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徹底地擺脫猶豫觀望的態度,立即對日宣戰,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陣營中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了。
珍珠港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自從20世紀初開始,日美矛盾就成為遠東太平洋地區的主要矛盾,日本的南下太平洋戰略時時威脅到英美帝國主義利益。二戰後,隨著日本侵略野心的擴大,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日本最終不宣而戰。
1945年2月4日到11日,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克裏米亞半島的雅格爾塔舉行會晤,達成協議,由於這個協定當時是秘密的,所以又稱《雅爾塔秘密協定》。雅爾塔會議結束後,德國向蘇美英與國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至此,歐洲戰事全部結束。美蘇“冷戰”是怎樣開始的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來到國會大廈,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谘文,要求國會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援助,以抵製極權政體的“侵犯”。他宣稱世界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一個國家都麵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要求美國承擔起“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這篇谘文所形成的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美蘇同盟關係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美國的杜魯門主義推行不久,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隨後出台。而蘇聯及其控製下的東歐國家自起爐灶,實行彼此經濟合作的“莫洛托夫計劃”。後來,歐洲在經濟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西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了相互對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的對抗,使美、蘇之間開始持續了數十年的“冷戰”。“冷戰”初期,西方國家同東歐社會國家的對立,直接造成了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這之後,“冷戰”一度險些升溫為“熱戰”。
“冷戰”這個詞是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發明的,他把真刀真槍的戰爭稱為“熱戰”,把戰後美蘇間的對抗稱為“冷戰”,意思是說,它的激烈程度幾乎接近於戰爭,就差動用槍炮了。
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自行召開國際會議。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於11月22日12時30分在達拉斯市遇刺身亡,終年46歲。
1961年11月16日~1973年5月1日,越南人民終於打敗美國侵略者,結束了長達13年之久的越南戰爭。尼克鬆為改善中美兩國關係而訪華嗎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阻撓新中國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並發動侵朝戰爭,積極扶植蔣介石台灣政府。中美兩國長時間處於彼此敵對和相互隔絕的狀態。
1969年1月,理查德·尼克鬆宣誓就任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他主張美國與“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主張大力鼓勵政府探索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途徑。
1970年3月,美國宣布放鬆到中國旅行的官方限製。4月,又宣布放寬對中國的貿易管製。
1971年初,“羅馬尼亞渠道”傳來周恩來的口信:“美國總統的信息不是新的。我們之間隻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對台灣的占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地試圖談判這個問題已經十五年了。如果美國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願望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準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這一口信語氣溫和,態度誠懇,使尼克鬆、基辛格深受鼓舞。
7月初,基辛格一行飛往中國,在首都北京,基辛格與周恩來進行了17個小時會談,商定了尼克鬆訪華的時間。
7月15日,中美兩國根據秘密達成的協議,同時發表公報,宣布了尼克鬆即將應邀訪華的消息。美國政界和輿論界絕大多數的態度是積極的,同時也遭到保守派的一些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