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初隻是一個簡要的搜集這6家美國報刊群上的資料為主的編年史體的報道集的基本設想,到最後形成這個達百萬字規模的經過重新寫作的長篇中國現代史記,則經曆了非凡的艱難與卓絕的痛苦工作。本書自2001年9月開工,以事件為主的編寫體例最早確定下來,而圍繞著事件,從包括其他更多的媒體上相同的主題裏找到了立場與佐證,使我們在重新編譯的時候,有著更新的發現與好奇。
以《 紐約時報 》《 時代 》《 華盛頓郵報 》《 生活 》與《 紐約客 》等美國主流報刊群為主,進行的觀察中國的方式,成為這本書的一個基本模板。
這種體例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描述視野寬闊宏大,事件呈現著這些主流媒體群的多重發現與基本公正的立場。但困難在於,我們給自己增加了難以想象的難度。最大的難題在於尋找到這幾本美國報刊上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文章。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一個由這樣一個想法牽引起來的遍布中美各地的編譯群成了一個新鮮的網絡。這個網絡第一年加入了6個人;第二年,隨著工作的深入,又增加到了12個人;最後到2004年的時候,已達25個人。而原本擬於三年內結束的工作,延至2007年,才完成了一個基本的初編工作。以百年間發生在中國的事件與年代為體例,我們編譯了共600萬字的關於中國的文章。
那些粗糙的英文字母編譯成的漢字,呈現著一份關於中國百年間的真實報道,那些報道最初的模樣幾乎是在記述著一個陌生的中國,這個中國存在於美國這些主流報刊群的浩如煙海的英文字母的世界裏。現在我們把它們撈起來了,這些幹貨呈現著別樣的吸引力。這個中國神秘、生動、充滿活力、秘密,以及關於中國革命家的不同的記憶,這種閱讀花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有許多個深夜我們都在這種閱讀裏,被陌生的發現鼓舞著。
這本美國人撰寫的中國史,對於正在快速前進的中國,是多麼重要的一部文獻式的指路牌,或者參考消息式的中國現代史。但這樣一部厚達600萬字的書,顯然並不適於全文刊出,也不適於全麵表達美國人發現的中國。麵對這樣一堆材料,我曾計劃將這些報道按年份與日期,包括當時的錯誤,原文刊出,但顯然這是一個偷懶的工作。最後的結果是決定把這些資料,編寫成一本美國觀的編年體的中國版現代史。但我們的初衷不是改變這些報道的原意,這本書應當是一部文獻,是一本美國精英媒體對於中國的旁觀史。
這本書的主旨是將這些媒體的同類報道,用編年體的形式將其編寫成為更加生動的文章。妥協的結果是一年一篇,並用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將它們編寫成完整的文章,但沒有加入自己的任何觀點,同時在引用的時候,將文章作者的名字記錄在上麵。這本書的最後呈現出來的形態基本是一年一章。1900-1929年間,是我習慣的畫傳,裏麵是收集的這些主流媒體上關於中國的影像回憶。他們稀見而珍貴。用這種方式概括20世紀初始至30年代,是我們的一個新嚐試,也許我們會重新紀錄這段曆史。這是一本經過編譯,經過編排,經過刪節的中國現代史。這本書充滿了中國式的編輯經驗與編輯曆程,但這種編輯代表了當下中國的進程,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獻意義,僅供中國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