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二道鏡子(1 / 2)

在東北遼西的東邊有一條河叫饒陽河,他有一條向西流的支流叫西沙河。在西沙河的西岸有一個較大的村莊叫二道鏡子。

這個村莊生活三個大戶人家:村東頭是姓李的家族,這個家族以種地和榨油,經商發展起來,所以有好多人生活在奉天城裏。村西頭河南岸是段姓家族。據說是滿族在旗的,女人的頭發弮卷在頭頂上。這個家族祖輩,據說為**哈赤軍隊進關後做後勤工作,供糧草有功,賜給跑馬圈地。由於他去晚了,隻得到一匹老病馬。在圈地時,這匹老病馬跑了半圈就倒下了,得了一半土地,剩下那半土地就許給大廟了。這個廟就坐落在李姓和段姓之間。廟裏供奉著好多菩薩,每年求佛許願的人很多。

在這個村莊的最西頭是外來人,張姓家族,是人大家,有十幾口人,不怎麼富餘。祖籍山東,濟南府大張家莊。某年濟南大旱,爺爺叫張道真同他的兩個弟弟,逃荒到關外的遼西黑山縣境內的二道鏡子村,爺爺落戶到二道鏡子。因為爺爺是濟南府小有名氣的中醫,他到二道鏡子時,段家老太爺,長期患有咳嗽老病,無醫能治好。特別是到了冬天,更加嚴重,連路都不能走。爺爺給他開了十二副藥就治好了。段家老太爺把去大廟許願的地給爺爺三塊地:一塊是住宅地,大約有五畝,一塊在宅地西邊不遠處,大約有十畝的砂土地,可種高粱,苞米或其他作物;另一塊是河北邊,河拐彎處的河淤地,是一塊比較好的地,特別適合種豆子,不用上糞就長得很好。每年收獲的豆子足張家做豆腐,榨油,喂牲口用。張家與段家由此結下了很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延續兩三代人。

張道真有四個兒子:老大叫張伯也,身體不太好,協助爺爺管理家;老二叫張仲也,身體強壯,識字習武,交際廣,愛馬匹,擅騎術。經常與人合夥去邊外倒賣牲口;老三叫張叔也,擅廚藝,在十裏八村都有點名氣,常為人辦紅白喜事宴席;老四叫張季也,從小就跟他二哥玩,年齡大點就跟他二哥去邊外趕牲口。

張道真就在段家償給的宅基地上蓋了房:正房五間,西下屋三間,東下屋三間。在正房的後邊有一小塊菜地,有兩三畝那樣大。種的茄子,豆角,黃瓜,白菜和蘿卜等,足夠家人一年的需要。蓋好房子那年,張道真在正房後邊的圍牆處栽一棵柳樹,這棵柳樹非常奇怪,長到一人來高時,在樹頂分出四個杈,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長。在住宅四周是一丈來高的土壕,土壕上栽種的榆樹和柳條,很密,麻雀都穿不過。在正房後邊的三十丈處,即是西沙河流過。河水有季節性,春冬較少,夏秋較多,白條魚,鯰魚,鯉魚,鯽魚,螃蟹等很多。河的兩岸,長滿各種水草和灌木。

在西下屋西邊不遠處是一片楊樹林,是各種鳥類的天堂,在圍壕東邊是一條大車道向南延伸,直達南方的屯子。在正房北圍壕外有條沿河邊的大車道直達黑山縣城。

二道鏡子村以李姓和段姓為主。其他都是散戶,為這兩家扛活。張家是一家比較大的散戶,興旺時有近二十口人。有土地,有勞力,有醫術,能自力。

二道鏡子村很大,住戶沿西砂河兩岸居住,連綿有五六裏。西砂河沿岸是很優美的,河岸長著茂密的柳條,到了秋天柳條成熟了,割下來,可編織成盛東西的器具。一年四季都有美景:春天嫩綠的小草點綴兩岸,垂柳擺動長長的辮子,迎風飄舞,小鳥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樂不知眠!夏天,河水充盈,小魚成群結隊,穿梭似的遊來遊去;秋天,萬物成果。河裏的螃蟹,晚間齊刷刷地爬到河岸上尋找食物,給人們提供捕捉的好時機;冬天,大雪茫茫,成群的麻雀飛來飛去,尋找覓食之地。河裏冰麵上,大人小孩正在享受鑿冰捕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