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綜錄·其他(1 / 3)

綜錄·其他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由來

1759年,可瑟吉尼斯在都柏林的聖詹姆斯門創建了吉尼斯釀酒廠,到1833年,它已發展為愛爾蘭最大的釀酒廠。1886年,他在倫敦建立了一家公司,到20世紀30年代,吉尼斯在英國有兩家釀酒廠,生產烈性黑啤酒。在各個酒吧,人們隻出售吉尼斯啤酒,可除了蘇塞克斯郡博迪埃姆啤酒花藤農場的城堡之外,吉尼斯不擁有任何酒吧。因而,公司總探索著發展計劃。

1951年,在愛爾蘭韋克斯福德郡那的一次狩獵聚會上,公司的執行董事休·比弗爵士與人爭辯金鵒是不是歐洲跑得最快的獵物。由於找不到文字記載,隻得不了了之,但他沒有放棄,他來到倫敦找到開設數據庫的孿生兄弟諾裏斯和羅斯·麥克沃特,但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腦中形成:自己編寫一本書。於是他和麥克沃特兄弟合作成立了一個專門收集世界之最資料的公司,取名吉尼斯,並於1955年8月7日正式出版了第一本《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諾貝爾獎的設立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工業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諾貝爾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當時合920萬美元)作為基金,用於低風險的投資,以其每年的利潤和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項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

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準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諾貝爾和平獎的評選結果每年都是最先公布的,早於其他獎項的公布,這反映了和平獎的重要性。諾貝爾因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而致富,他本希望該發明廣泛用於工業(如采礦、建築)用途,但很可惜,他的發明曾被用於戰爭。在生前,諾貝爾希望全世界的科學家,不論工作的領域是什麼,都要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早期的範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受通貨膨脹和基金會的投資收益影響,逐年有所提高,20世紀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90年代至今持續多年都是1000萬瑞典克朗(在2006年頒獎的時候約合145萬美元)。金質獎章約重270克,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麵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麵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早期限於1500~1800人之間,現在是2000人左右。出席的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晚禮服,儀式中所用的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意大利城市,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來,這意味著對諾貝爾的紀念和尊重。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托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毛遂自薦。

原文化與亞文化

西方學者認為,大多數較高等的動物和所有哺乳動物都具有經後天學習之後而掌握的傳統,這種傳統如果不能被稱作“文化”,也可以稱其為“原文化”。

在19世紀中後期人們對人與動物進行嚴格的區分,認為人有智慧、有理性,具有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能力,而動物的行為則出自於本能,是在一種純生物意義上的決定方式中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映。

總之,認為人有文化,而動物卻沒有。但現在的研究已說明如下事實:與人類一樣,動物也具有經過後天學習而形成相當複雜的行為方式的能力。尤其哺乳動物的行為並非一種先天注定的純生物方式。每年都要移棲的候鳥,必須從老一代那裏了解它們所要移棲的方向,一旦適當季節到來,即使一隻忽然離了群的小鳥也會產生強烈的移棲欲望,但是如果它從未與同伴相處過,它將永遠不會產生移棲的欲望,更不知該移向何方?因此移棲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後天學到的行為,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視為“原文化”的一種形式。

此外,對動物行為的科學研究表明,動物也能夠以各種方式傳遞信息以便使同伴互相理解它們的行動,包括憤怒、驚恐、警告,甚至關於領土的要求權、求偶交配的欲望等等。這也是“原文化”中又一種形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不同於其他動物之處正是在於:人發展形成了一種高級的口頭交流工具來傳達複雜的思想和情感,這就是“語言”。這種交流工具能傳達抽象思想,因此,數量驚人的信息、高級的書寫文字和符號均能為社會群體的成員共同享用。由於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其傳遞方式上的任何改變都會推動信息交流的進一步發展,促進知識的積聚物逐漸增大。這種知識的積聚物便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原文化”則是包括了高等動物在內的一切哺乳動物所共有的。

亞文化即指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區、各群體文化特殊性的方麵。如因階級、階層、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同,統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可以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體或地區文化。亞文化既具有本民族整體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語言文字、行為模式等,又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亞文化一經形成便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對所屬的全體成員都有約束力。

亞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總體文化的次屬文化。一個文化區的文化對於全民族文化來說是亞文化,而對於文化區內的各社區和群體文化來說則是總體文化,而後者又是亞文化。研究亞文化對深入了解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