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幸福的生活(1 / 3)

第四章幸福的生活

把握自己最大的“財富”

身體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質基礎。離開了這一物質基礎,就談不上從事社會活動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更談不上獲得個人事業上的成功。身體對每個人來講,都是首要的,其健康狀況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日常活動。因此,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中必不可缺少的。

這裏所講的身體是指生理上的“身體”這一概念和動手能力的有機結合體。生理學中的身體是指物質人體,而動手能力是這一物質人體所具有的基本能力。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有些人們認為他健康,而有些人體弱多病,人們認為他不健康,健康與不健康有什麼差別,健康又有什麼特殊的標準呢?一個完整的身體包括強健的體格、健全的精神和完美的身體技能三個方麵。

人體從外部來講,分作頭部、軀幹和四肢三大部分,從內部來分,又分作器官、係統等等。隻要這些生理部分不缺損,我們就認為是一個健全的身體。

人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係統,都是有一定的功能,比如手,是用來參與社會實踐的,需要推、拿、彈、提;腳,是用來走路的;眼,是用來觀察和攝取自然現象的;而耳朵,則是用來聽的……這些生理機能,如果沒有缺乏,那就是具有完整的生理機能。

大腦,是人所擁有的最重要的物質器官,是人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協調自身的各項機能和各項活動的中樞,也是人處理人與人或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司令部。大腦的健全與否,直接影響人類的社會活動。

什麼樣的大腦才算健全的大腦呢?

這個問題是很難說清楚的,世界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有幾點一定要具備才行:

記憶能力:很多現象和情景是再現的,類似的情景再現時,就需要準確的記憶和判斷,來幫助人改善自然。

貯存能力:與記憶很相似,許多不同的情景再現後,大腦可以按條理式或按某一規律,讓它們一一刻痕在一定的部位進行貯存。

思維能力:這是大腦健全的一個最主要的標誌。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中,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作用。這個能動作用,就是通過人的大腦對各種現象的比較和歸納、思維,最後總結出某些規律,再把這些規律運用來指導實踐。這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思維。

分辨能力:分辨能力在有些地方又叫判斷能力,也是思維的一個範疇。

大腦隻要具有上述這四種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人也就具有了一個健全的大腦。

良好的身體,不僅包含強健的體格,還包含有健康的精神。隻有精神健康的人,才會不斷地戰勝自己,創造機遇,把自己的事業推上成功。

一個精神健康者,說話做事光明磊落,從不模棱兩可或用謊言欺騙人,也從不欺騙自己。他們認為,生活,就應該做生活的強者,要麼活得轟轟烈烈,要麼活得平平淡淡,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能顯示一個真實來。

具有健康精神的人是非常自尊的,他們不喜歡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他們希望靠自己的奮鬥,自己的能力,拚搏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來。因此他們不斷地學習,補充自己的能量,堅持奮鬥在事業的第一線,不斷地超越自我。這樣的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決不依賴,他們具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具有健康精神的人,在生活中從不處於被動地位,他們不會因為別人的鼓勵而改變思想,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憎恨而停止實踐,他們會在自己的信念下,用自己的方式,堅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事業。

精神健康的人,休息時間似乎比別人少得多。但他們精神飽滿,富於激情,任何時間都有事可幹,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渡過。他們做事,從不疲倦,而且能發揮自己的能量,具有超人的毅力,也從沒因工作而累壞身體。在生活中,也總是充滿朝氣,永不厭倦。

精神健康的人,總是以飽滿的熱情來投人到生活中去,認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正確對待現實。用愉快的心清,積極的努力來改變現實,從中獲得樂趣,享受生活。

精神健康的人,是一個心胸寬廣、樂觀活潑的人。在生活中,總是以風趣、幽默來代替呆板、乏味,從而激發人的活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他們會創造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局麵,激勵人在逆境中奮進。和這樣的人生活,你也會被感染上活力,會覺得生活更快樂。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由成功鋪滿,肯定會有千千萬萬的失敗做先導,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失敗,人就要走向失敗。

