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斌也沒想到自己會在一個月之後再次回到深海,而且還會來的如此平淡,頗有深藏功與名的味道。
與前麵三次相比,更可謂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曾經孔斌幻想過第四次自己再來深海時會是什麼樣子,是不是有更加顯赫的地位;或者說將會有更加耀眼的光環加身。
然而並不是,實際上卻是如此平淡,就像世人所說的那樣,真理往往隱藏於平淡之中。
不過卻勝在平淡。孔斌發現自己的心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已經變得如此浮華,完全沒有了以前那種對武道的赤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孔斌開始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地位、身份等等,心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墮落了,在不知不覺間被這滾滾紅塵掩蓋住自己最赤誠、最無暇的赤子之心。
老子在《道德經》裏曾雲:“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五祖弘忍大師在傳衣缽給六祖慧能之前,曾要求門下弟子都寫一個偈語,當時其門下大弟子神秀曾作偈語:“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其意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時時刻刻刻不斷的自省自身,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要求,有沒有逾越自己的在心目中對自己要求的準線。與儒家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異曲同工。
雖然後來被六祖慧能更高一層,更加符合禪宗意境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給比了下去。六祖慧能的意思是說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什麼塵埃,又從何處去掃塵埃。
神秀還停留在守身掃塵的境界,紅塵萬丈,眾生種種誘惑還能對他的心靈造成影響,因此要時時刻刻的反省自身。但六祖慧能對心靈的修煉已經達到了萬物不能動其心的地步,外界種種誘惑,芸芸眾生之苦,諸如一切,都是過往雲煙,深和合佛家禪宗我見花開的理念。
但對於這時時刻刻在萬丈紅塵中苦苦掙紮的芸芸眾生來說,六祖慧能的境界太過於高妙,世間能做到的沒有幾人。
孔斌自認為自己沒有六組慧能那種出世、超拔一切的心態,他現在和芸芸眾生一樣,都是這萬丈紅塵中苦苦掙紮,相對而言,還是神秀大師的心態更符合他現在的狀況,對他幫助更大。
對孔斌而言,當他什麼時候慢慢的讓心靈重新變得澄澈如一,專氣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時,他的心靈就已經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了,這時他的心靈修煉也就到家了。
孔斌在心裏慶幸自己這次回到深海是平平淡淡的,要不能就不可能能夠及時發現心靈的狀況,這對他以後的修煉會有很大的危害,而且越到後麵,危害越大。
甚至會讓他終生停滯在某一境界。
這時孔斌心裏浮現兩個字:“捧殺”,同時也明白了為什麼古往今來如此多的天才妖孽前期修為和實力提升速度飛快,而越到後期卻越慢,甚至還不如普通修煉者,到了後麵更是徹底停滯在某一境界,看看那些被自己遠遠甩在後麵的人重新超過自己,甚至遠遠把自己甩在後麵。
無它,心靈耳!前期實力飛快,導致心靈境界不過關,到了後期,當修為與心靈境界差距越來越大時,就越來越難駕馭住這強大的力量,甚至會做出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情來,害人害己。
想到這裏,孔斌心裏就一陣後怕,同時也更加慶幸自己能夠趁早發現這個問題,要知道這種事情越到後麵越麻煩,也越難改正。孔斌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無論是什麼方式的修煉者都要求心境修煉,而且還越高越好。
因為,心靈的修煉雖然無形無相,但它確是內在的修煉,是每個人對世界,對他人對萬事萬物的一種態度和看法。看似對修煉沒有任何幫助,其實卻時時刻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方方麵麵。按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
想到此,孔斌知道現在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修煉,盡早使自己達到體氣合一,從而做那個第一個突破暗勁的人。現在對自己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事就是心靈的修煉,時時擦拭心靈,勿使心靈蒙塵。
第一時間,孔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姬軒三人。
同時要他們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其家族,畢竟他們家族的人也和他們一樣,選擇了孔斌創建的這條新武學體係道路,並且還要他們各自的家族盡量把這一事情告知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