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奇異的怪坡

1990年5月,一輛麵包車途經遼寧省沈陽市新成子區清水台鎮周家村東北方的寒坡嶺。當司機下車小解回來時,驚奇地發現熄火的麵包車已自行從坡底“滑行”到了坡頂。這是最早被發現的“怪坡”。

在這座長約90米,寬約15米,坡度為18.5度的怪坡上,坡道平坦,兩邊綠草如茵,沒有任何異常現象。但是,汽車下坡須加大油門,而上坡時即使熄火也可以到達坡頂;騎自行車時,下坡要使勁蹬,上坡卻要捏緊車閘;人行坡上,也是上去省勁,下去費勁。

除遼寧外,人們在山東濟南、陝西西安、吉林長白山,也分別發現了這種逆駛倒行的怪坡。另外,在烏拉圭和韓國也有此類怪坡。

1998年,人們在甘肅肅南縣的戈壁灘上,又發現了一個“怪坡”。

“怪坡”地處祁豐區境內,距絲綢之路上的名城嘉峪關、酒泉兩市均為40公裏,該坡長約60米,坡度為15度左右。

發現怪坡的當地駐軍曾反複用水、自行車、輪胎等物體及卡車、吉普車、摩托車等機動車作試驗。結果發現往坡麵上倒水,水往高(坡上)處流;立放在坡麵上的自行車、輪胎會自動往上跑;車身越大的機動車,向上跑得越快。

倘若你是一名外來客,在英格蘭斯特拉斯克萊德的克羅伊山公路上駕駛汽車行駛,你會感到不知所措。從北部駛向克羅伊山時,眼看著前麵道路向下傾斜,滿以為車輛會加速因而把車速降低,結果,你的汽車會完全停下來。事實上,那條路並非下坡路,恰恰相反,它是上坡路,許多駕駛者在詫異之餘,把車停了下來,不料汽車卻向“山上”倒退而去。

同樣,從南部駛來也會產生顛倒混亂的感覺,前麵明明是上坡行駛,於是你加大油門,結果發現,車速比預想的要快得多。其實,那條路是下坡路。

如此眾多的怪坡使遊客、探險家和科學工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先後提出“重力異常”、“視覺錯覺”、“磁場效應”、“四維交錯”、“黑暗物質”、“失重現象”等各種解釋,雖不無道理,卻又不能使人真正信服。直到今天,遲遲未解的怪坡之謎依然是橫亙在科學家心中的一個問號,我們期待著怪坡之謎真相大白的一天。不死的死海

死海其實並不是海,而是一個內陸湖,它位於西亞南端,全長75公裏,寬15公裏,海拔392米。在希伯來語中,死海被稱為“鹽海”。這是因為死海的含鹽濃度為22%,比一般海水高出8.9倍,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一個水域。

由於死海含鹽量太高,所以水中不僅沒有魚蝦,甚至四周岸邊的任何植物都不能生存。魚兒順著約旦河遨遊,但隻要接觸到死海的水,就會立即死去,人們隻要嚐嚐這裏的水,舌頭就會感到一陣刺痛。由於水的密度大,遊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舒適地仰臥在水麵上看書。

一直以來,在死海的演變問題上,長期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死海在日趨幹涸,不久的將來,死海將不複存在,死海將變成真的死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死海並非是沒有生命的死水,而且它的前途無量,是未來的世界大洋。

持前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死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不斷蒸發濃縮,湖水越來越少,鹽度越來越高。加上那地方終年少雨,夏季氣溫高達50℃以上。惟一向它供水的約旦河,還要被用於灌溉,所以它麵臨著水源枯竭的危險。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其南部水域開始幹涸化。即使以色列想用“輸血”方式,開通死海與地中海,但很多證據說明地中海本身的平衡也很脆弱。因此,從長遠看,死海似乎真的必死無疑。

然而另一種觀點則從地質構造的角度來考慮,認為死海位於著名的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而這個大斷裂帶還正處於幼年時期,終有一天,死海底部會產生裂縫,從地殼深處冒出海水,隨著裂縫的不斷擴大,會生成出一個新的海洋。這一觀點的一個有力證明是,與死海處於同一構造帶上的紅海,其海底已發現了一條深2800米的大裂縫,而且在緩慢發展,從地殼深處正不斷地冒出鹽水。

八十年代初,人們又發現死海的水正不斷變紅,經科學家的分析研究,發現其中正迅速繁衍著一種紅色的小生命--“鹽菌”。其數量之多也十分驚人,大約每立方厘米海水中含有2000億個鹽菌。另外,人們還發現死海中還有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加之水中有人們需要的豐富的海鹽、氯化鎂、氯化鉀、氧化鈣和溴化鎂等礦物質,因而死海是不會死的。

不過,推測死海將死的人還有許多,因為嚴酷的事實--湖水在減少,幹涸的威脅在不斷擴大。然而地質學上的假說--板塊理論,使它又有樂觀的前途,因此死海是死還是活,隻有時間可以做出證明。海底無底洞之謎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曾經三探無底洞,但那隻是神話傳說,在現實中,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無底洞”?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組成,因此“無底洞”是不應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山洞、裂口、裂縫,甚至火山口也都隻是地殼淺部的一種現象。然而我國一些古籍卻多次提到地球上有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如《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蟲歸墟。八紱九野之水,無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為此,世界科學家幾經尋覓,發現在希臘亞各斯古城的海濱,存在著這樣一個“無底洞”。由於瀕臨大海,在漲潮時,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形成一股湍湍的急流。據測,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達3萬多噸。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卻從來沒有把洞灌滿過。於是曾有人懷疑,這個“無底洞”會不會就像石灰岩地區的漏鬥、豎井、落水洞一類的地形。然而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就作了多種努力企圖尋找它的出口,卻都是白費功夫。

為了揭開這個秘密,1958年美國地理學會派出一支考察隊,他們把一種經久不變的帶色染料溶解在海水中,觀察染料是如何隨著海水一起沉下去。接著他們又察看了附近海麵以及島上的各條河、湖,滿懷希望地去尋找這種帶顏色的水,結果令人失望。但這並不能表明“無底洞”沒有出口,也許是海水量太大把有色水稀釋得太淡,以致無法發現?

為此,幾年後他們又進行了新的試驗,他們製造了一種淺玫瑰色的塑料小顆粒。這是一種比水略輕,能浮在水中不沉底,又不會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他們把130公斤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的海水裏。片刻功夫,所有的小塑料粒子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洞吞沒。他們設想,隻要有一粒在別的地方冒出來,就可以找到“無底洞”的出口了。然而,發動了數以百計的人,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尋了一年多,但仍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