精神健康的人,不怕失敗,認為失敗是局部的,是成功的前奏,他們善於在失敗中尋找教訓,獲得經驗,然後再征服失敗。同時他們認為,所謂的成功,隻不過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已,完全不影響自己的價值。從另一個方麵來講,失敗又是人身價值的一種體現。

精神健康的人,能正確地看待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踏踏實實,不怕吃苦,勤勤懇懇地奮鬥,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標,從不好大喜功、華而不實。

精神健康的人,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對事情好奇、向往,追求真理。他們不會在乎前進中會有多少挫折,更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他們憑著對真理的追求,而披荊斬棘。對什麼事情,都要親自去試一試,找到答案。

精神健康的人,不會悔恨過去,他們清楚地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過去的失敗,用悔恨是悔恨不出成功的,隻有在失敗中找出教訓,才能有益於成功。

精神健康的人,也不會憂患未來。未來是一個未知數,為未來而憂慮,是毫無意義的。

強健的心理、情緒與精神,都來自健壯的身體,假如你想功成名就,第一步,就是要考慮健康問題。因此,當你能夠出人頭地之前,首先需要學習的一個簡單而重要的課題,就是讓你自己的體格強壯。因為隻有一個身體健壯的人,才能具有精明的腦子和旺盛的精力。沒有好的身體,在這個物質世界上,什麼也甭想實現。簡單地說,身體健康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硬件”,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是身體健康。通過體育鍛煉和良好的飲食,才能有聰明睿智的腦子。

可現代大多數人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對於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怎麼珍惜,而對於將要失去的卻想挽留,這一點在對待健康方麵體現得最為明顯。當一個人無病無災時,他總覺得自己是“鐵打”的機械人,可以不吃不喝一天幹它24小時。這種情況多體現在年輕力壯的青年人身上,因為年輕,他們不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天天為賺錢而奔波,在商場裏逐鹿爭雄,總想著出人頭地。不過,當年齡到了一定的歲數,精神和體力都會明顯衰退。到了百病纏身時,他們可能要花上大量的時間用來休養和無數的金錢進行治療。其實,如果在年輕時就注意自己身體的保養,也可能用不了多少時間和金錢,你就會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

其實,健康就是財富,年輕人千萬不要為了追求身外的財富而忽略了自己最大的“財富”——健康。做人除了要懂得給自己“減壓”之外,及時進行適當的治療和注意日常健康,也非常重要。食物方麵,經營者不妨多選取一些新鮮的東西,不含添加劑和色素者為佳。像罐頭、方便麵、飲料、巧克力等,都不會給人帶來健康的身體和需要的營養,經營者盡量少用或不用。

隻要合理安排,注意健康與你的工作和事業絲毫不會產生矛盾,有時一個微小的舉動或者一個很簡單的改進,都會令你享受到健康的快樂。當疲憊不堪時,與其勉強苦苦地硬撐著在那裏工作,何不稍稍休息一下,然後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你會發現這樣做之後工作效率可能更高。

心理因素的影響,往往比肉體勞動更容易產生疲勞。一個人感覺厭煩的時候,他身體的血壓和氧化作用都會降低,而一旦當他對麵臨的事情發生了興趣,他的新陳代謝的作用又會立刻加速。這時使他感到的是興奮,而不是疲倦。

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類的腦子能夠工作多久而不至使“工作能量減低”,也就是科學上對疲勞的定義。令這些科學家們非常吃驚的是,他們發現通過活動中的腦細胞的血液,毫無疲勞的跡象。但如果你從一個正在做工的人的血管裏抽出血液,就會發現血液裏充滿了“疲勞毒素”。但是如果你從愛因斯坦的腦部抽出血來,即使是在一天的終了,也不會有任何疲勞毒素在內。

如果隻討論腦的話,那麼它“在八個或者十二個小時之後,工作能量還像開始時一樣地迅速和有效率”,腦部是完全不會疲倦的……那麼是什麼使你疲倦呢?

