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生兒方案
發育狀況
1.第1天生理狀況
一般情況,剛出生的嬰兒體重在2.5~4公斤之間,身長約46~52厘米,頭圍34厘米左右,胸圍要比頭圍小1~2厘米。
體重
嬰兒出生體重若在2.5公斤以上,則為正常新生兒;體重不足2.5公斤,稱為“未成熟兒”,對“未成熟兒”必須采取特殊護理措施。
頭部
健康嬰兒的鮮明標誌是皮膚鮮嫩,呈粉紅色,出現大聲啼哭。剛出生嬰兒有時啼哭,但常常處於酣睡狀態。頭部比例相對較大。有時腫起呈橢圓形的一個包(產瘤)。這是由於胎兒的頭部在產道受壓迫引起的。頭胎嬰兒或年齡大的產婦生的嬰兒,其產瘤更為明顯,日後可以自然地長好。所以要特別注意枕頭和囟門。囟門呈菱形,大小約2×2厘米,較軟,有跳動感,要防止被尖硬的東西碰撞。
臉部
臉部好像有些浮腫,這屬正常現象。特別是眼瞼發腫的較多,且有眼屎。嬰兒鼻梁塌陷,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增高。
胸部
胸廓呈桶狀,呼吸淺快,有時不規則,每分鍾約40~50次,觀察呼吸應看腹部的起伏。
臍帶
臍帶在離肚臍1~2厘米處被結紮,如果拿掉紗布,會看見臍帶變黑且氣味難聞。
生殖器
男孩的陰囊稍腫,睾丸下降,浮腫會自然消退。女孩的小陰唇比大陰唇要大,好像突出來,也會自然長好。
姿勢
嬰兒的姿勢和胎兒期大致相同。頭先出生的嬰兒,頭部前屈,下巴與前胸相挨,後背呈圓形,握著的拳頭向內,腰和膝都彎曲著,腳也向著內裏彎曲,能看到腳掌。
兒斑
新生兒的骶骨部、臀部常常可見藍綠色的色素斑,稱為“兒斑”,隨著年齡增長,色素斑將逐漸消退。
大小便
嬰兒多在出生後24小時以內排出第一次大便和小便,糞便呈暗綠色或黑色黏稠塊(叫胎便)。也有的健康嬰兒是在48小時後才排尿的。有時尿布上會留有磚紅色沉澱物,這是尿酸鹽的結晶,不必擔心。
體溫
剛剛分娩的嬰兒顯得熱氣騰騰,出生後體溫逐漸下降,比在母體時降1℃~2℃,因此要十分注意保暖。生後8小時體溫應保持在36.8℃~37.2℃左右,呼吸每分鍾34~35次,脈搏120~130次。
內分泌
這時,即使很熱,嬰兒也不出汗,也不流口水,因為內分泌腺還不發達,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能聽到聲音。
感覺
出生第一天的嬰兒24小時內沉睡少動,偶有啼哭,感覺不是非常靈敏,還不如在母腹那麼活躍。
2.第1周生理狀況
出生第1周的嬰兒正處於朦朦朧朧時期,吃飽就睡,能睜開眼睛,但幾乎什麼也看不見,較大的聲響能引起驚跳。出現一係列的反應,正是嬰兒變成“人”的鮮明特點。
出現黃疸
多半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及鞏膜(眼白)發黃的現象,但孩子吃奶和大小便均正常,精神也很好,這就是生理性黃疸,不用治療。一般情況下,黃疸第7天消退,第10天退盡;也有在兩三天內黃疸即可消退的嬰兒。如果黃疸出現過早(出生後24小時之內),或遲遲不退,或者黃疸退後又複現並加深,同時伴有精神不振、不願吃奶等現象,則屬病理性黃疸,需請醫生診治。
臍帶脫落
臍帶在4~7天脫落,脫落後可見肉牙組織,不用處理。如果流水可撒些鬆花粉。
乳房腫大
生後4~7天,無論男嬰、女嬰,都可能出現乳房腫大,甚至有乳汁分泌現象,一般2~3周會自然消退,千萬不可用手去擠,以免發炎。另外,有的女嬰會從陰道裏流出類似牛奶或夾雜血液的液體,這是受母體雌性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也會自然痊愈。
體溫不穩
有些嬰兒出生後1周,全身開始脫一層皮,不用管它。有少數新生兒在生後3~5天內會出現發燒,體溫在38℃左右,持續2~3個小時,一般認為是水分不足,可喂點溫開水。新生兒體溫不穩定,室溫過高,尤其是夏天,易使體溫高達38℃以上,這時應多喂些開水以防嬰兒脫水,室溫過低時應注意保暖。
體重減輕
新生兒生後3~4天,因吃喝少,可能會出現體重暫時下降的現象,隻要在10天內恢複就屬正常現象。
口腔加厚
