國際上又挑起了一場爭論。這一次,他的劍不僅刺向了凱恩斯主義,而且還對準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他極力鼓吹自由主義,猛烈攻擊國家幹預和計劃經濟。他說,“中央計劃經濟不僅是潛在的危險武器,而且也是一個沒有什麼效率和難以應用的工具”,甚至會導致“專製”、“獨裁”。實際上,這本書是他的反共檄文。該書一問世,馬上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保守派狂熱地讚揚它,稱它是“我們這一代最重要的圖書之一”,新政派和進步人士猛烈地抨擊它,認為這本書是“不現實的和非曆史的,可憐而無效地想恢複19世紀80年代的經濟理論”,並強烈批評他的頑固反共政治態度。這本書適應國際上保守勢力的需要,成了風靡一時的暢銷書,不僅在報紙上連載,在電台上廣播,甚至還改編成戲劇在無線電節目中播放。他躊躇滿誌,沉浸在“勝利”之中
哈耶克認為,社會科學家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1975年,哈耶克在諾貝爾獎金授獎儀式後作《知識的虛偽》的演講時,對經濟學家們“在極其狹窄知識的基礎上對擴張性經濟的宏觀效果進行預測的傾向”大加討伐。他的這一見解是深刻的。他不僅從事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研究,還從事科學方法論、社會學、法學、政治哲學、心理學及思想史的研究。他在很多領域都有較高的造詣。哈耶克既是知名的經濟學家,還是出色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法學家、教育家和演說家。哈耶克虛心向各方麵的專家學者學習,獲益匪淺。例如,奧地利哲學家波珀和英國學者普蘭特人在哲學、思想史的法學方麵對哈耶克都有良好的啟發。
哈耶克的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繼承了北歐學派威克塞爾的中性貨幣學說和維也納學派米塞斯的信用周期學說。他的貨幣理論是關於貨幣對各種商品之間不同交換比例的影響的理論。哈耶克認為,貨幣的一般價值問題無關重要,和其他商品不同,貨幣沒有什麼客觀價值。他的貨幣理論就在於說明貨幣在什麼時候對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影響,在什麼時候對商品的相對價格不發生影響,即保持“中性”或“中立”,以及貨幣保持中性的條件。哈耶克認為,“資本化生產體係”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采用“資本化的生產方法”,即奧地利學派的“迂回生產”的方法。就是指大部分原始生產資料不是用來滿足目前的需要,而是用來生產比較長遠的未來的消費品的生產方法。如果生產過程更長,就是“更加資本化的生產方法”,即是更加迂回的生產方法。這樣,就會出現新的生產階段,使生產的縱向結構不斷擴張,生產過程不斷延長。這種方法意味著生產階段越來越多,生產越來越間接,越來越迂回。為生產消費者物品的中間物品與消費者物品的比例同迂回生產過程的長度成正比。從一種迂回生產過程長度到另一種迂回生產過程長度的變化就是“生產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對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具有重大的關係。它一方麵取決於各生產階段產品的價格,另一方麵取決於原始生產資料和來自上一生產階段的中間產品的成本。因此,價格是決定生產方向的最現實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否會發生生產結構的變化,關鍵就看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者物品需求總量同消費者物品需求總量之比。如果這種比例增加時,就會發生生產結構的延長;相反,這種比例減少時,就會發生生產結構的縮短。其原因,或者是儲蓄數量變化的結果,或者是貨幣數量變化的結果。當生產結構的變化起因於儲蓄數量變化時,經濟體係會自動建立起新的均衡。當生產結構的變化起因於貨幣數量時,就會導致經濟體係的失衡並爆發經濟危機。理想的狀態是,生產結構應當完全適應消費者物品和生產者物品之間的,由自願儲蓄和自願消費決定的需求比例。為避免經濟危機的爆發,必須使貨幣保持中性,即必須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生產迂回長度不發生影響。為此,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貨幣總流量固定不變;第二,一切價格都完全伸縮自如;第三,一切長期契約都建立在對未來價格變動的準確預測基礎之上。
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他在其《貨幣的非國有化》(1976)一書中,也對停滯膨脹的原因做出了獨特解釋,並提出了旨在解決停滯膨脹的自由貨幣政策的主張。他認為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現象是國家幹預造成的。市場經濟是一種私人經濟,在市場機製充分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如果有一個良好的貨幣製度,生產者和消費者就能及時獲得市場信息,從而能夠合理地和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經濟資源。他認為,貨幣並非一定是政府“創造的”法幣,而是可以自由形成。一個良好的貨幣製度,就能夠使貨幣的供給量等於市場的實際需要量。因此,蕭條、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根源在於國家對貨幣的壟斷權,解決的辦法是實行“貨幣的非國家化”,即自由貨幣政策。這是他的主張。
為了表彰他在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方麵的首創性研究工作,1974年授予他諾貝爾經濟學獎。
哈耶克先後獲得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名牌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名譽教授和名譽會員稱號。1947年,他與多人發起組織一個國際性學術團體——佩勒林山學會,他曾先後任該學會的會長和名譽會長。柏蒂爾·俄林
1899年4月23日,柏蒂爾·俄林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柯裏潘村。
俄林16歲讀完了中學,於191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隆德大學。在那裏他開始學習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他僅用了兩年時間就讀完了隆德大學的課程,獲得了學士學位。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應征入伍服兵役,期滿後又到斯德哥爾摩大學,在著名教授古斯塔夫·卡塞爾門下當研究生。
為了擴大視野,他加入了全國經濟學家俱樂部。在那裏,聚集著全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除了他的老師赫克塞爾外,還有達維·達維遜、克納特·威克塞爾和古斯塔夫·卡塞爾等。他們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例如,在貨幣理論方麵,他就深受威克塞爾的影響。
1919年,赫克塞爾發表了關於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影響的重要文章。文章裏著重分析了李嘉圖比較成本差別背後的事實,並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提出了修正。赫克塞爾的分析方法引起了俄林的極大興趣,這促使他把很大精力集中於對外貿易理論的研究。
1922年,俄林在向卡塞爾提交的博士資格預選論文裏,第一次提出了自己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初步大綱。這個大綱成為他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隨後,俄林先到英國劍橋大學短期學習,後又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一年。他虛心向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弗蘭柯·W·陶西格、約翰·威廉姆斯等求教。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回國途中,他再次到劍橋大學,向著名經濟學家A·C·庇古求教,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