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很重要(1 / 1)

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在遇到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時,往往你隻是看了對方一眼,就差不多已經判斷出對方是怎樣一個人。通過對方的言談舉止、衣飾穿著,你已經大致了解這個人性格怎樣、品位如何了。你對自己的眼力很是欽佩,並且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會認為他就是你心裏已經設定好的那樣一個人。除非遇到什麼非常事件,否則這個人給你的印象是很難改觀的,而這一切都是“首因效應”在作怪。

什麼是“首因效應”?心理學家給它的定義是:個體在社會交往的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輸入大腦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所起到的一係列影響作用。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作用的存在:

一位心理學家將內容相同的兩張試卷分別交給兩個學生去做,試卷中有30道相同的題目,他要求兩個學生分別隻做對其中的15道題,並且要求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可能出現在試卷的前半部分,而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可能出現在試卷的後半部分。試卷做完之後,心理學家找來一些測試者,讓他們分別對兩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智商水平進行評價。結果發現,絕大部分測試者的評價是:學生A要比學生B更聰明。

這就是“首因效應”帶來的結果,因為人們在開始時就已經對一個人的好壞建立起了“第一印象”,這些印象在人們的腦中是最為鮮明和牢固的,並且會在以後的交往中一遍一遍地重複播放,影響大腦對事物的客觀判斷,這也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先入為主”。因為一開始是好的,我們就會認為它一直是好的;相反,如果一開始是壞的,我們也會認為它會一路壞下去。生活當中,這樣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惡人先告狀”,甚至“下馬威”等等,都是希望能通過“首因效應”占得先機。盡管人們也許並不懂得這個概念,但是用起來卻個個都不含糊。

這些現象盡管看上去不太公平,有些“投機取巧”,但是不可否認,“先入為主”的心理暗示幾乎存在於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即使是那些被認為最公正、理智和權威的人也不例外,否則孔子也不會發出“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了!

既然這樣,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自己的主觀臆斷過於自責。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擺脫首因效應的影響而成為“先入為主”和“以貌取人”的“傀儡”的話,那麼別人其實也一樣,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首因效應為自己服務,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方法很簡單,隻要我們注意自己的儀表、談吐、舉止,把自己的形象整理得漂漂亮亮,讓別人一看就願意跟自己親近和交往,這“第一印象”的基礎打好了,那麼後續的交往自然也就沒多大問題了。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社交禮儀書都將“第一印象”擺在如此顯著的位置了吧?如果你依然執迷不悟,那在人際交往中也許就隻有“吃虧”的份兒了。不要對“日久見人心”太過迷信,不要相信對方終有一天能看到你的閃光點而對你刮目相看。因為這種堅持的精神固然可貴,但也是最容易費力不討好的。與其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改變一個人對你的印象,不如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現給對方。這樣別人看你高興,你自己也落得輕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