新生兒兩頰有厚厚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這有利吸吮吃奶。上齶或牙齦邊可見小白點,俗稱“馬牙”,不會影響吃奶,2~3個月後自然消失,千萬不能用針去挑或用布去擦,以防感染。
及時喂奶
現在一般主張餓了即喂。有的嬰兒一天要吃7~8次,甚至更多;有的則隻吃5~6次。有的嬰兒吃得快,10分鍾就能吃飽;有的嬰兒則吃吃停停,吃幾口就想睡,弄醒後就再吃幾口,吃一次要20多分鍾。這些都是正常的。
排大小便
胎便應在3天內排盡,如果出生48小時後仍無胎便排出,則應找醫生檢查。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顏色因嬰兒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喂母乳的嬰兒,大便為金黃色糊膏狀,每天3~5次,也有僅1次或多達6~7次的。喂牛奶的嬰兒,大便較硬,呈淺黃色,有時其中還夾有白色的“奶瓣”。有的嬰兒大便呈綠色並混有白色疙瘩和夾雜黏液;還有的嬰兒排出的大便顏色發白,但隻要嬰兒能正常生長,就不必太介意大便的顏色和形狀。
小便的次數很多,有的嬰兒能間隔一定的時間按固定的次數排小便,有的則毫無規律。
3.滿月兒生理狀況
嬰兒從出生到滿月為止稱新生兒期,這是嬰兒脫離母體成為生命個體的重大轉折時期。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獨立”生存,嬰兒身體內部還要不斷地發生一係列的變化,其中以第一周的變化最大。
首先就是要自己進行呼吸,自己攝取營養,此時嬰兒的心髒構造和循環狀態與在母體內時不同,並繼續發生變化。這一階段的嬰兒,即使是在安靜地睡覺,身體內部也在發生著一係列的變化。
嬰兒的標準
健康嬰兒的哭聲響亮、有力,手腳活動自如,吸奶力氣大,睡得好,皮膚紅潤,顯得圓乎乎。從外表看,沒有畸形,而且身長和體重的增長情況與標準相近。
嬰兒的體重
剛生下不久的嬰兒就會出現生理性體重減輕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喝足奶、排了便、皮膚上有非汗性蒸發等原因造成的。通常在出生後第三四天時體重最低,到第7~10天時體重可恢複到出生時水平。這種體重減輕稱為生理性體重減輕,這以後,體重就隻增不減了。
一直到滿月,嬰兒的體重增長非常快,平均每天增長30克左右。滿月時,如果體重比出生時增加1公斤以上,則表明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每天平均增長不足20克,則說明母乳不足或吃奶粉太少。
嬰兒的身長
身長不像體重那樣差別懸殊,平均是50厘米,這隻不過是一個平均值,具體到每一個嬰兒身上會有差異的。
在家裏量身長時,可利用床與床頭擋板。具體方法是:將孩子平放床上,使孩子頭頂著床頭擋板,將孩子雙膝抓住,使其兩腿伸直,然後在腳後跟頂上一本書(其他東西也可以),再量一下擋板和書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孩子的準確身長了。
滿月男嬰平均身長為56.6厘米,女嬰平均身長為55.6厘米。
嬰兒的頭部
嬰兒的頭都很大,剛出生時頭部占整個身長的1/4,而成人的頭約為整個身長的1/6或1/7,因此,嬰兒的頭顯得特別大,看起來與整個身體很不成比例。
在剛生下的嬰兒中,有的頭上會有產瘤,那是由於分娩時通過狹窄的產道受壓形成的軟瘤。一般三四天後就會自行消失。有的嬰兒還會有頭顱血腫,這是由於頭骨與骨膜之間充血而產生的瘤,摸上去和產瘤相似,軟綿綿的。頭顱血腫不會馬上消失,一般要過一二個月後才會消失,可不必理會它。
剛出世時的孩子頭形不一定是圓的,有的橢圓形好像一個鵝蛋,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顯得高高低低。凡屬這類情況均不必擔心,也不需求醫,會自然好起來的。雖然有特殊枕頭可幫助矯正,但使用這種枕頭反而會妨礙呼吸,許多專家並不主張使用。偏頭主要為單側下陷,這是由於孩子在胎裏時所處位置所致。平常睡覺時,可哄著孩子往相反方麵側著睡,或讓孩子向有光的方向睡,過一段時間再反過來,就這樣輪換著方向睡,自然會好起來的。
