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英〕達爾文:《達爾文》
火氣甚大,容易引起憤怒的煩擾,是一種惡習而使心靈向著那不正當的事情,那是一時衝動而沒有理性的行動。〔法〕阿柏拉德:《倫理學》
動不動就憤怒,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禦自己。〔瑞士〕希爾泰:《失眠之夜》
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自己。〔俄〕列夫·托爾斯泰:《閱讀之鑰》
憤恨是毒化精神的毒劑,它使人得不到快樂,並且把爭取成功的巨大能量消耗殆盡。〔美〕馬克斯皮爾·馬爾茲:《你的潛能》
憤恨不平即使有真正的不公平和錯誤為基礎,也不是取得勝利的方法。〔美〕馬克斯威爾·馬爾茲:《你的潛能》
習慣性的憤怒必定會導致自我憐憫,那又是人所養成的最壞習慣。〔美〕馬克斯威爾·馬爾茲:《你的潛能》
憤恨往往能造成惡性循環。〔美〕馬克斯威爾·馬爾茲:《你的潛能》
小利害信,小怒傷義。〔中〕《管子·問》
天下甚事不因怒後借了,怒則忙,忙則錯。氣一動時,不可不即時簡點。〔中〕陸世儀:《思辨錄輯要》
人需要溫和,不要過度地生氣,因為從憤怒中常會產生出對於易怒的人的重大災禍來。〔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
抑製自己免於憤怒最好的辦法是:當別人憤怒時,你就冷靜觀察那是怎樣的一副德性。〔古羅馬〕塞涅卡:《談憤怒》
“可以激動,但不可犯罪。可以憤怒,但不可含憤終日。”也就是說,對憤怒必須從程度和時間兩方麵加以節製。〔英〕弗·培根:《人生論·論憤怒》
當你被激怒時,應努力在憤怒的同時給對手以蔑視,但不可在憤怒中表現出畏懼。〔英〕弗·培根:《人生論·論憤怒》
人在憤怒時千萬要注意兩點:第一不可惡語傷人,這不同於一般的對世情發牢騷,而會植下怨毒之種;第二不可因怒而輕泄他人的隱秘,這會使人不再被信任。〔英〕弗·培根:《人生論·論憤怒》
如果那喀索斯看見過自己生氣時的尊容,他決不會愛上自己。〔英〕托馬斯·富勒:《聖地與世俗地》
憤不形於色,也不為別人之過而怒。絕憤棄怒,利人利己。〔日〕《日本書紀》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中〕蘇洵:《心術》
凡有橫過來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處之之法,不可便動氣。兩個動氣,一對小人,一般受禍。〔中〕呂坤:《呻吟語·應務》
使氣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臨事,平心易氣。〔中〕呂坤:《呻吟語·應務》
凡遇事有可怒,切莫輕發,姑忍著。小者忍一二時,大者忍一二日,其氣自平。〔中〕陳確:《辰互雜有·治怒》
無事於爭,何有於忿。〔中〕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書牘》
沒有職權解決某事的人,發脾氣無用;已有職權解決某事的人發脾氣不必。〔中〕鄒韜奮:《韜奮文集·一年的練習》憐憫
憐憫是一切道德的基準。〔德〕叔本華:《道德的基準》
憐憫和需要使人變得可親。〔英〕埃·阿諾德:《亞洲之光》
憐憫之心必生愛,它們不過是一體的兩麵。〔英〕德萊頓
有人說,憐憫是愛情之母。〔英〕博蒙特、弗萊徹:《來自西班牙的副牧師》
憐憫離愛情隻有一步之遙。〔英〕理查遜:《查爾斯·葛蘭底森爵士》
憐和愛實不能分開,因為有了憐才有愛。〔英〕德萊頓:《亞曆山大的宴會》
憐憫隻是半個公平。〔黎〕紀伯倫:《先知·沙與沫》
溫柔的心中最易產生憐憫。〔英〕喬叟:《坎特伯雷故事·武士的故事》
隻有憐憫心和愛心才能揭示人生的奧秘。〔美〕愛默生:《代表人物·蒙田》
溫婉的憐恤來叩門,堅厚的鐵門也開放。〔英〕莎士比亞:《魯克麗絲受辱記》
有些人在受到憐憫時才最有作為。〔英〕本涅特:《丘比特與常識》
憐憫使世界對弱者都變得溫和,使強者變得高尚。〔英〕埃·阿諾德:《亞洲之光》
諷刺和憐憫是兩個很好的忠告者,前者浮著微笑使人生可愛,後者含著眼淚使人生變得神聖。〔法〕法朗士:《黛依絲》
沒有受過傷的人才會譏笑別人身上的創痕。〔英〕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野蠻的靈魂也會有惻隱之心。〔英〕拜倫:《唐璜》
憐憫惡人便是虧負好人,寬容惡霸便是欺壓平民。〔波斯〕薩迪:《薔薇園》
應當以嚴厲的眼光對事,而以悲憫的眼光對人。〔英〕弗·培根:《論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