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給予我們太多歡樂,給予我們太多體驗,也賦予了我們莊嚴的責任。他們像我們的一幅作品,承載著我們的希望;他們像我們的一麵鏡子,照出我們成長的模樣。孩子是不斷長大的。雖然我們都很向往《彼得·潘》中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居住的永無島。但是,那畢竟隻存在於浪漫的童話之中。
印度詩人泰戈爾《新月集》中的一首散文詩《孩童之道》,細膩地寫出了孩子們微妙豐富的情感:
……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
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
他所以要流淚,並不是沒有緣故。
雖然他用了可愛的臉兒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媽媽的熱切的心向著他,然而他的因為細故而發的小小的哭聲,卻編成了憐與愛的雙重約束的帶子。
從這首詩裏,我們可以讀到溫情,也可以讀到哲理。
孩子們本來住在完全的樂土,永遠也不知道哭泣。他們那可愛的笑臉,是如此的動人,引逗得媽媽們無比喜愛他們。然而,他們之所以要流淚,是因為他們哭泣時的某些小小細節,更能惹動媽媽無比的憐與愛,像一根紐帶,將媽媽與孩子,永遠地連在了一起。
天使般的孩子,來到人間。我們要如何養育他們?看到孩子們日漸長高、長壯,變得越來越能言善辯之後,做爸爸媽媽的又會進一步思考教育孩子的諸多問題。
而在這諸多問題之中,孩子的品格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
孔子在《論語》中就告訴我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在家孝順父母,出外照顧他人,言行謹慎而講誠信,具有博愛之心,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再來學習文化知識。
如何教孩子學做人?有人說:“言傳,身教。”有時,身教甚至會重於言傳。但在教育實踐中,特別是養育6歲以前的幼兒,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給孩子看,也不太可能隨時隨地把孩子帶在身邊。所以,很多道理還需依靠間接經驗的傳授。這個時候,以講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孩子自己從故事中領悟做人的道理,不失為一個聰明的辦法。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了一種媒介、一個工具,它是如此的神奇,就像鬆居直先生比喻的一樣,它像一顆顆愛與美、真與善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它,就是繪本。
繪本,亦稱圖畫書,英文名為picturebooks,是以圖畫的方式呈現的故事書,用孩子喜愛的圖畫語言,以及孩子能夠理解的圖畫表現手法,向孩子展示廣闊的生活畫麵,也為孩子們展現了一個神奇的、充滿想象的世界。繪本即使沒有文字,孩子們光看圖畫也能讀懂很多故事,從中獲得精神的享受。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人們常說:聰明,聰明,就是耳聰目明。沒錯,這裏所說的聰明,絕不僅僅是指簡單的智力表現,而是更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智慧的人。大量的優秀繪本,正是以孩子們能夠接受,並且樂於接受的方式,向他們展示著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智慧,乃至生存智慧。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煩惱會越來越多,也會麵臨成長中不可避免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及其帶來的或是正麵或是負麵的情緒情感。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學習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各種情緒情感,如何去應對各種局麵,處理各種問題。而作為父母的我們應當如何給予孩子及時的引導和幫助,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積極個性和優秀品質的人呢?
繪本中有快樂、勇敢、自信、團結、友愛、尊重、寬容、孝親等積極而美好的性格品質表現,也有關於生氣、不安、緊張、憂愁、膽怯、恐懼、孤獨、寂寞、悲傷、痛苦等情緒情感的故事。這些豐富多樣的畫麵、故事,與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優良的性格品質,有著密切的關係。具體到家庭教育來看,爸爸媽媽要學會運用繪本,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與習慣。讓孩子通過閱讀繪本,學習待人接物和為人處事,養成積極樂觀的性格特質。
可以說,繪本幾乎涉及兒童的性格、情緒、習慣、意誌、品質等各個方麵,也常常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或許,繪本不能一一對應地給出最“藥到病除”的方法,但它卻能讓我們不斷更新著對孩子的認識,更新著我們的教育觀念,也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變得越來越聰明與快樂。
智慧的爸爸媽媽,相信你們一定能悟出繪本中的孩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