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識大熔爐3(1 / 2)

第3章 初識大熔爐3

我們在學校連續批了兩個多月,回家不久,市裏又布置學校組織應屆高中畢業生到鄰縣修水利工程,在南江上遊修一座攔河大壩和發電站。正當我們在水利工地肩挑手挖,流血流汗,挑燈夜戰時,北京正在大搞接見紅衛兵。我們在工地看不到報紙,消息閉塞,不知外麵正在翻天覆地。

這些廉價勞力無賞修了四個多月水利,快過年才回家。天已經下雨下雪,非常寒冷了。這時,市裏允許我們出去串連了。自行組織長征隊,到“市辦”登記各隊的人數和長征路線,根據各隊路程長短計算返程日期,領了錢糧補助和旗幟。大家都是去革命聖地,有的去延安,有的去遵義。我們隊十幾人去井岡山,每人發一套《毛選四卷》。打著一麵大旗,個個背著被鋪衣物和《毛選》,雄糾糾氣昂昂,步行串連了。

所到之處,沿途接待站都很熱情。無代價食宿。接待站裏,來自天南地北的學生互不相識,卻一見如故,非常親熱,互致問候。自行組織歌舞晚會,歌頌黨和毛主席。大家親如一家,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幸福。

步行到省裏,火車站前設了一個大接待站安排住宿。十幾個窗口前排了十幾個長隊,廳內廳外擠滿了人。經過登記,我們隊被安排在省財政廳。一百多人住在禮堂裏,大家打開各自的背包睡連扇鋪。

廳裏招待不錯。大家住了幾天就各奔東西了,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再不步行,都是爬火車。很多人不背被子,一個挎包走遍天下。隻有我們這些傻瓜老老實實背著被子,背著不方便,丟了又可惜。反正隻有幾天就要過年了,把被子送回去,過了年再出去!於是,在省城幾所大學看大字報、抄大字報,傻呼呼地抄了一本筆記本,然後看了愛晚亭和橘子洲頭幾個景點,背了一袋傳單資料打道回府了。

過罷年,我們想再出去。市裏傳達中央文件,宣布停止串聯,說全國各地撤消接待站。我們後悔不已,隻得窩在家裏再也沒出去了。

一九六七年,是鬧得最凶的一年。各地造反組織如雨後春筍,造反浪潮風起雲湧。造反組織爭鬥不休。前半年還隻是互相寫大字報,大鳴大放大辯論,互相指責對方是保皇派。後來鬥爭升級,一派占據專署大樓,取名“造反大樓”,另一派要攻進去,雙方不相讓。文攻武衛,連綿不斷;派性鬥爭,無止無休。傷亡事件,接連發生。

我們在這種動蕩中度過了一年。

政府機構大多癱瘓了,唯獨下放知青的機構沒癱瘓。他們好象睡醒了,忽然想起這些年輕人留在城裏是包袱,要把他們打入冷宮而後快,而且越遠越冷僻越好。於是我們這些被稱作共和國的同齡人,被稱作“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吃蜜糖長大的一代”就被發配去阿克蘇,去西雙版納,去額侖草原,去北大荒……大概和曆史上的充軍差不多。市裏青年就下放到這本省本地區的邊沿地方來了。

事隔一年多,沒想到一直思念的名老師竟如此尷尬相遇。除了回憶、同情和鬱悶,不知應如何去對待。我睡不著,爬起來看窗外,黑沉沉一片,蛙聲如潮,增添了田野的寧靜;小學旁邊的小溪淙淙,增添了大自然的雄渾。

這個大隊原名十裏衝大隊,後改名為新民大隊。

我和濤濤幾個同學因為同情右派,被分在民兵營長所在的第一生產隊,以便於加強控製。這個隊地處南江上遊,是十裏長衝的進口。這裏有河有溪,有田壟也有森林,有高坡也有山塘。河裏有船隻來往,遠遠看去,白帆點點。小溪和大河垂直,交彙處有一座石拱橋,橋上有一座涼亭。曾徑引來一些小商小販在這裏攤售。算命先生在這裏謀取餅往行人的信任。涼亭後麵的小溪兩旁是千年古樹。沿溪而上,有柏有柳有榕樹,名目繁多,間以翠竹,四季常青。各種鳥在上麵築巢,繁枝和龐大的樹根伸到小溪對岸,成為小孩們的臨時便橋。小溪從村莊背後的高坡上奔騰而下,嶙峋山石阻擋著它前進,多處小瀑布像銀鏈掛在山坡上,終年累月撥動它心中的琴弦,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

亭的前方,小溪的出口,一個天然碼頭。一個一米多高的石馬頭伸向河麵,馬頭下麵是幾丈深的深潭,適合跳水。馬頭左右是一個逐級抬高的環形平台,挑水和浣洗都很方便。每到中午和黃昏,村婦們成群結隊在這兒忙碌,象在天然舞台上表演節目。隻可惜缺一個管弦樂隊,田園詩人見了一定要詩興大發。碼頭的右上方又有亂石成群,形狀各異,有的直豎如林,有的平臥如龜,供遊泳者坐臥換洗,一個理想的天然浴場。我們立刻愛上了這個地方。盡避此時水裏仍涼意襲人,我們幾個還是迫不及待地脫衣下河,遊了幾個來回。

碼頭的左下方是小溪的出口,出口以下是幾十米長、十幾米高的石壁。石壁的土坎上古木參天,石壁下是不知多深的深塘。石壁下遊是幾十畝麵積的沙灘,沙灘下麵的狹窄處被一座攔河壩將兩岸連接起來。幾十米長的壩麵是兩排千年鬆木樁,斜斜地伸到對岸。大壩把水位抬高了幾尺,湍急的水流徑直向壩與對岸的交彙口衝去,把一個能灌溉幾百畝稻田的大水車衝得日日夜夜旋轉不休,咿咿呀呀地唱著一支不知疲倦的歌。河水通過水車來到了幾十米高的岸上,滋潤了兩個村莊的幾百口人,使他們得以繁衍生息。壩下麵寬闊的河麵中有一片長方形的沙洲,把大河隔成了兩股。右側的一股寬闊而水深,可以行船走筏;左側的一股狹窄而水淺,離岸邊隻有十來米遠,水深不過膝。夏秋時節,兒童們涉水過河在沙洲上放牧牛羊。沙洲上古木參天,灌木叢集繁茂,灌木叢的邊緣有幾十畝莊稼。沙洲邊上的叉港,水大時,魚兒遊了進去,水退後,人們就在叉港中捕魚。這是一個天然漁場。碼頭右上方兩三裏路遠的地方,也有一道壩。遠遠的看,隻能憑河中一排斜斜的參差的楊柳來判斷那是壩,據說那就是火燒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