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胎教培養
情商胎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心理發展、個性完善有著許多積極作用。通過有目的地與胎兒交往和語言交流,幫助胎兒做體操、聽音樂等,嬰兒就會聰明而健康地生長發育。
情商胎教
胎教中的科學
胎兒對富於節奏感的音樂、兒歌等可形成較強的記憶。
胎兒在子宮內就已經具有了對外界聲響的記憶力,不過從大腦皮層尚未達到的發達程度這點來考慮,這一過程還不能等同於成人的記憶,它僅僅是動物對聲光所產生的那種條件反射水平上的記憶。一般幾個月這種記憶會消失,需長期鞏固才能持久。嬰兒大腦較稚嫩,具有可塑性,記得快忘得也快,半永久性記憶一般在3歲以後才形成。
胎兒、新生兒的記憶雖然難以持久,可孕育環境仍不可忽視,孕婦的抑鬱情緒對將來孩子有不良影響,一時的精神不振倒無關緊要,長時間的精神壓抑,孩子出生長大以後就會表現為群體意識差,活動能力提高較慢。
正確認識胎教
生育一個健康伶俐的胎兒的基本條件就是要給予胎兒大腦發育足夠的、適當的刺激和良好的環境及氛圍。這期間胎教便是胎兒智力發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何謂“胎教”?簡單地講就是指孕婦對胎兒心理上的良好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從受精卵著床到一朝分娩為止。在10月懷胎的整個過程中,孕婦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等各種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客觀環境中的一切聲、色、形、味等通過感官直接或間接影響母體的各種客觀事物均能影響胎兒,以至於影響胎兒終生的性格和智力,而這種影響在某種意義上是後天的教育所無法彌補的。
許多即將做父母的人對胎教不屑一顧,認為:混混沌沌的胎兒能懂什麼?再早的教育也該等胎兒生出來。其實,胎兒在20周即能形成條件反射,並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經過早期教育,完全可以提高胎兒的身心素質水平,促進其多種心理潛能的發展。胎兒期接受聽覺早期訓練,對出生後的早期語言訓練具有積極的先導作用。胎教能使胎兒出生後學習更容易,有助於使胎兒智力高超,使他們發育得更快,同時可以使胎兒在精神方麵得以順利、健康地成長。
胎教內容
胎教的基礎
現代醫學憑借其先進的醫學手段證明,環境對孕婦的生理會產生一定的激進作用,進而會影響到胎兒的身心健康,所以,為胎兒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既是為了優生優育,同時,這也是實施胎教的基礎。
為胎兒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必須重視以下幾點——
注重居室色彩的配製
居室的色彩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針對在噪雜紛亂的環境裏工作的孕婦,回家後,應使她的神經盡快鬆馳下來,以便體力和精力盡快恢複。這樣,就應該用淡藍色和白色來布置房間。因為白色給人清潔、樸素、坦率、純真的感覺,藍色給人安靜、深遠、冷清、高潔的感覺。
另外,綠色使人感覺到春意、健康、活潑、祥和,粉紅色使人感覺到秀麗、鮮豔、悅目、輕柔、希望等。
同時,還可以在房間適當放置幾盆花卉、盆景;在牆壁上適當貼上幾張孕婦喜愛的嬰幼兒圖片或風景畫以及油畫等,這些都可以使勞累了一天的孕婦盡快從疲勞中恢複過來。
重視聲音對孕婦的影響
經研究證明,音樂對人的情緒具有安定作用,易使人進入寧靜狀態,所以,也可以通過母親間接作用於胎兒,使胎兒安靜下來。
同時,音樂的聲波還可通過母親的腹壁直接傳達到胎兒的聽覺器官,並刺激腦細胞,達到完善大腦的目的。
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
孕婦應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如聽音樂、彈琴、下棋、寫字、繪畫、讀書,與友人談話等等,這些都能調節神經,放鬆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便對胎兒產生良好的刺激,促其大腦發育完善。這正是高尚精神享受的優點。
十六字方針
孕婦因為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對於孕婦發生的這些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正確的對待方法應該是“堅定信心,排除幹擾,克服困難,寬廣胸懷”這十六字方針,認識到在大約10個月的時間裏,孕婦可能會遇到許多麻煩、不順心的事情,甚至某些嚴重的痛苦。
