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國繪畫大師雅克·路易·大衛被馬拉的死所震撼。畫家的憤怒激發出創作的激情,他將馬拉之死繪到畫布上,成了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馬拉之死》真實地再現了這位革命家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對反對派分子的無情揭露。用大衛自己的話講,“把馬拉為人民而操勞的生活情景展示給人民是有益的。”

但是,大衛並沒有明確指出《馬拉之死》的構圖,其內在含義是什麼?

有人說,這幅畫就是一種白描直敘,是以寫實為主,樹簡潔、樸素的畫風。

而許多行家則認為,大衛構思《馬拉之死》從構圖上看似寫實,但真正寓意在於把馬拉樸素、勤奮、忘我獻身的高尚品質充分表現出來。

畫壇巨匠大衛自己是怎麼想的,卻一直沒有對外界講出來。《無名女郎》是何方女子

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畫《無名女郎》是眾所公認的驚世駭俗之作。

凡有幸一睹該畫風采的人,無不為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所震撼。那冬日的早晨,覆蓋著白雪的建築,晨曦襯托之處,一位端莊、美麗的女郎坐在馬車上。那神情,矜持中不失嫵媚,沉靜中透著風情。

克拉姆斯科依的《無名女郎》,她的真名是什麼?人們關注著、猜測著。

有人曾斷言,畫家克拉姆斯科依初戀的少女是畫像的原型。大畫家對初戀,一生都未能忘懷,他將所有的思念之情都集於筆端,他為了心中永遠的紀念,創作了這幅作品,他沒有署上名字,主要是考慮那一切都已成過去。

而有人則說,《無名女郎》本是作家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克拉姆斯科依與托爾斯泰是一對好朋友。由《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的感染而激發出的創作激情,使畫家對安娜·卡列尼娜情有獨鍾。他用畫筆記下安娜·卡列尼娜的美麗,這在情理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是,克拉姆斯科依的學生列賓,則另有一番論點。

他認為,《無名女郎》並不是一幅肖像畫,而是純粹的創作畫。畫麵中的人物並不是哪個模特的再現,而是畫家心目中所有理想的、美麗的女性。列賓的說法可靠與否還無法印證。但是,我們從克拉姆斯科依筆下《無名女郎》那獨具特色的神態中,似乎感覺到其背後總應該有一個真實名字的存在。《伊凡雷帝殺子》講的是什麼故事

俄羅斯著名畫家列賓有一幅作品《伊凡雷帝殺子》。這幅畫堪稱列賓的一個傑作。

從這幅畫上我們看到,俄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一隻蒼老的手抱著奄奄一息的親子伊凡,另一隻手摁住兒子流血的傷口。伊凡皇太子已無力支撐自己的身體,眼裏僅存著一絲絕望。伊凡雷帝目光呆滯,臉上流露出懊悔與無可奈何。整個畫麵在昏暗、靜寂、沉重的氣氛籠罩之下,使人感到窒息。

列賓的這幅作品,敘述了一個悲劇故事。

晚年時期的伊凡雷帝,性情乖戾,疑心重重。他時常感到太子伊凡有欲奪皇位之意,父子關係日愈緊張。這一日,伊凡太子的妻子葉蓮娜僅穿一件薄裙在宮內走來走去。葉蓮娜的衣著,違反了宮廷傳統的服飾慣例,伊凡雷帝見後大發雷霆,伸手打了兒媳葉蓮娜。葉蓮娜受到這突然的驚嚇,使剛剛懷孕的胎兒流產了。伊凡太子聞聽此訊,當即勃然大怒,痛斥伊凡雷帝施暴。伊凡雷帝無法容忍兒子的指責,舉起手中鐵頭權杖向伊凡太子刺去,權杖正中伊凡的太陽穴,頓時鮮血直流,不久,伊凡太子就一命歸西了。

對於伊凡雷帝怒殺親子的說法,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前蘇聯的一位曆史學家曾指出,伊凡父子確曾發生過激烈地爭吵,但是伊凡雷帝隻是在伊凡太子身上敲了幾下,並未造成傷害。太子伊凡的死,是因其愛妻遭辱、胎兒流產與憎恨其父的多種原因導致心理壓抑,最終患病不治身亡,與伊凡雷帝的行為並無直接關係。

看來,太子伊凡的死因還需要深入研究。秦始皇兵馬俑是古代藝術寶庫嗎

秦始皇兵馬俑擁有規模宏大的約8000件兵馬俑雕塑群,儼然是一座輝煌的藝術寶庫,其在雕塑藝術表現上呈現多方麵的成就。

形體高大、數量眾多、場麵宏偉、氣勢磅礴是兵馬俑的第一個顯著特點。秦俑一、二、三號坑總麵積達2萬平方米,共有約8000件大小與真人、真馬相仿,而又“被堅執銳,全副武裝”的陶俑、陶馬來模擬古代軍隊編列,其宏大的氣魄和構想,實為曠古罕見。它體現出秦代軍隊的實際風貌,形成咄咄逼人、氣吞山河的氣勢和強烈的感人魅力。

