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有時精力充沛、情緒高漲、思維敏捷,而有時則相反。人們這種體力、情緒和智力狀態的波動往往不是受外界幹擾和刺激所造成的,而是一種生理本能的表現。偉大的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過:“節律是大自然向我們提出的不可違抗的要求”,這就是生命節律。生命過程複雜奇妙,無時無刻不在演奏“生命節律交響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偶然機會使筆者認識了人體生命節律,並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本書初版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是在筆者曆時數年主持的一項部級科研成果基礎上編著的,基於當時對六千多人次進行了科學的統計性檢測與驗證。光陰似箭,轉眼離初版已是二十多個年頭了,十分巧合的是,此二十多年正好橫跨了兩個世紀,並且分布在以世紀門檻為中軸線的兩個對稱點上,也許這二十年就是本書的“節律”周期!
時隔二十多年,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生命節律聲名鵲起,內容鋪天蓋地。這次再版,首先,利用三個多月時間,對網上所有有關生命節律的內容進行了認真查詢和閱讀,對其中一些有價值的內容加以借鑒,對一些有益觀點和做法加以整理,並進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後,增加到本書中;還有,利用網絡的信息資源優勢,將檢測驗證的對象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進一步放大,擴大到前人、名人和一些公眾人物(在網上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到這些人的相關信息),以增添知識性、趣味性,加強例證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同時,增加了共計三章、二十二節,包括新創編的生命節律不佳期的自我調節方法等新的研究內容,對原書有些內容也作了精心打磨、修訂,在再版時一並作了調整。
本書列舉的事例多達160多個,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的列舉了如此多的實例,其目的在於告訴讀者生命節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其實,要驗證生命節律的科學性並不困難,讀者讀完本書,即學會了基本方法。隻要對照自己的生命節律圖認真體驗一段時期,或對周圍人們的疾病和各種事件的發生日期做一些生命節律的檢測驗證,那麼,讀者定會對生命節律的準確性驚歎不已,並發現生命節律絕非天方夜譚。
疾病和事故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據有關資料表明,全球每年死於各種疾病的要達2000-3000萬人之多;全球每年因各種事故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超過1600萬——其中多數屬於人為責任事故。在非正常死亡中,全球每年發生工傷事故死亡人數為110萬人(我國每年工傷死亡約13萬人)。在非正常死亡中的交通事故死亡更多,2010年,在11月21日的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紀念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提醒說,“道路交通事故每年造成近130萬人死亡,5000萬人傷殘,是10至24歲青少年的主要死因”;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10萬,而且,這一數據呈增長之勢,因為,根據公安部交管局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8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19億輛。其中,摩托車約為1.19億輛,汽車保有量已突破1億輛大關,僅次於美國的2.85億輛,位居世界第二!過去十幾年,機動車無節製的快速增長已經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擁堵、能耗、汙染等諸多問題,其災難性的後果,包括交通事故多發也正在慢慢顯現!
生命節律與疾病和事故息息相關,人類生命約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處於生理狀態不穩定的生命節律臨界日,而科學驗證表明,人類60%以上的各類事故和疾病都發生在臨界日。換言之,隻要注意占人類生命約33%時期的臨界日的重點防範,就可減少大多數各類事故和疾病的發生,也許這就是應用生命節律科學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生命節律科學把安全管理中對人的因素的宏觀指導帶進具體微觀控製的核心,幫助分析安全事故與發病的人體潛勢環境,壓縮行為誤差,將安全事故與發病的行為機會直接壓縮到每一個人及其某些特定時間,以達到宏觀預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