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審美超越中的說理藝術(代序)(1 / 3)

曆史審美超越中的說理藝術(代序)

蘇浩峰

《珠江故事:東方的覺醒》作為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獻禮作品,既是奉命之作,也是作者有感而發的精心之作。我們欣喜地看到張勝友先生在此實現了思想和藝術的雙突破。

《珠江故事:東方的覺醒》以珠江三角洲作為藝術焦點,按照曆史時序,以《萬古江河》、《開啟國門》、《深圳破冰》、《潮湧珠江》、《繼往開來》、《中國之路》六章,表現中國如何在國家危亡之際開始民族覺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遇到困難的關鍵時刻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如何在新的曆史時期提出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者之所以選擇珠江作為觀照的起點和重點,是因為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最早與西方往來、最早發生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融會的地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若幹重要時期,中國人的革新思想和開放意識,有不少都始於珠江一帶。珠江流域人民的百年抗爭史恰好是中華民族近代史的縮影。可見,作者慧眼獨具,選準了下筆處和著力點。作者的可貴之處不止於此,他並沒有就珠江論珠江,而是由局部推及全局,始終立足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樣的國家大背景,使作品極具廣闊的曆史視野和厚重感,體現出一位有作為的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珠江故事》全景式地追溯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曆程。作品所敘寫的,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麵對這樣富於曆史意蘊的大題材,要求作者有開闊的視野和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結構框架來容納和消化極其豐富的內容。而這一方麵,正是作者所長。麵對“百年鳥瞰,卅載觀照”,作者以時間流程為經線,以人物活動為緯線,勾勒、交織出一幅中華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撓地求生存求發展的百年曆史畫卷。

僅僅以宏大的架構去描繪中華民族百年曆史,顯然是不夠的。要真正形成史詩或史詩般的作品,必須表現出厚重的內涵、曆史深度和思想、藝術力度。19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以來的若幹年,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旋乾轉坤的曆史時期。在這裏,必須描繪出百餘年中,維新變法、革命戰爭、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給予中國人民靈魂的震動和命運的影響。與此同時,作者還溯源而上,將其筆鋒延伸到中華民族曆史、文化深處,力求讓這部作品擁有厚重的曆史感和濃鬱的文化意蘊。《珠江故事》以開闊的藝術視野、精選的曆史鏡頭、宏大的敘事結構、深刻的解讀論述,全方位地向觀眾展示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發展道路之抉擇和民族複興之畫卷。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作品的審美文化架構具備了史詩的雛形。

《珠江故事》有一個非常醒目的特點,這就是將晚清戊戌年間的變法革新與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改革開放這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觀照和考察,從而得出相同的結論:開放強國!

配合著宏大的構思,作者懷抱著強烈的曆史意識,站在曆史的高度,以編年史的形式去回望既往的100多年的中國曆史,揭開全球大背景下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之謎。從百日維新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是在拯救與沉淪、生存與死亡、停滯與發展、革新與守舊相互衝突、撞擊的刀光劍影之中度過的。這是一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抗爭的奮鬥史。作者通過大量史實分析了近代改良和當代改革發生、發展的深刻動因及其曆史必然性,借助生動感人的曆史畫麵回答了許多重大問題:在百年奮鬥和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進程中,為什麼泰山壓頂壓不彎中華民族的脊梁,為什麼中國人民為民族複興“雖九死而不悔”,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喚起大眾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為什麼改革開放能夠衝破阻力成功地向前推進?曆史表明,珠江流域人民百年屈辱史、奮鬥史,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奮鬥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華民族複興史,中國人民和中國曆史上所有仁人誌士的一切奮鬥和犧牲都是為了探尋強國富民之路;新中國建國以來所有的艱難探索和曲折曆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作的一切努力,也正是為了民族振興和強國富民。

馬克思說:“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曆史發展的動因是十分複雜的,往往又是由多種因素融會而成的。這裏既有社會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麵的深刻原因。而文化的力量往往是通過曆史人物體現出來的。《珠江故事》在關注曆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及影響的力度的同時,將大量筆墨放在曆史人物的功績和命運之上。作品不僅濃墨重彩地展示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事件和具有劃時代影響的曆史人物(如孫中山推翻帝製,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江澤民深化改革,胡錦濤繼往開來),還展現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眾多的其他曆史人物(如魏源、林則徐、康有為、陶鑄、習仲勳、袁庚等),以及這些人物在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促進民族覺醒過程中的曆史功績。這樣既強化了真實性,也極大地增強了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