這時,如果孕婦思想上絲毫沒有準備,就會變得神經質,怕這怕那,煩這煩那,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要謹記這“十六字方針”,正確對待、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胎教的具體操作
胎教的起始時間大約在孕婦懷孕六個月起,因為這時胎兒的器官已基本發育完備,操作方法如下:
給胎兒聽音樂
實施此項操作時,最好將耳機貼於母親的腹壁,不要貼得太緊,也不要離得太遠,每次貼放的時間不要過長,一般以5~10分鍾為宜。
幫助胎兒運動
孕婦仰臥或側臥在床上,平靜均勻地呼吸,雙眼平靜地注視著前方,全身肌肉充分的放鬆,孕婦雙手從不同方向撫摸胎兒,或用雙手手心緊貼腹壁,輕輕做旋轉動作。
這種幫助胎兒運動的做法堅持一段時間後,胎兒也就習慣了,會形成條件反射,隻要母親用手刺激,胎兒很快就會進入運動狀態。如果此時有適當的音樂伴奏,則胎兒的運動效果更佳。
幫助胎兒運動的時間也應該固定,一般在晚上8點左右較為適宜。每次運動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以5~10分鍾為宜。這對胎兒極其重要。
對胎兒講話
母親仰臥或端坐在椅子上,父親把頭俯在母親的腹部,嘴巴離腹壁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一般以3~5厘米為宜。
父親同胎兒講話的內容一般由父親編寫,應該以希望、祝福、關心、要求等為內容,話語應該簡練,語調應該溫和,內容應該健康,切合實際。
父親同胎兒講話的時間也應該有規律,一般選在晚上睡覺前的9:00~9:30為好,每次講話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一般以5~10分鍾為宜。
EQ教育對父母的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無非有三種類型:獨裁型、縱容型、權威型。
獨裁型
獨裁型的父母設定了嚴格的限製,孩子們必須遵守,他們堅信孩子必須“呆在該呆的地方”,反對他們發展自己的觀點。而許多情況下他們過分強調秩序和嚴格控製,反而成為孩子的負擔。
麥卡是個從小就生活在“條條框框”裏的孩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從小起,父母就給他製訂了一係列的條條款款,並從小培養他的服從意誌,讓孩子絕對服從父母意見。
比如,麥卡放學的時間,被父母限製在五點三十分,也就是說麥卡必須在五點三十分到達家中,而下課的時間為五點二十分。
又比如,麥卡每天必須向父母彙報他的所見所聞,對父母講述一天的經曆。
同時,除了老師要求之外,節假日中麥卡不能與夥伴們一同玩耍,隻能呆在家中,打電子遊戲,看電視。
這僅僅是麥卡必須遵守的規定中的極小極小的一部分。
三十年後,麥卡過得並不好。他不快樂,離群獨居,難以信任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最低,最缺乏自信。
縱容型
與獨裁型相反,縱容型父母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想盡可能地接受孩子,盡力去培養孩子,但卻不能為孩子確定一定的限製,孩子不服從時也束手無策。他們對孩子沒有強烈的要求,甚至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相信孩子應該任其天性自然地發展。
有這樣一個事例:
小珠寶店的女售貨員和顧客都驚呆了。今天是假期裏最忙的一天。一名五歲的男孩正在大發脾氣,到處亂踢,亂扔東西。尖叫嘶喊,眼看他就要踢到貴重的珠寶櫃台了。
他的母親和他一樣,忘了周圍的環境,不顧其他人的一臉驚愕神情,還是安安穩穩地坐在一旁,兩腿交叉,對孩子說:“凱特,你不要光顧哭,告訴我出了什麼事,如果你隻顧哭,我就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事。我知道你情緒不好,但如果你希望我幫助你,你就得告訴我究竟什麼事讓你心煩。”
“我真想告訴你什麼事讓我心煩。”女售貨員低聲咕噥了一句,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和能力讓這母子離開。她最後隻是靜觀著,心裏在琢磨這位母親怎樣看待這次事件對孩子的影響。
這就是一位很典型的縱容型母親。她犯了一個錯誤,認為總該勸導孩子,給他機會,即使他的調皮搗蛋已經超出了社會的現有接受標準。
權威型
在這三種類型的父母當中,權威型父母是應該效妨的。他們既盡力為培養孩子創造標準的成長環境,又確定明確的限製。他們指導孩子,但並不意味著控製。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同時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他們對孩子的獨立性很欣賞,同時又培養他們對家庭、同伴及社會的責任感,反對孩子的依賴性和幼稚的行為,鼓勵和讚揚孩子的能力。
顯而易見權威型的父母必定更有可能培養出自信、獨立、想象力豐富、適應能力強、很受歡迎的孩子。這也就是高情商的孩子。
作為父母,應依照上述標準,事實地核實一下自己,自己究竟屬於哪一類型的父母?