嬰兒的囟門
頭上有前囟門和後囟門。前囟門是在前頭骨和左右頭蓋骨之間形成的菱形無骨空檔,後囟門是在腦袋後麵呈三角形的無骨空檔。用手輕按,兩處感覺都是軟綿綿的。前囟門一般需1年至1年半方能完全閉合,後囟門則閉合得較快,通常隻需兩三個月。如果後囟門一直未能閉合,而且頭圍比平均值大3~5厘米以上,則可能是大頭症(腦積水)。相反,如果閉合太早,頭圍較小,則可能為小頭症,腦發育問題。遇到以上情況,應引起注意。
嬰兒的胸圍
嬰兒的頭圍一般在31~35厘米左右,胸圍比頭圍少1厘米左右。出生6個月前後,頭圍和胸圍大致相同,一過周歲,胸圍就會超過頭圍。通過頭圍與胸圍的對比,可以直觀地看出孩子是否有小頭症或腦積水現象,有異常現象,就應去醫院兒科檢查。
嬰兒的呼吸
剛出生的嬰兒不是每一個都呼吸很好,有的有時呼吸很不規律,一會快,一會慢,有時還稍微停頓一下。隻要呼吸停頓時間不長,嘴唇不發紫,則大可不必擔心。即使是健康的嬰兒也打嗝、打噴嚏、呼吸急促、輕微咳嗽,有時會有嘔吐,這些現象在3個月內都是正常的,隻要孩子情緒正常,則不必為此擔心。
嬰兒的脈搏
新生兒的脈搏跟呼吸一樣也沒規律,剛哭完和剛吃完奶,或發生呼吸障礙,脈搏數會增高些,因此測量嬰兒的脈搏和呼吸,都應選在嬰兒安靜時,這種時候,一般應每分鍾120次左右。
嬰兒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時間要選在嬰兒安靜時,將體溫計塞於孩子腋下一分鍾即可量出。嬰兒體溫要比成人稍高些,以37.5℃以下較為正常。新生兒要用衣服、被子、室溫等幫助調節體溫,特別是夏天和冬天最熱最冷的時候。
嬰兒的膚色
新生兒皮膚的顏色本來應泛紅,但一般在出生後三四天起,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時的膚色稍帶黃色。1周前後為黃疸高峰期,大約2周後自行消失。有的黃疸會持續2周以上,如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這種黃疸多為生理的遷延性黃疸。屬於這種情況,孩子應吃奶正常,情緒正常、愉快,不發燒,大便的顏色也是黃的。如果黃疸持續1個月以上,孩子有情緒不佳、拒奶、發燒等症狀時,則可能是患了肝炎。如果孩子的大便呈白粉筆色,則孩子可能患上膽管閉塞症了。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診治。另外,嬰兒身上的青痣(俗稱蒙古斑)和紅痣,一般都會自行消失。
嬰兒大小便
在滿月以前,用母乳喂養的孩子通常大便較多,而且很軟。有時大便會出現黏液,有時還可能拉綠色大便,隻要孩子吃奶正常,體溫不超過37.5℃,則都是正常的,大便的次數一般一天三四次左右。人工喂養的嬰兒大便稍幹,次數也少些。小便一天10次左右,要勤換尿布。
嬰兒的睡眠
嬰兒的第一個月即新生兒期,一般一天睡15~20小時,但不是一概而論,睡眠的長短有個體差異。睡眠對嬰兒很重要,要充分注意室溫和寢具,創造一個快樂舒適的睡眠環境。
嬰兒的感覺
視覺
嬰兒出生時對光就有反應,眼球無目的地運動。出生兩周後對距離50厘米左右的燈光,眼球可追隨運動。
聽覺
剛出生的嬰兒耳鼓腔內還充滿著黏性流體,妨礙了聲音的傳導。隨著流體的吸收及中耳腔內空氣的充滿,嬰兒聽覺的靈敏性逐漸增強。
嗅覺
新生兒的嗅覺比較發達,刺激性強的氣味會使他皺鼻。新生兒還能辨別出媽媽身上的氣味。
味覺
新生兒一周後能辨別出甜、苦、鹹、酸等味道。如果吃慣了母乳再換牛奶會拒食;如果喝慣了加果汁或白糖的水,再喂他白開水,他會不喝。此時嬰兒的味覺最喜歡甜食,最厭苦的辣的,其次是酸的食物,因此最喜歡喝糖水。而吃到苦的藥時,就一點點往外吐。
觸覺
新生兒的觸覺很靈敏。輕輕觸動他的口唇部便會出現吮吸動作,並轉動頭部;觸其手心,小手會立即緊緊握住。總之,觸覺從新生兒期開始健全。
溫度覺
新生兒對溫度比較敏感,食乳和洗澡時的水溫過冷或過熱,或者濕尿布都會使他哭鬧不安或表示反感。
痛覺
新生兒的痛覺較弱,尤其是早產兒痛覺比較遲鈍。