心理治療專家們都說,我們所感到的疲勞,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英國最有名的心理分析家德費,在他那本《權力心理學》裏說:“絕大部分我們所感到的疲勞,都是由於心理影響。事實上,純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

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分析家布列爾博士說得更詳細。他說:“一個坐著的工作者,如果健康情形良好的話,他的疲勞百分之百是受心理因素,也就是情感因素的影響。”煩悶、懊恨,一種不受欣賞的感覺,一種無用的感覺,太過於匆忙、焦急、憂慮等等,這些都是使那些坐著工作的人精疲力盡的心理因素。

為什麼我們在勞心的時候,也會產生這些不必要的緊張呢?何西林說:“我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愈是困難的工作,愈是要有一種用力的感覺,否則做出來的成績就不夠好。”所以我們一集中精神就皺起了眉頭,聳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來“用力”。事實上這對我們的思考,根本沒有絲毫幫助。

碰到這種精神上的疲勞,應該怎麼辦呢?要放鬆!放鬆!

再放鬆!要學會在工作時放輕鬆一點。

要做到放鬆並不容易,可是作這種努力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使你的生活起革命性的變化。威廉·詹姆斯說:“美國人過度緊張、坐立不安、著急以及緊張痛苦的表情……這是壞習慣,不折不扣的環習慣。”緊張是一種習慣,放鬆也是一種習慣,而壞習慣應該祛除,好習慣應該養成。

你怎樣才能放鬆呢?

隨時放鬆你自己,使你的身體軟得像一隻舊襪子。如果你達不到像一隻舊襪子的話,一隻貓也可以。你有沒有抱過在太陽底下睡覺的貓呢?當你抱起它來的時候,它的頭就像打濕了的報紙一樣塌下去。要是你能學貓一樣地放鬆自己,大概就能避免這些問題了。

工作時采取舒服的姿勢。要記住,身體的緊張會產生肩膀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疲勞。

每天自我檢討幾次,問問你自己:“我有沒有使我的工作變得比實際上更重?我有沒有用一些和我的工作毫無關係的肌肉!”這些都有助於你養成放鬆的好習慣。就像大衛·哈羅·芬克博士所說的:“那些對心理學最了解的人們,都知道疲倦有三分之二是習慣性的。”

每天晚上再檢討一次,問問你自己:“我有多疲倦?如果我感覺疲倦,這不是我過分勞心的緣故,而是因為我做事的方法不對。”“我算算自己的成績,”丹尼爾·何西林說,“不是看我在一天完了之後有多疲倦,而是看我有多不疲倦。”

自1900年以來,人類的壽命已經增加了50%,活到七八十歲是常態,但卻有一些事至今還未改變。例如,現代醫藥依然無法防止癌症或心髒病,對如關節炎、糖尿病、多發性囊腫和骨質疏鬆症這類慢性病,除了止痛及減緩發展過程的支持療法之外,也束手無策。雖然有無數的研究,但食物依然富含高量的脂肪,現代人三餐不定時、熱量高、營養不足。諸多省時的裝置隻是讓我們休閑的時候更少,對緩減壓力毫無助益,至於心理功能更因缺乏“運動”,而隨著年齡增長日益老化。

雖然每一個人的狀況不同,有些人身體比較健康。精神比較清醒、在情緒上也比較能夠應付壓力,但要不要好好照顧你的身體,其實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定。不費心在自己羽毛上塗油的鴨子,將使自己身陷險境,同樣的,如果你不把照顧自己的身心列在第一優先位置,也會讓自己置身險境。

由今天開始,花時間照顧自己。下定決心按時運動,由每天20分鍾的運動開始。下定決心從此以後要好好進食,準備新鮮而富含維生素的餐點。下定決心要正視你的壓力,接著找出放輕鬆的時間。每天都學習一點新的事物,活動你的心智。

古印度聖賢把健康的生命活力稱為“普拉納”。各種文化和宗教都以不同的名稱形容這樣的生命活力,但不論其名稱為何,指的都是維持身、心和性靈的平衡,讓你獲得活力、熱忱、免疫力、精明的頭腦、適當的身體韻律、精神上的寄托,和幸福快樂的感受。