秦俑藝術最感人之處在於所塑造的每一件作品幾乎都達到形神畢肖、栩栩如生的藝術境界。駕車和坐騎的挺立陶馬,身長約2米,高約1.7米,臀肥腰圓,肌肉豐滿,筋腱隆實,鬃毛飛揚,馬頭方正,鼻大口闊,耳如削竹前縱,睛如係鈴圓睜,四蹄佇立,神駿機警,露出不待揚鞭即欲奮蹄神態,一看就知是可千裏追風趕月的駿馬良駒。而數千名恍若真人的陶俑,神態各異互不雷同,喜怒哀樂,各有其情,表現出逼真的肖像性和寫生性特征。將軍俑身材高大魁梧,頭戴冠,足登方口翹尖履,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長須飄灑,額頭皺紋深刻,昂首挺胸,拄劍而立,氣宇軒昂,雍容大度,煥發出陽剛之氣。軍吏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頭戴長冠,一手執兵器,目光炯迥,神情冷峻,表現出剛毅勇猛的性格。眾多的武士俑也塑造得十分生動傳神:有的年輕幼稚,眉宇舒展,洋溢天真活潑的神氣;有的老練深沉,額頭上皺紋橫布,記錄下生活對他的磨練;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憨厚質樸;有的側耳凝神,聰明機敏;有的笑口微啟,開朗灑脫;也有個別的武士俑滿麵愁雲,憂心忡忡。“斷臂的維納斯”美在何處

1820年,在一個名叫米洛的小島上,人們發現了一個山洞。在對山洞進行考察時,一尊大理石雕像被發現了。當時雕像的腰部是斷開的,當人們清理幹淨雕像上的汙跡,並將它大致修複後,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呼道:多麼美麗的女性雕像啊!

看著這堪稱美麗絕倫的雕像,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傳說中的女神維納斯。在西方神話裏,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女神,她以美麗著稱。就這樣,雕像就被人們稱為維納斯像了。

維納斯女神雕像高204厘米,它的上半身是裸露的,而下半身則被極富表現力的衣褶所遮蓋。由於下半身厚實、穩定,因而上半身更顯得秀美。再看雕像的麵部表情:神態寧靜,不露笑容,顯得非常端莊、典雅。

可惜的是雕像的兩臂斷裂,並且沒有發現斷臂的殘片。因此,有人評論道:“它美是美,可沒有雙臂總是一種缺陷。讓我們來給它裝上雙臂吧。”於是,好些人設想給雕像裝上雙臂。這個方案可謂多種多樣,五花八門。有人說:“女神應該一手放在頭上,一手提著衣襟。”有人建議:“雕像的雙手應該放在身旁的一個石柱上。”……

然而,一經試驗,人們才恍然大悟:任何一種建議都行不通,因為它們不僅破壞了雕像的整體美,而且破壞了欣賞者的想像力。惟有斷了雙臂,女神才是最美麗的。這以後,就再也沒人試圖給雕像安上手臂了。

維納斯像的確令人驚異,因為它雖然是殘缺的,可給人的印象卻是完美的。而且,很多雕塑家都認定,維納斯像的迷人,很大一部分就在它沒有雙臂上。

後來,經過研究,人們又發現,雕像的各部分尺寸都有一定的比例。而依照這一比例創造的人體形象,是最完美的。於是,人們將這一比例定名為“黃金分割”。

目前,維納斯像被收藏在法國巴黎著名的盧浮宮中,它不僅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而且是法國的國寶。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慕名前去參觀。女神雕像是含蓄而耐人尋味的,它的美,足以令所有欣賞過她的人終生難忘。著名雕塑《大衛》是誰創作的

米開朗基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而雕像《大衛》就是他的一個傑出作品。

米開朗基羅,1475年誕生在意大利的一個官員家庭。他剛生下來,由於母親身體很弱,小米開朗基羅便被送到了一個村莊裏,交給奶媽喂養。在奶媽家附近,有一個采石場,而奶媽的丈夫正是采石場的工人。當小米開朗基羅剛學會走路時,他就整天與石塊、鑿子為伴了。

小米開朗基羅10歲時,父親將他送入學校念書。然而,此時藝術已經開始在小米開朗基羅的心裏紮了根,他對父親說:“我要做一個藝術家。”

父親大驚失色:“現在,藝術家的地位與勞工的地位差不多,你竟然想做藝術家!我決不允許!”盡管父親強烈反對,但倔強的米開朗基羅還是迫使父親將自己送到一個藝術家那裏當學徒。

米開朗基羅將精力集中在雕塑方麵。經過專心的學習,18歲時他就贏得了名氣。後來,有人請他將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刻成一座雕像。在認真考察這塊大理石時,米開朗基羅的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設想:塑一座大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