總之,新生兒時期嬰兒的大多數感覺是較靈敏的,但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要特別注意多加保護,所以適當地給新生兒期嬰兒的感覺器官以適當的刺激,可以促進孩子神經係統的更好發育。
新生兒具有許多特殊的生理現象,這一階段處於非常特別時期,一定要特別精心護理。
4.心理發育特點
哭對於嬰兒既是一種生理需要,也是情感和願望的表達形式。哭是一種深呼吸運動,可以使剛出生後不久的嬰兒的肺逐漸地全部膨脹開來。增大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哭又是一種全身的強烈運動,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嬰兒有什麼要求和不適也用哭來表示,如醒來想要投入母親懷抱親近;饑餓、口渴、過冷過熱或尿布濕了;蚊蟲叮咬、皮膚發癢等情況都會出現啼哭。母親接觸嬰兒多了,從嬰兒的哭聲中就能知道嬰兒哭聲裏的要求,等到嬰兒的要求得到滿足或不適消除後,也就停止啼哭了。
另外,哭聲也是嬰兒身體有病的一種信號,有病的哭聲與無病的哭聲是不相同的。陣發性啼哭往往是腸胃道疾病所致的陣發性腹痛的信號,如腹瀉、腸脹氣、腸套疊等疾病;持續性啼哭不停多半是發熱、頭痛或其他病痛引起的;高聲尖叫樣的啼哭大都與腦部疾病有關;而低聲呻吟樣的啼哭是疾病嚴重的信號,切記不可忽視。當然嬰兒有病時除了哭聲不同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例如不好好吃奶、發熱、嘔吐、腹瀉,黃疸等。嬰兒的哭聲是向親人發出的語言信號,經驗豐富的兒科大夫非常重視嬰兒的哭聲,因為嬰兒的哭聲是診治疾病的一個重要依據。
飲食營養
1.母乳喂養方法
掌握嬰兒需要的乳量
從解剖學上來看,所有母親都適合喂養她們的嬰兒,母親的乳汁最適合嬰兒。乳房產生的乳汁是嬰兒的天然食物,嬰兒不會拒絕食用。就身體而言,母親是完全能夠喂養她的嬰兒的:乳房的大小和可產生的乳量無關。乳量乃取決於嬰兒的攝食量多少,因此,供給和要求也是如此。嬰兒攝食的乳量越多,母親乳房產生的乳量也越多。
新生兒需要的乳量為:每450克體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個3千克的嬰兒每日需要400~625毫升。你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時後產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產奶720~950毫升是足夠的。
掌握開始喂奶的時間
母親第1次給寶寶喂奶叫“開奶”。在過去很長時間裏,人們大多強調母親產後非常疲勞,需要一段時間休息,所以一般應在嬰兒出生後6~12小時才開始喂奶,好像這樣才有利於母親。
其實早開奶有利於母子的健康,產後應盡早讓孩子吮吸母親乳頭,新生兒強有力的吸吮是對乳房最好的刺激,喂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兒出生後第1個小時是敏感期,而且生後20~30分鍾內,嬰兒的吸吮反射最強,因此母乳喂養的新觀點提倡產後1小時內即開奶,最晚也不要超過6小時。早開奶存在許多好處:
1.母親產後泌乳必須依靠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刺激。寶寶盡早吮吸乳頭,能促使早下奶,下奶快。
2.加快母親子宮複位,早止出血。嬰兒吸吮引起催產素的分泌,可使產後子宮收縮,加快複位,有助於產後出血盡早停止。
3.使嬰兒早獲免疫能力。早喂奶,寶寶可以獲得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物質,加強嬰兒抵抗疾病的能力。
4.早日密切母子感情。新生兒敏感期正是建立母子間感情聯係的最佳時期,母子接觸的時間越早、母子間感情越深,孩子的身心發育就越好。
5.能夠及時補充嬰兒從母腹到人間的生理斷層,能夠盡快獲得生理需要,特別是水分、營養的及時補充,有利於嬰兒成長的連續性。
