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神牛墓
1850年,30歲的法國考古學家奧古斯特·馬利耶特來到埃及。他到埃及以後,不久就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無論埃及官僚們豪華的私人花園裏,還是亞曆山大、開羅或吉薩的一些較新的寺廟前的獅身人麵像,雕刻的風格都是一樣的。馬利耶特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獅身人麵像是從哪裏來的?
馬利耶特在開羅附近的撤卡拉城裏的古代遺跡間散步時,偶然看到一座埋在沙裏隻露著頭部的獅身人麵像,它的位置靠近一座階梯式大金字塔。這金字塔已經證實為古埃及王左瑟所建。這座像決不是馬利耶特第一個看到的,然而,他卻首先看出它和開羅以及亞曆山大港的那些像十分相似。接著,他看到像上的一段銘文,那是有關孟斐斯的神牛塞拉皮斯的記載。
他在後來的回憶中寫道:“這時我想起了斯特拉蓬的話:‘在孟斐斯還有一座塞拉皮斯神廟。當地沙子極多,到處都是被風吹成的沙堆。沙裏埋有各種斯芬克斯的雕像,有些露出一半,有些隻露出頭部。由此可以想象,在走向這座神廟的路上,如果刮起一陣風來是相當危險的’”。
馬利耶特緊接又說:“斯特拉蓬這段話,不正是為了他去世18個世紀之後,幫助我們發現塞拉皮斯神廟嗎?眼前這座陷在沙裏的斯芬克斯,再加上我在亞曆山大城見過的另外15座雕像,顯然就是一條指引我通向孟斐斯神牛墓的大道!此刻我忘了使命,把什麼主教、修道院、科普特語和敘利亞語手稿等,統統丟在腦後。1850年11月的日出,是我自抵埃及以來最美的景象。在這座斯芬克斯雕像的旁邊,30來名工人按我的命令集合起來,開始挖掘,而我在埃及的生活也因此而大大不同了。”
馬利耶特斷定有一支湮沒了的獅身人麵像的行列,其盡頭就是傳說中的西拉皮斯神廟。
孟斐斯的地下神牛墓,和德爾巴哈裏的國王穀木乃伊、圖坦卡蒙的陵墓,以及塔尼斯的王室墓穴,並列為埃及四大重要的考古發現。
直到1851年2月11日,馬利耶特的發掘小組才抵達神牛墓的外圍。
當年,獅身人麵像行列的兩端有兩座廟,馬利耶特也把它們挖掘出來了,同時還出土一批神牛塞拉皮斯墓,這是當地早已為人所知的特有的文物。
神牛就是活公牛,由牧師在廟裏喂養,死後屍體以藥劑保護,葬禮隆重,然後選同樣花色的公牛接替。這些神獸的墓地的規模不下於神祗和帝王的陵墓。
馬利耶特站在神牛塞拉皮斯的陵墓之前。地下墓室的入口處有一座安葬之前放置遺體用的教堂,其規模較之埃及貴族的平頂墓前的教堂不相上下。一條很陡的甬道通向長形墓室,裏麵安放著從拉美西斯大帝起數百年來無數具神牛的屍體。馬利耶特發現,這些屍體各占一間墓室,許多墓室沿著320英尺長的通道排成長列,加上後來出土的直至托勒密時代的墓葬,墓道總長達到1120英尺。
那些埃及工人借著搖曳的火炬光亮,躡著腳跟在馬利耶特的後麵,戰戰兢兢地不敢高聲說話。馬利耶特一個一個墓室看下去。神牛的屍體裝在石棺裏,石棺是整塊的黑色和紅色花崗岩鑿成磨光的,每個約高9.6英尺,寬6.4英尺,長12.8英尺,估計重72噸。
至此,馬利耶特已經進入古代宗教這個神秘的領域。他接著又在埃德福、卡納克和德爾巴哈裏進行了挖掘工作,空前地揭示了古埃及豐富多彩的生活的畫麵。
今天的旅遊者參觀過神牛的墓室,上來以後可以在馬利耶特紀念館小憩。海底墓群之謎
早在約半個世紀前,考古學家就發現在西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近海區域內的珊瑚礁群內,有一處用石柱群圍起來的海底墓群。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是在1986年獨立的一個袖珍國,人口僅數千人,首都設在波納佩島,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相當落後的國家,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漁民。島國的四周環繞著美麗的珊瑚礁群,是一處旅遊勝地。在水位高漲的時候,這個島看上去與其他孤立在大洋中的小島無異。但在水位退去的時候,人們就可以看到露出水麵的珊瑚礁群——在礁群間有明顯的看上去工程十分浩大的人工建成的水道,五十多條人工渠道的周圍則有無數建築得十分堅固的石柱。這些石柱群都是由一根根圓形石柱組成,比馬路上的水泥電線杆稍細一些。當地人說,這是曆代酋長的墓地,因不願外人侵擾亡靈,故將墳墓建在活人難以進出的海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