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貓
傳說老古套時,這匹石馬白天在這兒守碼頭,晚上跑到河對麵田壟裏去吃禾,還把馬屎拉倒富人家的飯鍋裏,那富人一直以為有人暗中惡作劇。請了算命先生和仙娘問卜,才知是石馬作怪。於是請了和尚念了七七四十九天經,請了天神,才把這匹馬殺了。馬頭仍然留在碼頭上,血流在石崖旁,現在看石崖旁的土還是紅色的。太監不時把紅舌頭伸出來沿嘴唇周圍舔幾圈,關不住的涎水沿著口角流下來,因為有粘性,扯著三五寸長的蠶絲不斷。
秦始皇和太監閱曆豐富,不停地擺弄他們的見聞。組長把我們和這兩位老人分在一組,就是看準我們兩人年輕,沒家務拖累,精力好,兩位老人可以隻動口不動手。當秦始皇又講起穎考叔勸莊公和母親黃泉下相見的故事時,我們兩人倒在柴堆上呼呼大睡了。直到天亮時組長把我們喊醒,我們才感到對不起秦始皇和太監兩位老人。
無恥,兩腳貓雞鳴狗盜!
狼來了,這個不諳世事的黃花閨女,就這樣接受了再教育。
凸砣,人稱“破腦殼神仙”,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
死脹死撐,酒醉混賬鬼,飯脹死卵砣!。
他兩邊倒水的頭發梳得溜溜光,螞蟻爬不上,蒼蠅停不穩,蚊子飛上去要摔斷腿!
我們分到小隊後,一直被春耕生產壓得無半點喘息時間。廖英和資玉分在五隊楊家衝,一件事情突然把我們傳過去。資玉半天昏迷不醒,社員急忙去喊醫生來搶救。
幾個隊的知青一齊奔向楊家衝。該隊背靠本地最高峰鵝峰嶺,地處半山坡,三麵環山,前麵一個田壟,中間一條小路彎彎曲曲通到山下平地。老人說這楊家衝有點象水滸傳裏的祝家莊,易守難攻。幾十戶人家,中間幾座青磚大莊院,周圍幾十座木屋和土磚屋。靠近森林邊的人家,還有吊腳樓。竹木掩映,雞鴨成群。門前的水渠直通水庫,清澈見底,魚蝦成群。兒童在渠裏嬉戲,打打鬧鬧。
資玉和廖英住在生產隊飼養場裏。中間堂屋幾個大鍋煮豬潲,左邊的房做生產隊辦公室,右邊的作知青的住房。資玉躺在床上未醒,屋子裏一大堆人,手忙腳亂。
廖英說,地裏去年沒收幹淨的花生,春天開始凸嘴發芽。大家一邊種豆一邊刨吃,剛發芽的苦甜味特好。地裏的小籽多得很,資玉不知吃了幾顆什麼籽,一會就舌頭發麻惡心,倒在地裏口吐白沫,後來就昏迷了。
到底吃了什麼?周圍的人都慌了,害怕她吃了有毒的東西。好在她們鋤的地就在屋後半坡上,幾個青年忙到地裏去把能挖到的小籽都挖來,放在桌上讓大家辨認。幾個老人把那些小籽一番辨認,確認隻有半夏子才能出現這種現象。
半夏子是什麼東西?外號叫“巴牙”的青年說:半夏是一種跌打損傷藥,磨酒塗外傷,散血消腫有特效。老人說,半夏子有毒性,問題是她吃了多少。
從五隊到公社約五裏路。沒多久,衛生院袁醫生來了。她五十年代醫科大學畢業,四十多歲,在縣人民醫院工作。因丈夫有點曆史問題,就把她下放到公社衛生院。她檢查一會,說藥品器械不夠,建議隊長快派人把資玉送衛生院。隊長不敢怠慢,派了兩個男勞力,用抬豬的竹架子,把資玉抬到衛生院。
公社衛生院座落在小鎮中心。小鎮叫楊柳鎮,由三條街構成。橫街後街都是合麵街,正街是單麵街,沿河延伸。橋亭座落在三條街交彙處。沿河兩岸楊柳掩映,竹樹層層,垂柳飄拂,煙繚霧繞。街前一排三個碼頭。行船過河的,做小生意的,到也熱鬧。街道與碼頭約差一丈多高。
這個鎮坐落在河西岸,一個夾長形的田壟出口,十裏八鄉的山水在遠處彙聚,在這裏放口,是個好埠頭。方圓幾十裏地的農產品和農用物資在這裏集散。鎮上除了幾家土財主是本地人,生意人幾乎全是湘中人,他們看中了這塊福地。鎮上生意有兩個強項:酒和豆腐。周圍十裏八鄉是全縣著名的黃豆產區。這兒的水好,豆腐軟綿細膩,聞名於這一條河水。以前縣裏不通車路,水路是唯一的交通線。上下船隻從這兒經過,必定停船靠岸,把酒豆腐買足了才開船。這兒生意紅火,一年四季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橋亭上做小生意的人擠通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