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UFO為何光臨地球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推測,外星人可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光臨地球了,但沒有說他們為何要光臨地球。

文明古國巴比倫有個民族叫蘇木爾,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記載他們先人的燦爛文化了。

考古學家在考察蘇木爾的古代文化時,在埃及庫雲底亞克山裏,發現了一首雕刻在十二塊陶製書板上的一個有關英雄的敘事詩。

在這套書板的第七塊上所敘述的事情,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如果用今天的宇航知識來看,這裏記載的是一個親眼目睹太空旅行實況的記錄。這個太空旅行實況是通過史詩中的主人公之一恩克度口述的:

恩克度被一隻巨鷹似的銅爪抓著,在空中飛行。飛了四個小時後,忽然有一個聲音對他說:“你看看下麵的大地,大地像什麼呀?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麼呀?”恩克度回答:“大地像一座高山,大海像一個湖泊。”他又在空中飛了四個小時,耳邊又響起了那個聲音:“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麼?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麼?”恩克度說:“大地像個花園,大海像花園裏的水渠。”他又繼續向上飛了四個小時後,那個聲音又對他說:“你看看大地,大地像什麼?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麼?”恩克度向下仔細地觀察了一番後說:“大地像米粥,大海像水槽”……

在載人飛船遨遊太空以後,人們發現,恩克度的比喻實在太確切了。因為從空中往下看,地球確實像粥和水槽互相交錯成一片。但是,當時的蘇木爾人怎麼會知道這種現象呢?如果對地球沒有直接的感性認識,誰也不會想到陸地像粥,大海像個水槽。因此,這個比喻一定來自某些曾在我們地球上空飛行的生物。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個生物不可能是地球人,而是來自其它星球的宇宙人。也許,蘇木爾人就是這些宇宙人的後代。

科學家發現古埃及3000年前的金字塔的壁畫上麵,竟然有外星人太空船的模樣。

金字塔上太空船的模樣好似一個倒轉了的碟子,這證明3000多年前外星人已經與埃及人有過接觸了。

這個發現並不很有新意,因為人們早已知道外星與古埃及相接觸的消息。不過,這給金字塔是在外星人幫助下建成的這一觀點增加了說服力。但誰也不知道外星人為何要光臨地球。探索UFO的飛行原理

許多飛碟事件的目擊者,都說飛碟飛行的方式極為罕見,與我們常見到的飛機的飛行方式大相徑庭。

飛碟主要有以下幾種特殊的飛行方式:突然出現、直角轉彎、快速移位、任意調轉方向、直起直落、速度極快、空中懸浮、發出耀眼的光束、產生電磁波、毫無聲息等等。

從飛碟飛行的特殊方法與技術,可以看出它的飛行動力是發達的,人類最先進的科技也難與之相比,因此對其動力原理仍停留在理論推斷與幻想之上,以下就是當前人們對飛碟飛行原理的一些常見的猜測:

一、認為飛碟是以意念移動的。因為人的思維有超時空性,有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能夠用意念使物體移動。可能是人腦可以發出意念場,使物體先解體然後再通過門窗牆壁等障礙物的原子間的空隙,再將解體物體又還原成原來的樣子,從而形成能突破空間阻隔的傳送。

二、認為飛碟是通過分解傳輸來獲得動力的。這種方式是將物體分解成基本粒子以光速傳輸,用信息碼載入分子機,然後再重組成原來的物體。

三、認為飛碟是以電磁力來推動的。利用超傳導的電磁石產生強力磁場與高壓,並將周圍空氣產生等離子化現象,借助其反作用力來推進。

四、認為飛碟是以重力推動移動的。假如飛碟科技水平已掌握到利用重力場,能自由地選擇重力場對它發生作用,那麼很容易就被具有這個重力場的星球吸引過去。

五、認為飛碟的動力是靠統一場推進的。一些UFO專家根據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指出,宇宙間的電磁場和引力有著密切的聯係,兩者互相演變和斥合。場共振即是把電磁場、重力場、強核力、弱核力之間的互相作用力組合起來,並與時空之結構、太空船本身之人造力場相結合,使之協調變動,可使太空船由某一點到另一點迅速加貫通過,沿著時空隧道立即到達宇宙的另一個遙遠的位置,這一位置在地球人看來需要幾萬光年才能到達。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猜測和幻想而已,而事實究竟如何,還是一個待解之謎。飛碟動力源與結構原理初探

