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數次“圍剿”,一敗再敗(1)(1 / 3)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從遊擊戰爭開始的一天起,任何一個獨立的紅色遊擊隊或紅軍的周圍,任何一個革命根據地的周圍,經常遇到的是敵人的‘圍剿’,而且規模一次比一次大,情況一次比一次複雜,戰鬥一次比一次激烈。”先由過去一省或幾省軍閥的“進剿”、“會剿”,後改變為全國性的大規模“圍剿”,並把紅一方麵軍和中央根據地作為“圍剿”的重點。結果怎麼樣呢?越“圍”紅軍越強大,越“剿”紅軍越發展。

一、紅軍剛誕生,蔣介石就下令“根誅”

1927年夏秋間,中國共產黨人先後在南昌、湘鄂贛邊界和廣州等地組織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建立了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

對此,身為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極為不安,他指示各地國民黨軍對起義部隊進行圍攻。1928年蔣介石指使朱培德(時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對井岡山發動了四次“進剿”。

1929年,又令魯滌平(時任國民黨軍第9路軍總指揮)和朱培德進行了三次“會剿”。

1930年初,蔣介石派調其嫡係劉和鼎部參加,組織了贛閩粵“三省會剿”。

但是,所有這些“進剿”、“會剿”,都因為國民黨各省軍閥自保實力和內部矛盾而失敗,蔣介石很不滿意。蔣介石與地方實力派爭權奪力的混戰,客觀上有利於革命勢力的恢複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展、擴大了。

中央根據地、閩浙贛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等,靠近國民政府的武漢、南京、上海,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的統治。蔣介石視之為“心腹之患”,決心實行“圍剿”。

1930年8月5日,中原大戰激戰正酣時,蔣介石即從中原前線柳河急電南京國民政府“請即發布”何應欽為“鄂、湘、贛三省剿匪總指揮”,負責三省“圍剿”事宜。

10月10日,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穩操勝券的情勢下於南京發表了紀念“雙十節”的《告父老文》,該文將“肅清匪共”列為“五項政治措施”之首,明令:“劃定區域,責令分區,各負全責”,按“整個會剿計劃,務使殲滅根株”,“自軍事告終(中原大戰結束——作者注)之日起,期以3個月,至多5個月,限令一律肅清”,並親自上陣“圍剿”紅軍。

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中央紅軍,國民黨軍被殲1個師部和3個旅

1930年12月7日,南昌市中心的江西大旅社,3年前周恩來等人發動八一起義的地方,忽地戒備森嚴,蔣介石抵達這裏,召開“剿共軍事會議”。

幾天之後——12月12日,上海《民國日報》的“南昌通訊”,便報道了蔣介石這一動向:“蔣主席為限期肅清贛境共匪起見,特電召18、新5、新15軍等師長來省開軍事會議,並麵授機宜,各師長將陸續由前方趕到,晚即總司令部行營開會,出席者有何成浚、朱紹良、魯滌平及張輝瓚等10餘人……”

蔣介石在南昌設立了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南昌行營主任。

蔣介石駐守南昌指揮“圍剿”

這一天,蔣介石下達第一號作戰命令。認為“紅軍朱、毛各部退居贛南之招攜、藤田、沙溪、東固、萬安一帶;黃公略一部退居永豐、安福一帶;東固附近之紅軍有構築工事企圖頑抗之勢”,為此,命令指出這次“圍剿”的戰略目標是“為消滅各部紅軍之目的,決定於吉安、太和、贛州以東,永豐、樂安、南豐以南地區,向東固紅軍根據地包圍而聚殲之”。各路軍進展地區及到達日期:一、第6軍第8師集中黃陂後,限20日(1930年12月下旬)推進至寧都,第49師、第56師及周誌群旅由閩省限25日推進至石城、瑞金,會昌之戰。二、第9路軍之第18師集中永豐,第50師集中長安,清剿招攜、藤田、沙溪的小部紅軍後,限20日到達東固附近。第77師及新編第5師留一部在吉安、吉水,餘向太和進剿,限20日到達。新編第13師在撫州、崇仁,獨立第14旅在南昌、樟樹各任後防。三、第19路軍由萍鄉以第60師向萬安,第61師向太和,均限20日到達。第12師第34旅任贛縣的城防。

蔣介石親自任命孫連仲為江西“清鄉”督辦,譚道源為贛西“剿匪”司令,張輝瓚為永豐縣“剿共清鄉”委員會主任,胡祖玉為贛北“剿匪”司令,朱紹良為福建“剿匪”司令。並提出“圍剿”以贛南為重點。

10月28日,蔣介石親自發布圍剿命令:“一、以殲滅朱毛彭黃及方誌敏各股匪目的,集結第6、第9、第19路軍及行營直屬各部,在贛境內四周包剿各股匪於贛西地區及景德鎮附近而殲滅之。二、所在贛之第5、第18、第50、第新5、新13各師及獨立14旅其他團隊暫編為第9路軍,統歸該總指揮(魯滌平——作者注)指揮。”10月底,奉調蔣軍紛紛入贛,共調集11個師兩個旅,約10萬人,並派定3個航空隊,隨時準備助戰。

11月,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期間,蔣介石以湘、鄂、贛、豫等省土豪劣紳,冒充鄉民,到南京中央黨部請願,偽造民意,要求“政府”發兵“剿匪”;蔣介石立即“接見”,表示“四中全會後本人就赴湘、鄂、贛督剿匪共”。並在會上通過了“剿共剿匪與軍事善後施政急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