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自殺隻能是軟弱的表現、因為尋死比堅韌不拔地忍受苦難的生活肯定要容易。〔德〕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人們最初可能把自殺看做一種勇敢行為,但這是裁縫師傅和侍女的卑賤勇氣。〔德〕黑格爾:《法哲學》

如果生的恐懼戰勝死的恐怖,那麼,他就勇敢的結束自己的生命。〔德〕叔本華:《論文集·論自殺》

沒有一個有教養的人敢以自殺的念頭作樂。〔美〕威廉·詹姆斯:《致B·P·布勞德的信》

一個人在自衛的時候可能自殺。〔黎〕紀伯倫:《沙與沫》

自殺是卑鄙的行為。〔中〕魯迅:《女吊》

青年自殺是不足取的,那是從人生道路曲折的地方掉上去了。〔中〕許德珩:《心有天下人,胸懷天下事》

死亡為他有限的塵世生命落了幕,同時又揭起另一個幕,使他的光芒耀眼的一麵永垂不朽。〔智利〕聶魯達:《詩的事業一回憶錄》

人是他自己生命的主宰,人也是他自己死亡的主宰。〔阿根廷〕博爾赫斯:《一個厭煩了的人的烏托邦》

生命在前進的同時,也就是在走向死亡。〔黑西哥〕富恩特斯:《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

人無論在哪兒,也無論幹什麼,他的忠實夥伴,——死亡——都會永遠跟隨著他。〔南非〕阿索爾·富加德:《希茲尉·班西死了》

我死的時候,不過死了一個過去。〔阿根廷〕博爾赫斯:《懷念安赫利卡》

生活就像一個山坡。眼望著坡頂往上爬,心裏會覺得很高興,但一登上峰頂,馬上就會發現,下坡路就在眼前,路走完了,死亡也就來了。上坡很慢,但下坡卻很快。〔法〕莫泊桑:《漂亮的朋友》

生命是一去不複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遠找不回來。死使你變成空人,就像那些樹木落掉葉子後的空枝一樣;終於愈來愈空,連你自己也凋謝了,也落了下來。〔英〕約翰·高爾斯華綏:《福爾賽世家·騎虎》

在大國的戶口本上,愚蠢的生物跟聰明的生物一樣,都是早就登記上了的。〔匈〕米克沙特·卡爾曼:《聖彼得的傘》

每個人都要服從時代的規律,不管他願與不願……太陽縱然還是無限美麗,最後它總要西沉。〔德〕海涅:《詩歌集》

樹根枯槁了,枝條為何還要生長?樹漿流幹了,樹葉為何還不枯萎,要繼續活一天,不妨就哀號一天,不想再活了,就該馬上死去。〔英〕莎士比亞:《理查三世》

一朝進入墳墓,你就沒有選擇,你不會再想什麼了。〔俄〕屠格涅夫::《明天!明天!》

世人難逃一死,死後的情況雖然難以捉摸,一死是免不了的。咱們遲早會想到這一層,遲早要推測一下死後的境界。一個人的心思一轉到這上麵,過去的成功和快樂便不算什麼了。〔英〕薩克雷:《名利場》

……活在世上的理由僅僅是為長久的安眠作準備。〔美〕威·福克納:《我彌留之際》

生之本質在於死。因此隻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法〕蒙田:《蒙田隨筆》

人皆有死,最重要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天生性情溫和,第三是有一份並非來之不義的財產,第四是有一批朋友歡度春光。〔古希臘〕無名氏:《幸福四要素》

一切都向前和向外發展,沒有什麼東西會消滅,死並不象一般人所想像的,而是更幸運。〔美〕惠特曼:《自己之歌》

死雖然好,但死中沒有愛。〔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看到別人死,是最能使我們感到充滿生命力的。那是生命的感覺——感到我們還留在世上。〔美〕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在還沒有跨越生命的大限,還沒有從痛苦中得到解脫之前,沒有一個凡人敢說自己是幸福的。〔美〕歐文·斯通:《心靈的激情》

生命以及伴隨著它的各種災難,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因此,寧可死亡也不要衰老。〔法〕瑪格麗特·尤瑟娜爾兒童

世界上隻有一件東西能令人把其餘的一切都忘掉:就是一個可愛的小娃娃。〔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法〕羅曼·羅蘭:《母與子》

我所以對兒童問題感到憂慮,是因為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與國家的興亡有密切關係。〔俄〕謝德林:《波謝洪尼耶遺風》

孩子們,你們的未來萬歲!〔蘇〕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把道路指給兒童們——人類整個偉大事業的繼承者。〔蘇〕高爾基:《生活的故事》

隻有在童年時代人們才生活得幸福,因為孩子們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成人們在為他們工作。〔蘇〕高爾基:《生活的故事》

母親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兒童去創造。〔蘇〕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是我們的一切希望。〔中〕鄧拓:《鄧拓文集》

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見聞,使一個兒童把大量的謊言與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飽了,所以他若要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少年時期的第一件責任就得把宿食嘔吐幹淨。〔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兒童創造幻覺的奇妙的力量,能隨時擋住不愉快的感覺把它改頭換麵。〔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被遺棄的孩子,除了去經受人間的苦楚之外,再沒有別的路可走了。〔蘇〕高爾基:《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

孩子的個子真是讓人摸不透:夏天不見樹長多少,可到春天一看,它竟長得那樣枝繁葉茂。〔蘇〕高爾基:《馬特維·科熱米亞金的一生》

最堅定、對壞事最有抵抗力的孩子並不是那些在童年時代飽嚐過巴掌和打後腦勺的孩子。〔蘇〕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