健康的生活必須要吃得好,包含多種新鮮蔬果、複合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蛋白質、大量清水的飲食,並盡量少攝取臆漬油炸的食物。運動也很重要,因為這能協助身體恢複精力,最好的運動是戶外活動,因為大量新鮮空氣和變化多端的風景能夠使你產生高度興趣和動機。經常沉思冥想則能夠清除你內心負麵的情緒,緩和你的緊張,每天至少冥想20分鍾,不但能讓你學習緩慢深沉呼吸的技巧,也讓你的官能恢複平衡。經由冥想、祈禱和接觸大自然,把自己交托給自然,能夠讓你釋放負麵的情感,恢複信心、希望和信任。參與促進地球福祉的活動——喂食鳥兒和其他野生動物、養花植樹、參加本地的資源保育工作,或者為大自然盡一分心力,這些都可以增進你身、心和性靈方麵的活力。

為了有效地防止疲勞,應該在感到疲勞之前就休息。這一點為何重要呢?因為疲勞增加的速度快得出奇。美國陸軍曾經用幾次實驗,證明即使是年輕人,如果不帶背包,每一小時休息10分鍾,他們行軍的速度就加快,也更持久,所以陸軍強迫他們這樣做。一個人的心髒每天壓出來流過你全身的血液,足夠裝滿一節火車上裝油的車廂;每24小時所供應出來的能力,也足夠用鏟子把20噸的煤鏟上一個三尺高的平台所需的能量。你的心髒能完成這麼多令人難以相信的工作量,而且持續50、70甚至可能90年之久。你的心髒怎麼能夠承受得了呢?哈佛醫院的華特·坎農博士解釋說:“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人的心髒整天不停地在跳動著。事實上,在每一次收縮之後,它有完全靜止的一段時間。當心髒按正常速度每分鍾跳動70下的時候,一天24小時裏,實際的工作時間隻有9小時。也就是說,心髒每天休息了整整15個小時。”

一般常人每天大概需睡足8個小時,但也有些人多,有些人少,完全視個人的情況而定。重要的是,如果你夜晚必須睡8個小時,第二天才有足夠的精神,則工作再忙碌,也應該盡量避免減縮睡眠時間。你如果常因工作而夜晚無法成眠,則不妨考慮運用沃克教授推薦的下列方法改變自己的睡眠習慣。

“一躺下,便即刻入睡”是最理想的睡眠習慣,可設法使它變成一種條件反射。譬如夜晚定時在10點左右上床睡覺,習慣既成,則每晚一到這個時間就會想睡,一上床便能很快睡去。

停止延長工作時間的壞習慣,將未完成的思考先預留在潛意識中,讓大腦獲得完全休息,將煩惱事一律拋到九霄雲外。實際做法是,你不妨想些與工作無關,美好的回憶或描繪一些甜美的畫麵,漸漸地,睡意上升,你便會朦朧入睡。

一般而言,人在有意識的情況之下就有警覺心,有警覺就難以成眠。因此,想睡個好覺,則必須命令自己不去想任何事情,進人無意識狀態。如此,你便能安心地睡好覺。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上床後,立刻閉上眼睛,使頭腦裏一片漆黑,沒有任何影像,並進入完全停止思考的狀態,則很快地,5分鍾後就能產生睡意。

心中總惦記著一件事情時,也不容易入睡。此時,你應將事情先記在備忘錄上,留待明天再去思考,讓頭腦完全停止運作,不久,便會睡去。

上床之後,你是倒頭就睡,還是輾轉難以成眠呢?基本上,晚上能放鬆自己,完全進入沉睡狀態的人,白天也能如此,其秘訣便在於同時調整身心。

心理學家認為,有智慧的人都能意識到全身放鬆的好處,而在追求目標前先找了可使自己放鬆的方法。人們在10個星期內就能學成放鬆精神的方法。

其方法是這樣的:首先,全身放鬆,仰臥在床上,將頭部墊高。然後,拿一個枕頭放在膝下,使腿略往上抬起;另外,持二個枕頭放在身體兩側,使雙臂擱在上麵,全身放鬆。

接著,閉上嘴,眼瞼輕合,使下顎肌肉放鬆,雙臂亦盡量放鬆。然後每開始吐一口氣,就對自己的手臂說:“放鬆、放鬆、放鬆……”不能有所間斷。不久之後,雙臂肌肉便能完全放鬆。然後,對其他部位的肌肉及呼吸器官、胸部、肩部、腿都、頸部、臉部、頭部乃至於眼球都利用相同的方法取得放鬆,直至全身放鬆為止。