做好母乳喂養的準備
在分娩前就應該決定是否采用母乳喂養嬰兒,這樣就可為母乳喂養做準備和計劃。過去有人建議婦女可用2個指尖搓動,或用其他物品碾壓乳頭,甚至用指甲刷擦洗乳頭,使之變硬。使乳頭變硬的這種方法現在已不重要了。如果有的乳頭凹陷的話,必須采取特別措施,如遇乳頭完全扁平的情況,嬰兒就不能啜住乳頭,這種情況是十分罕見的。但是如果確實是乳頭凹陷的話,可以穿著胸罩使乳頭稍為凸起。
如果孕婦在醫院分娩,入院時就應告訴看護人員,說明自己打算用母乳喂養嬰兒,一定要求醫護人員幫助。必要時可要求看護人員或護士長,請他們坐下來和你詳談有關嬰兒喂養方法,以及當場提出一些有關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的詳細意見,多聽取醫生的建議。
母嬰初次接觸
嬰兒一出世,就試著給嬰兒吸吮乳房,這對母親和嬰兒都有好處。如果在醫院的產房裏,可以要求把嬰兒放在自己的胸部上。上述做法有2個重要因素:自然地吸啜會刺激荷爾蒙(即“催產素”)的產生。一旦嬰兒誕生後,這種激素可使子宮收縮並在嬰兒分娩後不久排出胎盤。另外,出生後不久,讓嬰兒吸啜也有助於形成一個很強烈的結合感情。嬰兒偶然會有阻塞現象,不必擔憂,吸啜的自然反射是很強烈的,嬰兒出生後即有吞咽的能力。
正確進行初乳喂養
嬰兒分娩後72小時,乳房不產生乳汁,而產生一種稀薄的、黃色的液體,名為“初乳”。初乳的成分是由水、蛋白質和礦物質組成。當嬰兒出生後頭幾天母親還沒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滿足嬰兒所有的營養需要。初乳也含有非常寶貴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抵禦諸如脊髓灰質炎、流行性感冒和腸道感染等疾病。初乳還附帶有一種輕瀉的作用,有助促進排出胎糞,所以一定要給嬰兒喂初乳。頭幾天應規則地把嬰兒抱在胸部前,一是喂哺初乳,二是使嬰兒習慣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間設有“母嬰房”(即把嬰兒交給母親照看)的醫院裏,並且醫務人員確實鼓勵按要求用母乳喂養嬰兒,這樣就更好了。每當嬰兒啼哭時,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開始時每側乳房僅吸幾分鍾,這樣,乳頭不會酸痛。如果嬰兒是放在醫院嬰兒室的,應該告訴醫務人員,請他們把嬰兒抱來喂養,不要用奶粉喂養,一定要喂養初乳。
做好排乳反射準備
吸吮乳房時,母親的腦垂體腺受刺激而激發“排乳反射”,母親能夠感到這種反射。事實上,每當母親看見嬰兒或聽到嬰兒聲音的時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從乳頭射出,為喂奶做好準備。
掌握嬰兒覓食反射
母親頭幾次抱著嬰兒靠近乳房的時候,應該幫助和鼓勵嬰兒尋找乳頭。用雙手懷抱嬰兒並在靠近乳房處輕輕撫摩他的臉頰。這樣做會誘發嬰兒的“覓食反射”。嬰兒將會立刻轉向乳頭,張開口準備覓食。此時如把乳頭放入嬰兒嘴裏,嬰兒便會用雙唇含住乳暈並安靜地吸吮。許多嬰兒都先用嘴唇舐乳頭,然後再把乳頭含入口中。有時,這種舔乳頭的動作是一種刺激,往往有助於擠出一些初乳。
過幾天,嬰兒就無須人工刺激了,嬰兒一被抱起靠近母親身體,他就會高興地轉向乳頭並含在口裏。
母親不要用手指扶持嬰兒的雙頰把他的頭引向乳頭。他會因雙頰被觸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導而弄得不知所措,並拚命地把頭從這一側轉到另一側去尋找乳頭,這就是嬰兒跟著感覺走。
正確哺乳嬰兒的必要性
每次喂哺嬰兒時,應力圖將乳頭正確地放入他的口內,隻有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含在口內,才能順利地從你的乳房吸啜出乳汁。嬰兒以吸和啜2種活動方式從你的乳暈周圍形成一個密封環,當吸食時,嬰兒的舌將乳頭推向口腔頂部(上齶),乳汁是在有節奏地一吸一擠的情況下被吸出來的。隻有當嬰兒對乳暈後方的輸乳管施加壓力時,乳汁才能順利地流出來。
