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相比,我的人生經曆顯得過於單調了。如果把你的人生比作一部勵誌電影,那我就是一幕經典話劇,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對白,同樣的演員,卻在不同的地點反複上演。我始終記得自己幼年時,最熟悉的場麵就是被推進各種複雜的儀器中檢查身體,這也是我最深刻的記憶影像。如果說我沒有出過遠門,這是不正確的,至少同齡人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已經去過諸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但是我沒有去過莊嚴神聖的天安門、古色古香的頤和園、光彩奪目的東方明珠,我隻去過一個地方,那就是四壁灰白的醫院病房。所以五歲以前,我的生活基本是在路上的狀態,雖然每一條路都不相同,但我那時已經明白它們最終還是要通向同一個地方。
五歲以後,家裏不再帶我去那些無謂的地方,做那些無謂的檢查,但是這不代表我的生活從此就可以離開醫院。這之後的每一年我都會住一次醫院,每一次住院都會得到一張病危通知單,可是每一次病危我最終都活了下來。母親把每一張病危通知單都收集起來,用一根十厘米長的釘子釘在牆上,她總是喃喃自語:
小時候,醫生說你活不過五歲,當時我一下就哭了……她說這話的時候,我已經二十歲了。我愛讀書,其中多少有些無奈。因為一直沒有上學,所以朋友極少,大多是家裏的親人以及兒時的玩伴。朋友們總說我有點自負,其實他們哪裏明白,我的自負,正是源於自卑。過去,每當看著身邊的同齡人一起出去逛街、滑雪、跳舞、打保齡球,我都好想好想說一句:我也想去。可是我僅有的自尊心卻不允許自己向人示弱。我隻是淡淡地說:我不喜歡出去玩,我喜歡躺在床上讀莎士比亞。久而久之,讀書就成了我的一個習慣。而隨著時間流逝,曾經的朋友大多有了各自的學業、事業、愛情和他們自己的生活,但我的世界裏,隻有那些雋永的文字和古老的書籍陪伴我。如今我可以坦白地說,最初讀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裝酷,現在讀書更多是為了獲得新的知識。就像我曾經告訴你的,人年輕時就像一塊幹癟的海綿,要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的吸收水分,積蓄能量,並且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得以釋放。
我讀過一些書,別人說我讀書很多,對於這一點,我是不認可的。他們之所以這麼說,隻能證明他們讀書實在太少。我反倒一直認為,自己讀過的書,真的少之又少,知識麵也狹窄的可憐。這絕不是讀書人慣有的謙虛,而是一個沒上過一天學的孩子心裏的大實話。我對讀書的理解,早已經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過:讀書不光不能增長我們的見識,反倒更加暴露我們本身的無知。世界是龐大的,你所掌握的那點兒自以為是的知識,僅僅隻是滄海一粟而已,甚至對整個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稱為“知識”,那不過就是一點兒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識。說到底,每個人都是一隻坐井觀天的蛙,僅此而已。
說到自己讀過的書,除了小時候讀過注音版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之外,真正第一部獨立閱讀的長篇小說,還是在姐姐家偶然翻閱的郭敬明的小說《夢裏花落知多少》。那年我剛好十歲。後來特別迷戀武俠小說,如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等等。我不喜歡讀西方文學,但仍然耐著性子讀過幾部俄國硬漢的代表作,如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契訶夫的作品集。其餘讀過的西方文學,大多是走馬觀花,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