一般在實際生活中,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是獨裁型的,另一方是縱容型的。這樣,在培養孩子方麵,父母可能相互彌補對方的不足。
希望父母從實際出發,對孩子進行EQ教育。把父母在教育中必須牢記的情商要點歸納如下。記住這些EQ要點:
道德情感
鼓勵孩子的同情心
要讓孩子關心愛護他人,親身經曆是必不可少的。某些了解中的情商技能,尤其是人際關係隻有通過親身經曆、體會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腦中發育出來。
盡管思維中的語言和邏輯能力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但它們不能塑造孩子的行為,而這一任務隻有成為照顧幫助他人活動中的一員,擁有了自豪感和歸屬感才能完成。
誠實與正直
誠實和正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品德,所以,從小就應該教會孩子具備這兩種品德,而且要始終如一地要求下去。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對誠實的理解會有所改變,但標準不應該有任何改變。
孩子很小時,就可以和他共同欣賞某些圖書和電視節目,玩建立信任的遊戲,了解孩子隱秘內容的變化,並不失時機地與他們討論誠實和倫理道德問題。
培養負麵道德情感
羞愧感和內疚感不是壞的情感,隻要使用恰當,便能有助於培養有道德的孩子。
如何恰當使用羞愧感和內疚感,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而定,但它們的恰當使用可以使全家成為一個新的整體。
情商思維技能
現實地看待、思考
現實地看待、思考是自我欺騙的對立麵。
正麵故事是培養孩子現實地思考能力的最好方式,不管是你自己編的,還是讀現成的。
如果你能現實地思考自己的問題,你的孩子也絕對能學會這種本領。不要向孩子隱瞞真相,即使那是件極端令人痛苦的事情。
培養孩子的樂觀主義
孩子們應該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能更有效地對付憂鬱症等身心疾病。
隻有通過現實地思考、經曆過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挑戰後才能養成樂觀性格。
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樂觀一點,孩子們最容易學到父母的言行。
幫助孩子改變行為
6歲以上的孩子能夠自我對話,自我充當教練,可借此擴大注意廣度,提高能力。
要讓自我對話實用有效,必須通過不斷重複與強化訓練,使之成為孩子思想、行為的一部分。
可以選擇特定的意象法指導孩子對付身心痛苦。
越早教孩子這些技能,就越有效。
要讓孩子掌握這些技能,重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應該以十足的熱情並參與其中使這一枯燥無味的工作變得饒有趣味。
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經曆學會解決問題。因此,父母應為他們創造問題,並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不要總是插手其間。
通過家庭會議,在孩子麵前展示解決問題的技巧,從而在家庭中營造解決問題的氛圍。
要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語言
孩子到四歲以後,你就可以教孩子使用解決問題的語言。
從簡單的字詞遊戲入手,然後用這些簡單的字詞解決孩子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
孩子入學後,他們可以學會如何用多種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到八、九歲後,便能夠權衡各種解決方法的利弊,選擇最好的。
把注意力放在解決辦法而不是問題上,有利於孩子克服障礙。
較大的孩子與青少年需要與父母建立支持性的關係,父母需幫助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但隻能充當腳手架,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決不能幹涉。
培養孩子的社會技能
教會孩子掌握說話的技巧
社交技能是可以學會的。
談話技能可以幫助孩子得到社交門票,從而為他們和社會接軌。
說話技能包括介紹自己的情況、詢問別人的情況、表達你的興趣和接受對方等等。
給孩子快樂的源泉——幽默感和愉悅感
幽默是處事的法寶,也是醫治傷口的一貼靈藥。
盡管孩子們講笑話和使別人發笑的能力因人而異,但每個孩子都有欣賞幽默的才能。
不同年齡,幽默的作用也不一樣,但它在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終都有助於與別人相處,應付一係列問題。因此,學會幽默是必要的。
交友——必須教會孩子的
交友對孩子來講,絕不僅僅是有同玩的夥伴那樣簡單,這為他今後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盡管大人不可強迫孩子與別人相處,但可以用實例來告訴他,朋友在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保證讓孩子有機會掌握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交友技巧。
讓孩子在團體中發揮作用
與同伴、團體相處,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將會影響孩子進入少年和成人後的人際關係。
雖然無法強迫孩子與他人相處,但可以通過以身作則告訴他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確保孩子有機會與年齡相適應的、興趣特點相近的同伴相處,以便能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
告訴孩子——彬彬有禮,至關重要
全國上下一直都在呼籲文明禮貌。孩子的行為舉止就是別人評價他們的標準,隻有父母才能培養孩子好的舉止。
文明舉止是一項很容易學會的技能,並對孩子日後的成功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我激勵是獲得成功的一部分
期待成功
事實證明,父母越是對孩子抱有希望、抱有信心,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會越高,而這無疑對孩子的生長是極有好處的。因此父母應要求孩子勤奮學習,多花時間做作業、幹家務,閱讀書籍以及了解外部的世界。
為孩子提供機會,使他們掌握自己學習的方方麵麵。
教會孩子如何分配時間,衡量努力的結果。
如果孩子上學後未能達到與之能力相稱的水平,那麼要與老師合作,把孩子的學習任務分解成許多小步驟完成。在為孩子確定目標、衡量進度時,允許他們有發言權。並通過藝術、音樂、實地學習等多種方式教育和幫助他們。
不要一味地譴責學校做得不夠,要在自己的孩子教育問題上多花時間。
教會孩子電腦,電腦可以為孩子提供無盡的學習機會。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大多數孩子對努力和能力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們會錯誤地認為隻有能力強的人成功機會多,努力是沒有用的。這個發育上的變化要由父母來補償,父母可以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精神。
管理時間的能力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內容,會使孩子終生受益,教會孩子這些技能永遠不會嫌早。
業餘愛好包含好玩和工作雙重特點,這也是培養勤奮工作品性的獨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