習慣這種方式之後,沒有床和枕頭,也隨時隨地都能做。

在人的一生中,大腦的作用太重要了,它是人體各種活動的指揮官,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對它的保健,是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

大腦是思維的物質器官,在思維活動中,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需要經常加強大腦部分的營養。

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基礎,攝取大量的蛋白質,就使腦細胞取得了充足的營養源,就可增強大腦的代謝,加速大腦皮層細胞的抑製和興奮,提高大腦工作的效率,同時增加對大腦的保護作用。因此平時要多吃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品,如蛋類、豆類和奶類食品。

葡萄糖是人腦中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人腦從事腦力活動的能量,大部分都靠葡萄糖分解而產生,正常的大腦每天需要消耗130克左右的葡萄糖,否則人腦所需要的能量就不充足,人就會感到疲勞,思路不清。

大腦中維生係含量雖然較少,但對人體神經功能的調節卻起到重要的作用。維生素A對人的視力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缺乏就能導致夜盲症;維生素B,能促進大腦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從而保護神經係統;維生素C是蛋白質和糖類分解不可缺少的物質;而維生素B6和B12則能對大腦神經起保護和鎮定的作用。因此,要多吃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胡蘿卜、蔬菜和水果。

鈣和鐵在人腦中能平衡和調節神經係統,對人腦正常的生理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補充鈣、鐵等,主要從水果和蔬菜類食品及動物肝髒中獲得。

當然,大腦還需要其它的許多種養分。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中隻要不偏食,不挑食,就可以獲得大腦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

大腦皮層的興奮,就促使與腦皮層相關的細胞處於“勞動”狀態,使人完成某項活動。然而大腦皮層細胞興奮過度,就導致大腦過度疲勞。神經係統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功能就會紊亂,表現在食欲不振,頭暈眼花,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甚至導致疾病的產生。因此,要謹防大腦疲勞過度。

防止大腦疲勞過度的方法首先就是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使大腦皮層細胞處於抑製狀態。其次是要有適當的體育活動,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動能力和各種神經細胞的調節能力。再次就是轉移大腦皮層中細胞的興奮中心。大腦中各個功能是分區的,不同的細胞負責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某一活動中感到疲勞時,可用另一種活動代替這一活動,讓細胞交替興奮或抑製,使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都得到休息,從而避免過度興奮而導致疲勞過度。

研究證明,對大腦功能有重大影響的因素有三種:空氣、聲音和顏色。

空氣中含有豐富的氧氣,對大腦生理功能的發揮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想獲得清新的空氣,就要保持空氣新鮮和常進行室外活動。聲音的頻率的不同,對大腦功能發揮的影響也就不同,悅耳的聲音,使人振奮,而雜亂的聲音,會使大腦反應遲鈍。有的顏色使人平靜,有的顏色則使人躁動不安。因此,為使大腦發揮正確的生理功能,需要營造適宜其發揮的環境。

大腦和人的生命一樣,是有成長、衰老和死亡規律的。大腦的衰老我們雖然不可以控製,但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來延緩其衰老,使其盡可能長地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

首先,勤用。腦是勞動器官的一部分。手經常使用,肌肉就粗壯有力,伸縮性和靈活性就越高。腦和手一樣,經常使用,會提高其靈敏度。反之,手經常不用,肌肉就會萎縮、退化。腦也一樣,因此在工作學習中,要勤用腦,保持腦中各部分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使腦青春永駐。

其次,提倡勞逸結合。用腦是有限度的,腦細胞不可能無窮盡地一直活動下去,要注意腦的休息,另外腦是人的指揮中樞,它發出的指令需要身體的其它部位來協助執行,因此要注意身體其它部分的協調性,做到腦力與體力相結合。

再次,生活要有一定的規律。生活有一定的規律,人腦也會養成一種規律,使得大腦中不同區域的細胞活動有秩序,大腦細胞才能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保持大腦進行良好的生理營養。

