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紅樓夢》第一回寫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看到門上有一副對聯寫道: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王希廉《紅樓夢總評》雲:“讀者須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曹雪芹寫這《紅樓夢》就是在敘述真事時用假象給以遮掩,講述假事時又有真事作鋪墊。曆史長河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太多的史實,後人不能一一弄清楚;太多疑問,後人不能一一去解決。

與《紅樓夢》同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也為世人所推崇。人們對曹操的奸,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猛,諸葛的智所傾倒。人們往往用曹操來比喻猥瑣者之奸詐;用劉、關、張比喻兄弟手足之情深;用諸葛亮的謀略比喻聰明者之智慧。可以說一部《三國演義》裏麵,有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有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有陰險狡詐的權謀之術。一本書裏留給後人太多的故事,吸引後來者不斷去鑽研,去領會。

諸葛亮是整個《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的描述對象。隆中躬耕數十載,埋沒鄉間無人問,等到皇叔三顧請,一鳴驚人天下知。自從諸葛亮出山後,一直左右三國發展形勢。諸葛亮一生,得到了許多人盼望得到而始終不能得到的東西,留下了許多人應該得到而沒有成為現實的東西。

諸葛亮的一生是帶有傳奇性的一生,太多的褒獎紛紛落入他的頭上。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他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個謀士,他是一個儒生,他是一個道士,他是一個忠臣,他是一個賢相。同一人演示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中國有句古話:物極必反。諸葛亮的一生也是充滿疑問的一生。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至於他有沒有兩人的才能,卻是有疑問的。《三國演義》中他確實有無人能比的才華。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它裏麵有許多東西經過了作者再加工,骨子裏有作者自己個人觀點取舍,無法避免羅貫中演義了諸葛亮,美化了諸葛亮。崔浩曾在他的《典論》中這樣評價諸葛亮:“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鄙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佗為偶,而以為蕭曹亞匹,不亦過乎?”

管仲是一個治世之能臣。公元前681年,周莊王姬佗去世,其子胡齊即位,是為釐王。按說天子去世,諸侯應去吊唁奔喪,新君繼位,更應前去朝賀,可當時沒有一個異姓封爵前往,就是同姓一宗的也都沒一個拿此事當回事。這時已登上齊國國君的齊桓公,采用管仲計策,認為此時是樹立“良好形象”的最好時機。管仲首先就讓桓公派人去朝見新王,在君臣道義上占得先機。

其次宋國為爭君位內亂,就請釐王為其立君平亂。周釐王自是求之不得,急忙頒發了為宋國立君的詔書,順勢就請齊桓公代為召集為宋立君的儀典。遺憾的卻是諸侯對齊國招集立君大會結盟的反應極為冷淡,約會的八家諸侯也才到了一半,弄得齊桓公冷屋冷灶的挺沒意思,就想還是拉倒吧。可管仲正色說:“三人成眾,何況五國,盟則有信,廢則失信,請君如期會盟!”這之前,齊桓公曾要帶兵車如會,管仲製止說:“盟會是為了尊王安民,消除戰亂,怎可耀武揚威呢?”雖然這次盟會參與國極少,但卻為齊桓公日後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成功的基礎。

楚國一向目無周室,自稱夷狄,數世稱王,恃強淩弱,眾怒所向,但管仲在諸侯大軍兵逼楚境,誓死一戰之際,以靜製動,僅用譴責楚國久不向王室進貢濾酒及祭祀用的白茅草為由,便使驕橫的楚成王氣焰跌落,理屈詞窮,乖乖地重新貢茅複禮,並加入諸侯盟會,消除了一個最大的戰爭隱患,使自周平王東遷以來日趨混亂的天下穩定了數十年。

樂毅,戰國時魏人。公元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國趁火打劫,攻毀燕國都城。後燕昭王即位,刻意雪恥,勵精圖治,禮賢下士,這時在魏國任職的樂毅,正好也出使燕國,昭王知道這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優禮有加,真心挽留,遂感動了樂毅,居燕整頓訓練軍隊。

二十八年後,齊君湣王暴失民心,燕趁機聯絡秦、韓、魏、趙四國,由樂毅為將伐齊,一戰擊潰齊師。後四國退出,樂毅指揮燕軍半年左右便奪取城池七十二座,僅餘莒和即墨二城。但這兩座城樂毅卻圍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