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設計師可以被稱作是藝術家嗎,為什麼?
程浩:說幾句外行人的觀點:
超越性。藝術家與設計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超越性。
從廣義上講,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得到世人的認同:廣告設計,你要讓人理解產品的價值;服裝設計,你要讓人感到美麗與驚豔。換言之,設計藝術是一種存活於普世價值觀和大眾審美觀的藝術形式。它隻是走在了一個領域的最前沿,起到一種引導潮流的作用。作為設計師,你不能讓觀者感受到一絲一毫的負麵情緒。如果你的作品讓人感到雲裏霧裏,或者讓人覺得“品相醜陋”,那這個作品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因為你的作品就是要展現給觀者去欣賞的,如果對方不認可,你就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藝術家不必為此擔心。雖然藝術作品也需要得到世人的認可,但是被人認可卻不是藝術家從事藝術創作的動機與目的。藝術作品往往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的,是對常規、常理、常態的一種突破,甚至是毀滅。這就是為什麼藝術家可以在千夫所指的境遇下,仍然堅持自己的藝術創作。因為任何藝術創作的初衷,無非是兩點: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對舊有形式的挑戰。前者如凡·高、歌德;後者如達·芬奇、納博科夫。所以,一個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與其說是留給世人去欣賞,莫不如說是留給時代去追憶;它所承載的,是對過去的繼承,對現在的記錄,對未來的探索,以及時代背景下,個人命運的審視與自省。這就是一種超越性。一種對時代的超越,一種對心靈的超越。用一句話來形容:優秀的設計師,就像是百花齊放的花叢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花;偉大的藝術家,就像是寸草不生的山頂上,供人仰望的一棵樹。
知友:朋友都說我文筆不錯,鼓勵我往寫作方向發展,但我隻會寫自己經曆過的事情,怎麼辦?看到別人創作的長篇小說很羨慕,但由於自己沒經曆過,就無法寫出。是缺乏想象力麼?應該如何彌補這一缺陷?
程浩: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寫手,隻是平常寫寫東西,所以有一點不成建議的建議,想跟你說說。一個人,當他把心頭那些飄忽不定的思緒落於紙上之時,他已經是在從事創作了。所謂“寫作”,是一種行為,就像說話一樣。既然你問我:“如何寫作?”那我也要問你:“如何說話?”
餓了,我會說:“我要吃飯!”渴了,我會說:“我要喝水!”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說這些?
因為我們有表達的需求,我們需要說話,我們“想說話”。你看見別人演講,聲情並茂,侃侃而談,引得台下掌聲雷動。可是,你要知道,對方為什麼講得這樣好?那是因為他準備了一萬字的講稿,內容都是對方迫切想要告訴別人的--他需要足夠的篇幅去表達。但是,這一萬字的講稿,對方全都表達了嗎?答案是沒有。人家隻允許他講三千字。所以,他雖然有許多想要表達的內容,卻不得不有所取舍--他隻能選擇最重要的內容去表達。所以,觀眾聽到的演講,是濃縮後的精華。自然非常精彩。現在,我們退回到你的問題:想寫長篇小說,但是寫不出,怎麼辦?一般來說,長篇小說的篇幅大多在十萬字以上,而一部十萬字的作品,不可能隻有十萬字,必然有被刪減的篇幅。我的問題就是: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一個超過十萬字的表達內容?
我盲目猜測一下:你沒有。你不光沒有長篇小說的表達內容,甚至連一個短篇小說的表達內容都沒有。你隻是單純地想寫一部長篇小說,卻不知道該寫什麼內容。
有一個成語可以形容你的這種狀態:本末倒置。寫長篇,是因為你有一段故事要說,而不是為了寫長篇,憑空捏造一段故事或者靈感。多想點兒寫作內容,少想點兒寫作形式。最重要的是--不要老問怎麼寫,先寫下來。
知友:電影、戲劇、動漫、小說等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吧?
程浩:在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找不到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
迄今為止,我沒有見過任何一部電影、一本小說、一首歌曲、一句詩詞與現實世界無關。因為任何藝術作品的產生,都是為了重新詮釋現實世界,重新展現人性的光輝或者醜陋。越是荒唐的藝術,越是對真實的反襯。若是虛構脫離現實的土壤,那宮崎駿的《龍貓》不過是一則普通的童話故事;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不過是一部文字版的動物世界;崔健的《一無所有》也唱不出國人的尷尬與窘迫;北島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也不過是一句“酸葡萄”心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