另外,樂觀向上的情緒,也是使人腦青春永駐的奧秘。金錢的哲學

在所有具體的問題中,沒有一個問題比金錢和金錢所代表的財產問題更迫切地需要我們去解決。一個人在世界上生活一天,他就要同金錢打一天的交道。而一個人與金錢發生的關係,包括他如何賺錢、如何存錢和如何花錢,或許是檢測他的才智高低的最好的方法。

雖然金錢決不能作為一個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不是生活中最為重要的東西,但是,它也決不是無關痛癢的東西,我們決不能從觀念上加以蔑視。亨利·詹姆士曾經說過:“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還得靠錢生活。”有錢的父親比不富裕的父親重要些,而且有錢的家庭也要比不富裕的家庭穩固些。概言之,金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所以,通過誠實勞動使自己變得富有,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自古以來,對金錢讚美者有之,咒詛者有之。實際上,正如拉羅什福科所說的:“哲學家們隻是根據我們對待財富的惡劣方式來譴責財富,看我們在獲得財富和使用財富上有無罪惡;他們認為財富並不像木柴延續火焰一樣養育和增加罪惡,而是能夠被我們用來奉獻給所有德性,甚至使他們更令人愉悅和光輝燦爛。”

在實際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錢是一個人獲得幸福、快樂和社會地位的手段。金錢的多少,雖然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準,但是,一個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甚至需要靠別人的施舍才能維持生活的人,是很難為別人、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的。正如培根爵士所說:“財富之於德能正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是必不可少的,也決不能拋之腦後。但是,它阻礙行軍;並且,有時候因為顧忌輜重而失卻或擾亂勝利。巨大的財富並沒有什麼真實的用途,它隻有一種用處,就是施眾,其餘的全不過是幻想而已。”

一方麵,金錢就是力量。金錢,代表著房屋、家具、衣服、食物和其他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品。一個人有錢的時候能夠比他沒有錢的時候多做許多好事;正當地使用金錢,金錢就是美德之源。人性中的一些最優秀的品質,是與正確使用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慷慨大方、誠實正直、公平公正和自我犧牲精神,都與金錢的使用有關,更不用說經濟、節儉的美德了。在善良、高尚人的手中,金錢能夠成為也確實成為了美德。

另一方麵,金錢又是萬惡之源。一位作家曾經指出:“金錢真正是人間一切下流行為的淵轟。有了錢,那些最黑暗的勾當的沉渣往往會在生活的表麵泛起,並支配整個國家的命運。”人性中最為惡劣的品質,也是與金錢的使用密切有關的。這些美德的對立麵,如貪婪、欺詐、不公平和自私,都會在一個愛財如命的人身上表現出來。一部分人喪失了正確運用金錢的智慧和道德,濫用或誤用了金錢這種手段,產生了浪費、鋪張、揮霍、奢侈等罪惡。亨利·泰勒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寫成了《生活備忘錄》一書,他指出:“在賺錢、儲蓄、花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金錢的使用方麵,正確的行為原則和做法,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做出了最有力的論證。”

人生活在世界上,舒適快樂,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努力追求的一種狀況。金錢,使人的肉體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滿足,而這種需要對於人性中更完美的方麵的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金錢,也使每個人能為自己的家人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條件,那麼,就正如《聖經》中的使徒所講的,這個人會“比一個不信教的人更壞,更可惡”。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這種義務和職責是義不容辭的,是不可漠不關心的。

有些基督徒認為,隻有極度貧困、生活捉襟見肘的人才能信仰虔誠。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耶穌也並不是一個苦行主義者,基督並不是不鼓勵人們發家致富。他知道要使人們生活幸福,就不能缺衣少食。一定的財富對個人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聖經》上說:“嗜好金錢是萬惡的淵蔽”,意思隻不過是說人們不能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不能把金錢當作偶像來崇拜,不要為了金錢而陷入無休止的爭鬥。否則,就掉進了罪惡的深淵。福音書的原則是不但自己生存而且也幫助別人生存。如果你在生活上還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有什麼資格、有什麼資本去幫助別人呢?