如果乳頭能正確地放入嬰兒的口腔內,那麼,乳頭酸痛或皸裂就可以減少至最低限度。嬰兒有很強的吸啜能力,如果他沒有含著乳暈而隻有乳頭在嬰兒的口內,他能有效地切斷輸乳管的通道,這時就幾乎沒有乳汁流出了。這樣乳頭就變得酸痛異常,結果乳汁的供應就由於乳汁沒有被吸出而減少。這樣,嬰兒將會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並由於饑餓而發脾氣。
做好母嬰哺乳配合
一旦嬰兒在愉快地吸乳時,母親就應安靜下來看著他。如果他的眼睛張開,母親應和他相對而視。當嬰兒吸乳時,母親應對他微笑和輕輕地細語閑談,這樣,他就會把看到母親的臉、聽到母親的聲音和聞到母親皮膚的氣味聯係起來而高高興興地吃奶。母親和嬰兒的協調配合,非常有利於母嬰情感的培養。
兩側乳房輪換哺乳
嬰兒吸啜在起初5分鍾內是最強烈的,此時,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說,每一側乳房哺乳時間的長短視嬰兒吸啜的興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過10分鍾。大概到達上述時間,乳房已被排空,雖然嬰兒可能還對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會發現嬰兒對繼續吃乳已不感興趣,他也許開始玩弄你的乳房,將乳頭在口內一會兒含入、一會兒吐出;他也許轉過臉去,也許入睡。當嬰兒顯露出在一側乳房已吃飽時,應把他輕輕地從乳頭移開,把他放在另一側乳房上,如果他吸啜兩側乳房之後睡著的話,他可能已經吃飽了。母親要想知道他睡著是否是由於吃飽的緣故,隻要看他是否在約10分鍾後醒來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樣地,如果嬰兒看來隻從一側乳房中吸食已能滿足他的需要量的話,那麼,下次喂奶時,一開始就應換用另一側乳房哺乳。
哺乳不要移動乳房
切勿將吸食中的嬰兒從乳房拉扯開——這樣做隻會弄傷乳頭。為了把吃奶中的嬰兒移開,可穩定地輕壓他的頦部使他鬆開口。另一辦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暈和嬰兒頰部之間,將小手指放入嬰兒的口角內。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會使他的口張開,並且使乳房容易滑脫,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頭弄出來。在頭幾天裏,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為乳頭需要變硬以利哺乳。
掌握母乳喂養姿勢
母親可以按自己選擇的姿勢喂哺嬰兒,隻要他能夠含住乳頭同時自己覺得舒服、輕鬆自如。可以實踐各種方法並采用感覺最自然的一種。在1天以內要改換各種授乳姿勢——這樣做將會保證嬰兒不會僅向乳暈的一個部位施加壓力,並且盡量減少輸乳管受阻塞的危險。
如果坐著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必要時,可用軟墊或枕頭支持雙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別是在頭幾周和晚上,沒有理由不這樣做。母親應采取側睡姿勢,如希望更舒服,則可墊上枕頭。輕輕地懷抱嬰兒的頭和身體緊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嬰兒放在枕頭上,使他的位置高一點以便吸吮乳頭,但是較大的嬰兒應該躺在床上並靠在母親身邊,保證母親臀部下側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緊,因為這樣會使奶流減慢。另一種辦法就是在母親手臂下墊個枕頭,把嬰兒放在枕頭上,讓他的雙腿放在母親後方。嬰兒麵向母親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