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欲望是人前進的動力,人活著當然要努力奮鬥往前走,但是也一定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跑”。要不然,欲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使人在消極的欲望中沉淪,從而致迷失方向,走向絕處。
“往回跑”不是撈一把就走,而是一種智慧的境界。善良的人性,真正的品格,決定一個人的道德高低與價值取向。
對於多數人來說,能夠做到懷一顆平和而善良的心,對他人寬容,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綠葉,暖不爭花紅,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這何嚐不是一種練達的“往回跑”呢?
老子曾經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可知不足。諸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會滿足於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深深地知道,我們人類對於糧食的需求遠遠不隻這些,隻要條件允許,我們就會要酒要肉,吃完了還想跳個舞,向更高層次邁進。
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把知足一直停留在某一個水平線上,也不可能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一夜暴富的大款們,對於知識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但知足的農民從不強迫自己當總統,安分守己的鄉村教師會把按時領到薪水當做一種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感到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能夠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錯就錯在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
在知足與不知足兩者之間,我們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使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同時還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且坦然,在這樣的境遇之下,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與要求呢?
學會知足,我們才能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也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得以升華;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麵前神凝氣靜,能夠做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就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覺,不必為過去的得失而感到後悔,也不會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從而擺脫虛榮,寵辱不驚,心境達到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樹心樸,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種極高的境界。知足的人總能夠做到微笑地麵對眼前的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沒有跨不過去的坎,他們會為自己尋找一條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的人,是快樂輕鬆的人。
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下天下紛繁的事,在知足者的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
適可而止,才能立身長久
老子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的意思是顯而易見的,隻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長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許多憂愁和悲傷,讓快樂的心情永遠占據自己思維的空間,從而盡享人生的樂趣。
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大都是希望活得瀟瀟灑灑、快快樂樂的,誰也不想自己做“林黛玉式”的人物。然而,如果在人生的曆程中企求得太多,認識不到願望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適可而止是一種理智;或者對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不好好珍惜,而是在利益麵前沒有止境,那麼其結果不會好到哪裏去。一味去追求個人利益之所以後果可悲,是因為客觀方麵的荒漠不可逾越,自己卻偏要拚命往裏撞,朝裏鑽,其結局便可想而知了。這種失去理智的作為是快樂的生活離其越來越遠乃至消失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樣的曆史故事,尚存於我們記憶中的不在少數,這裏略舉一二:
魏晉之際的何曾,參與了司馬氏廢除魏帝、建立晉朝的活動,立下了赫赫功勳。司馬氏登上王位後,首先要做的是獎勵那些跟隨他多年的賢臣良士,獎勵國家的有功之臣。於是賜給何曾許多土地和錢財,還讓他擔任丞相、太傅等要職。他身為國家重臣,本應輔助皇帝執掌政權,給國家撐門麵,但他花在滿足個人欲望方麵的時間和精力,比治理國家所用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他的生活奢侈豪華,盡管當時多數老百姓連粗布衣服都沒得穿,他卻派人到全國各地去搜刮民財,豪取大量的錦繡,用絲綢來裝飾牆壁,用布匹來鋪墊地麵;盡管當時多數老百姓連五穀雜糧都填不飽肚子,他卻一日三餐,要花掉一萬錢,還嫌飯不像飯,菜不像菜,沒法下筷子。一天,有一個官員向他報告有幾個郡縣餓死多少人,他聽了,全然不信,而且奇怪,仿佛人家是癡人說夢話,於是一邊“哈哈哈”十分得意地笑著,一邊飄飄然地說:“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現在我們的生活這麼富裕,怎麼會餓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