人們對我們的尊敬完全取決於我們抓住機遇取得輝煌成就,從而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正確的使用金錢,就必須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會激起一個人的自尊感,會使他產生精明能幹的品質,並且培養出耐心。堅韌和諸如此類的美德。這個精明能幹、小心謹慎的人,還必須是個辦事考慮周全的人,他不僅僅要考慮當下的生活,而且要有先見之明地為將來做出安排。同時,他還必須是個有節製的人,培養自己自我克製的美德,而不應該絲毫不考慮個人品格的力量。

約翰·斯特林指出:“懂得自我克製的教師的最壞的教育,也強於那些自以為是而不知節製的教師的最好的教育。”羅馬人恰好也用了同一個詞“美德”來命名勇氣。勇氣存在於一個人的肉體感官之中,而美德存在於一個人的精神靈魂之中。最崇高的美德就在於自我克製。

因此,自我克製一課——即為了將來的利益暫時犧牲當下的享樂——是最後要學習的一課。這些最難上的課程自然是期望人們發揮他們所賺的錢的最大的價值。然而,很多人習慣於他們所賺的錢用於眼前的吃喝,直至揮霍殆盡。其結果是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被動,隻有靠節儉度日。在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平日裏任性恣意,揮霍尤度,貪圖享樂,可是一旦時勢艱難,他們卻發現自己囊中所剩無幾,生活難以為繼。這也是出現社會上一些人無依無靠、窮困潦倒和生活悲慘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向人們公開怎樣賺錢這一偉大秘密,許多流行書刊已經出版發行。但是,賺錢是沒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每一個民族大量的諺語都證實了這一點。如,“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勤奮乃好運之母”,“沒有耕種,沒有收獲”,“沒有汗水就沒有‘結晶”’,“天道酬勤”,“世界是屬於那些勤勞和堅韌的人”,“貪吃貪睡必然債台高築”。

這些飽含哲理的諺語,是代代相傳的知識寶庫,揭示了發財致富的最好方法。而且,和其他一些廣為流傳的諺語一樣,它們是最早的道德準則。它們經曆了時間的檢驗,並且,人們的日常經驗還在證實它們的正確、力量和真理性。

關於意誌的力量和對金錢的妙用與濫用,所羅門的格言充滿了睿智:“工作中偷懶的人和生活中鋪張浪費的人是孿生兄弟。”世間的貧困要麼是因懶惰而起,要麼是因鋪張浪費而生。而且,懶惰與鋪張浪費往往是結伴而行,懶惰的人必然浪費,浪費的人一定懶惰。

“去看螞蟻的人,是懶漢;思考螞蟻工作精神的人,是智者。”這位講道者說,懶惰的人必然貧困,而且是“像雲遊者那樣貧困,像武士那樣赤手空拳”。而勤勞和正直的人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酗酒者往往食不果腹,瞌睡蟲難免衣不蔽體”。“誰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誰就富甲天下”。但是,最重要的是“智慧比黃金更可貴,智慧比珠寶更無價,它的價值無可比擬”。

勤奮和節儉可使一個智力一般的人憑借自己的收入,而獲得相當的獨立性。即使是工薪階層的人,隻要他對自己的收入合理使用,精打細算,不做無意義的花銷,他也能做到這一點。一分錢雖然微不足道,然而,無數家庭的幸福正是建立在對每一分錢的合理使用和節省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一個人不珍惜這每一分錢而讓他的辛勤勞動所得隨意從指縫裏流走——一些送給了啤酒屋,一些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花費掉了,那麼,他會發現自己的生活與一般動物並沒有多大區別。相反地,如果他不隨便亂花一分錢——部分錢用於社會福利事業或投資保險基金,部分錢存入銀行,其餘的全交給妻子去統籌安排,用於家庭日常生活開支和家庭成員的教育費用,那麼,不久他就會發現這種對每一分錢的注重會給予他豐厚的回報,個人收入在不斷增加,家庭生活越來越紅火,對將來心裏也沒有什麼擔憂。

如果一個從事實際工作的人誌向遠大,並且擁有超乎常人的精神財富,那麼,他不僅自己會從中得益,其他人也會在他的生活道路中受益匪淺。

在賺錢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是人的精力,積累財富則是最高的獨立目標。一個人如果全身心地追求這一目的,鮮有不成功的。但是,量入為出,點滴積累,零攢細聚,使得金錢數量日益增加,卻極少有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