人們目擊到的飛碟大多是以無法想像的高速飛行的,並且還發出強光,那麼,飛碟的動力從哪裏來呢?它的結構原理又是如何呢?這些問題吸引了不少科學家去探索和研究。

探索飛碟的動力與原理,除了要涉及許多專業知識外,同時也要跳出某些固有觀念,在動力學、能源學以及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內可能都要有很大的變革。對宇宙、天體、飛行器等認識上以及能源上和結構原理上都要進行再學習。在某些方麵,甚至對愛因斯提出的相對論等也要大膽地改進。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宇宙,對大自然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

飛碟的動力源往往會引出許多構想,比如它是否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是反重力裝置還是什麼核能、磁能?永動機是否在宇宙中存在?實際上,好多問題,如果從宇宙能源這個大的方麵上去考慮,可能會很容易得出答案。比如地球在繞太陽不停運動,月球繞地球不停轉動,試問它們的能源在什麼地方?是不是存在永動機?恐怕這些問題專家們也無法回答。

要想研究飛碟動力,就必須從大宇宙能源角度出發,因為它畢竟是來自大宇宙彼岸的飛行器,它的能源肯定要靠宇宙總能源來解決。在宇宙的各星體之間,星體本身以及星際間的太空都存在著不同強度的磁場、引力波和重力波。因此,飛碟動力應首先從磁能考慮。其他太陽能、核能則應該退一步來考慮。

UFO研究者們提出一些飛碟動力源及結構模式——靜態磁能發電,現做如下介紹。

1、缸形磁路

缸形磁路是最典型的、最理想的一種磁路。它的結構特點是:中心有一個直通上下的主磁路,線包繞在這個主磁路上,從而使缸形外殼構成一個完善的磁回路。

2、靜態磁能的典型特點

從1985年起,科學家們致力靜態磁能發電的研究,通過研究得知,靜態磁如果裝置在磁路上,就可能與一個特殊的缸形磁路的結構一樣,並且同飛碟的外形、內部結構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1993年發現了能量放大磁路,從而完全證明了這些猜想是正確的。按照這種磁路的技術特點和要求設計出的裝置,最自然理想的形狀也是碟形,磁路隻有在這種形狀上(或滿足其技術特征的類似形狀上),電壓放大的倍數才能達到最高。在其形狀上,電壓放大倍數都要不同程度地下降,僅這一點就可以說明不少問題。

3、飛碟的典型結構特征

飛碟的典型特征是許多年來世界飛碟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通過對近10萬例目擊案的研究,逐漸總結出來的。飛碟在結構上很像一個變了形的缸形變壓器。有的目擊事件,例如羅茲維爾案和《受阻的旅程》一中的飛碟,從這種角度看簡直沒有一點區別。理解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必須把中心磁路掌握得非常透徹。在羅茲維爾墜落事件中,中心磁路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座艙。

通過對許多目擊事件的分析研究,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案例反映出的特征都在支持這個結論,這裏麵隻是在中心磁路的具體變化上有些出入,飛碟有的發展成一個座艙;有的發展成多個座艙;有的仍然存在於中心,隻不過表麵上變成了一個直通上下的進出通道而已。

飛碟是一個靜態磁能裝置,這隻是科學家們對飛碟動力源和結構原理的初步探索,今後,科學家們將會繼續努力,以期早日揭開這些難解之謎。科學家研製人造飛碟

自飛碟在地球上出現以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對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積極進行研究和探索。

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們還公開或秘密地研製人造飛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在火箭工程學和流體力學領域占有世界領先地位,曾製造了一種圓盤飛機。這種圓盤飛機內部有垂直上升用的葉扇和水平飛行用的噴氣發動機,直徑為12米到40米,已進行了多次試飛。

當圓盤飛機高速飛行時,機身有點傾斜,速度可達音速的3倍,座艙設計成旋轉式,性能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