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掌控自己的心態,命好不如心態好(1)(3 / 3)

有這樣一個十分經典的案例:

一輛冷藏車送貨到一家商場,司機停好車後就和貨主吃飯去了。一位搬運工人獨自卸貨,當他進到冷藏車廂後,門被風一吹,合上了。

等司機和貨主回來,不見了搬運工人,他們到處找,結果在冷藏車中找到了他。可是他早已縮成一團死去多時了。

司機便成為謀殺嫌疑人,但是後來的調查結果顯示,當時冷藏車的冷氣根本沒有啟動,也就是說冷藏室裏的溫度是恒定的,不足以致人死地,而且司機與搬運工人之間沒有任何利害關係。

經過專家鑒定,搬運工人是嚇死的,冷藏室的門被風吹關後,他以為自己必然會被凍死,終於被恐懼擊倒。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我設置的情境之中,關鍵在於麵對任何一種境遇,都需要用與之相適應的心境去對待。對心境的選擇不一樣,在生活質量的反映上也不一樣。有時候,良好的心態要比命運重要得多。換言之,心態好,一切都好。

從上麵兩個故事中,我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與其在慌亂中尋找人生出路而沒有結果,不如讓自己的心平靜,使浮躁的心靈沉澱下來。當心態好時,一切都會朝好的方向轉變。如果在困境中更加急躁、慌亂,就會把自己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幹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誌,我們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而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我們身處逆境、四麵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而且就現實的情形而言,悲觀失望者一時的呻吟與哀號,雖然能得到短暫的同情與憐憫,但最終的結果是別人的鄙夷與厭煩;而樂觀上進的人,經過長久的忍耐與奮爭,努力與開拓,最終贏得的將不僅僅是鮮花與掌聲,還有那飽含敬意的目光。

心態好,才能夠快樂生活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過得快樂一些,那麼快樂究竟在哪裏?

麵對著枯燥的工作有沒有快樂可言?身處逆境有沒有快樂可言?在身處於一種絕望的境地狀況下有沒有快樂可言?其答案是肯定的。

曾經有一位商場的收銀員,整天站在那裏,不停地工作,數年如一日,每天做著這種枯燥的事,不由得有人替她煩惱:為什麼不試著換一件事做,幹這種枯燥無味又不輕鬆的工作究竟可以得到什麼?有人不解地向她提出這個疑問。她回答道:“哎呀,你不知道,人生的快樂俯拾皆是。我每天邊收銀邊研究人們買的東西,那些東西多麼可愛,有人捧回一盆花,有人買了一件好看的衣服,也有人買了青翠欲滴的菜,我滿心快樂,想著下班後也去試試那種款式的衣服,也許也買一盆花……”

還有一位老太太,過早就失去了身邊的所有親人,隻剩下她一個人孤零零地艱難度日。她的臉上布滿了風霜,雙手被海水浸泡得又紅又腫,頭上包著一塊白布,腰間還係著一條布裙,掉光了牙齒,張著空洞的牙床微笑著。她每天一大早趕到港口,守候漁船,買上一小筐魚,然後剖魚、洗淨,再拿到海邊一處自由市場去賣,除去成本,收入非常微薄。然而,她卻並不悲觀,快樂並幸福地生活著。她說:“每當我看到失意的人,因一時挫折想不開,到海邊自殺,我就想罵他們,為什麼非要得到所想要的一切呢?活著難道不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賜嗎?他們那樣的年輕,其實年輕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啊,你對人生要求愈少,那麼你的人生就會愈加的快樂。”

英國作家薩克斯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這充分說明,境由心造。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同一件事情,同一種遭遇,往往見到有人樂觀,有人悲觀,其根本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所造成的:心態樂觀,地闊天寬;心態悲觀,烏雲滿天。在悲觀者的眼裏是雲障霧遮,天昏地暗,在樂觀者看來卻是風和日麗,別有洞天;在悲觀者看來已是“山重水複疑無路”,而在樂觀者看來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如果我們有著淒慘的思想,我們就會淒慘。”

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是帶著哭聲來到這個世上的,因此在人的一生當中往往苦多甜少,悲多喜少。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人們都喜歡在悲苦的人生中去尋找快樂。

於是很多人在吃飯,睡覺,做事的時候都在以快樂為準繩,然而真正能吃得香,睡得好,做得開心快樂的,的確不多。即便是快樂了,也未必是永久的。所以說在人們突然發現快樂的保值期竟然如此短暫的時候,就會免不了增加了幾分恐懼。然而這份恐懼同時也吞噬著生活中的每個人的心,將人們拖向了生活的苦海之中,一直到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