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

也稱“裂變彈”,是利用“鈾”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由於它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故稱為核導彈、核航彈、核地雷、核炮彈等。

原子彈的設計原理,是使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瞬間達到超臨界狀態,並適時提供若幹中子觸發鏈式裂變反應。超臨界狀態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達到:一是“槍法”,又稱“壓攏型”,即把2~3塊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在炸藥爆炸產生的高壓力推動下迅速合攏成為超臨界狀態;二是“內爆法”,又稱“壓緊型”,即用炸藥爆炸產生的內聚衝擊波和高壓力,壓縮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壓縮後的裝料密度提高,處於超臨界狀態。

兩種方法相比,內爆法可少用裂變裝料,因而被廣泛采用。原子彈主要由引爆係統。炸藥層、反射層、核裝料和中子源等部件組成。引爆係統用來起爆炸藥;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裝料的能源;反射層由被或鈾構成,用來減少中子的漏失;核裝料主要是鈾-235“和鈈-239”;中子源是提供觸發鏈式反應所需的“點火”中子。1945年美國製造了3顆原子彈,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是迄今為止唯一用於戰爭的核武器。戰後,一些國家相繼發展了低當量、威力可調及加強型等高性能的原子彈。中國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次核試驗是以塔爆方式進行的,用的是內爆法鈾彈。共試驗4次。

氫彈

也稱“聚變彈”或“熱核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氖、氖等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核武器。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或幾萬噸TNT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氫彈由起爆原子彈、熱核裝料和外殼等主要部件組成。一般多以“鈾”‘作外殼。聚變反應產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能引起“鈾”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當量並降低費用。

世界上已有美、俄、英、中、法等5個國家擁有氫彈。中國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於1966年12月28日首次進行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6月17日爆炸的第一枚氫彈,威力大於300萬噸梯恩梯當量。中國是第4個擁有氫彈的國家,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至爆炸第一顆氫彈隻用了2年零2個月的時間,其發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

中子彈

也稱“增強輻射武器”,是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低當量小型氫彈。主要特點是加強了中子輻射而削弱了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應。一枚1000噸當量級的中子彈,其瞬時輻射對坦克乘員的殺傷半徑可達800米,相當於一枚1萬噸的裂變彈,但其產生的衝擊波對建築物的破壞作用半徑隻有300~400米。

如果適當增加爆高,在核輻射的殺傷半徑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建築物的破壞半徑還可顯著減小。但當武器的當量增大時,核輻射殺傷半徑隨當量的增大比衝擊波。熱輻射的破壞半徑隨當量的增大要慢得多。因此,中子彈必定是一種低當量的核武器,多用於有效地殺傷敵方戰鬥人員和對付集群裝甲目標。1977年美國首次進行地下試驗,1980年法國宣布進行了中子彈試驗。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是以化學戰劑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敵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破壞武器,它包括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導彈和化學地雷、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以及裝有毒劑前體的二元化學炮彈、航彈等。化學武器在陸海空軍及導彈部隊中均有裝備。使用時,將毒劑分散成蒸氣、液滴、氣溶膠或粉末等狀態,使空氣、地麵、水源和物體染毒,造成人員傷亡,遲滯敵方軍事行動。

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比較,有以下特點:一是殺傷途徑多。毒劑可經呼吸道、皮膚、食物、水等途徑使人員中毒;二是持續時間長。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可延續幾分鍾、幾小時;有時達幾天、幾十天;三是殺傷範圍廣。化學炮彈比普通炮彈的殺傷麵積一般要大幾倍至幾十倍。染毒空氣能隨風擴散,滲入不密閉、無濾毒設施的裝甲車輛、工事、建築物等;四是受氣象、地形條件的影響較大。如大風、大雨、大雪和近地層空氣的對流,都會嚴重削弱毒劑的傷害作用,甚至限製某些化學武器的使用。

化學武器家族的六大“魔王”

用來作為化學武器的毒劑林林總總,但總而言之,常用的不外乎六種。

第1種是窒息性毒劑,這種毒劑會對人體的肺組織造成損傷,使人感到呼吸困難、胸部壓痛,直至昏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這種窒息性毒劑對人的眼、鼻、喉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1956年5月6日,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曾用B-29轟炸機對北朝鮮南浦市地區投擲窒息性毒劑炸彈,造成了1127個老百姓中毒,其中480人窒息而死。

第2大“魔王”叫糜爛性毒劑,這種毒劑能對人體的呼吸道、肺組織以及神經係統產生巨大損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人的皮膚接觸這種毒劑後會發生紅腫、起泡、潰爛等現象,尤其當人眼沾染了以後,眼睛就會瞎掉。其中最出名的是芥子氣,芥子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被稱為“毒劑之王”,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找到它的解毒藥。1984年3月,伊拉克軍隊曾用飛機向伊朗軍隊的陣地大量布灑芥子氣,造成伊朗士兵大量中毒而被迫撤退,造成的傷亡人數達2700多。

第3種是中毒性毒劑,因為它主要是對人體的血液細胞產生破壞作用,因此也稱血液中毒性毒劑。人體吸人這種毒劑以後,會由於血液細胞受損而導致全身性組織缺氧,特別是呼吸器官受到損傷,出現呼吸麻痹,嚴重時可致死。

第4種是刺激性毒劑,這類毒劑主要是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喉嚨、皮膚等器官,人中毒後會出現流淚、咳嗽、惡心、胸痛、頭痛以及皮膚灼痛等症狀。不過在脫離接觸後幾分鍾至幾個小時後,這些症狀便可消失。但是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吸人也會造成肺部損傷而死亡。

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曾多次使用一種叫CS的刺激性毒劑,攻克了用常規武器久攻不下的越軍堅固的防禦陣地。

令人感到恐怖的是,這種毒劑大都是芳香性固體。人會情不自禁地為其香味所吸引。然而,它卻讓人在聞到香味的同時受到“陰險”的毒害。

第5種毒劑是失能性毒劑,人在遭受它的襲擊後,會出現精神失常或軀體失去效能的情況,如出現幻覺,走路跌跌撞撞、辨不清方向或是全身癱瘓,暫時失明等症狀,從而失去了戰鬥力。

第6種毒劑,也是最為“惡毒”的一種毒劑——“神經性毒劑”。其威力簡直令人毛骨悚然,隻要吸入或接觸一小滴這種毒劑,立即能使人鼻子充血、全身出汗、惡心、嘔吐。肌肉抽搐以至癱瘓窒息而死亡。

目前,它已成為一些國家裝備的主要化學武器。據估計,僅美國一家擁有的神經性毒劑,就足以殺死5000倍於目前全球人口的人數。而前蘇聯的儲備量的殺傷力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可以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化學武器庫中,這個比方一點也不過分。

二元化學武器

二元化學武器毒劑前體是無毒或低毒的化學物質,分裝在二元化學彈藥內不同的裝料簡內,兩個或兩個以上裝料筒以膜片隔離開。在投射過程中或爆炸時,借助彈體的旋轉運動和爆炸力量衝破膜片,使裝料簡內的兩種毒劑前體混台而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劑,產生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