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當人類即將跨進下一個世紀門檻的時候,關注中國命運的社會學家們向人民奉獻出一份他們極其嚴肅認真的思考,這就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這套全麵論述我國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關係的係列叢書。
目前,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正悄悄地從大西洋向太平洋和亞太地區轉移,處在亞太地區並具有12億人口的中國,經過十六年卓有成效的經濟體製改革,經濟取得了持續穩定的高速發展,正處在經濟體製加速轉軌和社會結構加速轉型這樣兩個轉變時期,即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由農業社會、鄉村社會、封閉半封閉社會向工業社會、城鎮社會和開放社會轉變。這兩個轉變是一場極其複雜、豐富深刻、艱苦卓絕的革命。因為這不僅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與財富積累的過程,而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三位一體,和諧進步的巨大的社會係統工程,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推進,整體發展的過程。況且這場變革是在一個人口眾多、“一窮二白”、又經曆了“十年動亂”的“起點”上進行的,是在世界上沒有現成的可參照的發展目標和經驗的情況下“摸著石頭”探索的,所以,其艱難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於是,以研究社會為己任的社會學家們,在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發生了經濟奇跡的同時,也敏感地發現了許多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這套叢書就是一批有強烈社會責任感,並且近年來頗有學術建樹的中青年社會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以中國在這“兩個轉變”中的社會問題為課題,在長期從事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和大量經驗性材料,深入研究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社會功能,它的正麵功能與負麵功能,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趨勢與社會建構的基礎性的、決定性的作用;深入研究了中國社會結構和組織體製的轉型,揭示了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奧秘,對社會結構轉型這“另一隻看不見的手”對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程序”影響作了精到的分析,是對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做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學說明;深入研究了轉型期中國大規模人口流動的複雜現象,如農民進城、人才流動、三峽移民、出國浪潮等,尤其對市場經濟下“民工潮”的必然性以及它對中國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作用,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深入研究了中國婚姻家庭及其變遷,對現階段中國的家庭結構與規模,戀愛擇偶方式與標準,結婚儀式、花費與婚後居處,以及自願不育、婚外戀、獨身、同性戀等客觀存在的現象作了實證研究和社會心理學分析,提出了頗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大概率價值觀”;深入研究了人際關係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了轉型期中國社會出現的人際關係的新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積極方麵與消極方麵,指出了人際關係變化的深層社會原因及價值取向;深入研究了當代中國迫切要解決的社會保障需求,對現階段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麵,如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保障、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等的現狀與不足進行了有見地的分析,對我國的社會保障立法、社會保障管理、社會保障資金的運作模式以及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見;深入研究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差距問題,如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城鄉內部各群體的差距、腦體勞動者的差距,包括收入差距、財產差距以及其它諸方麵的經濟差距等,並探討了與之相聯係的社會公平觀;深入研究了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市場經濟對生活方式變化所起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分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活方式方麵的“社會病”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市場經濟與生活方式良性循環關係的科學發展觀和發展戰略,以及文明、健康、科學生活方式形成的趨勢、特點、目標模式、社會機製、文化調適等。這就是這套叢書的由來與主要內容。
這套叢書所包含的各個方麵的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從中央有關部門到各地政府及廣大群眾的熱情支持,有的研究項目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尤其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同誌們,以社會主義出版家的良知和不凡的學術勇氣,在當前學術著作出版難的情況下,克服了資金缺乏等許多困難,終於使我國社會學界的這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最新研究成果得以問世,這也是我國社會學自粉碎“四人幫”後得以重建以來,在學科建設方麵的一個可喜成果。我作為一個上了年紀的社會學工作者,對此感到由衷的欣慰。並對為這套叢書付出辛勤勞動與堅韌努力的執行主編鄧偉誌、張琢兩位先生、責任編輯包雷先生以及各位作者和提供資料、做出貢獻的所有同誌們表示深深的敬意與感謝。
站在世紀之交展望未來的中國與世界,我堅信,中國的現代化是大有希望的,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定會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當然,中國的社會學也會在這越來越倚重人文因素構建未來世界的過程中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這是我的一點心願與祝福。
雷潔瓊
199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