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培養
思維是人們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嬰幼兒時期是培育和鍛煉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對孩子智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思維能力
嬰幼兒思維及其發展特點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
每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美好的願望呢?有許多家長覺得,從小教孩子認字、計算、背古詩、學外語,孩子長大了一定會聰明。可是這樣的教育不僅不利於智力發育而且還有礙於孩子智力的發展。教育家認為,應該重視孩子各種智力的培育,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成才。
難道思維能力的培養真的如此重要?思維是事物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從而間接、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孩子幼稚可笑,往往就在於他們思維發展不足,思考力差,隻看到事物的表麵,抓不到本質。例如,嬰兒看見大鏡子裏自己的形象時,認為那裏也有一個孩子,和他玩起來,這就是因為他隻看到表麵現象,不理解鏡子的本質。有的嬰兒被認為聰明,因為1歲多就能正確地把男人叫做“叔叔”,女人叫做“阿姨”,對年紀大的人也能分清是“爺爺”還是“奶奶”。這樣的孩子就是有了一定的概括力,開始學會思考。有的幼兒還能間接推知感官沒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屬性。古代幼兒王戎,與小朋友一起玩時,看到路邊李子樹上,長的李子很多很大,把樹枝都壓彎了,其他孩子都搶著摘,隻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摘,王戎回答說:“這棵樹就在路邊,長了許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別人摘下李子一吃,果然是苦的。王戎沒有嚐過李子,為什麼能知道李子是苦的呢?因為李子樹就在路邊,路上行人來往,看見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李子,如果是甜的一定早就被摘完了。現在樹上有那麼多李子,不被人摘當然是苦的了。這樣的孩子就是有了一定的間接反映能力,能思索問題。
思維,是人類大腦的主要功能。“心之官則思”,思維力是智力結構的核心。從整個智力結構的體係看,思維力是主要的,其他因素(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都為思維服務,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沒有其他因素做為思維力活動的條件,思維力固然寸步難行;但如果沒有思維這一加工機器的運轉,則信息原料都將是無用廢物。因為感知和觀察隻能使人獲得知識,記憶也僅僅是幫助人們儲存知識,而要動用知識去分析、解決具體問題,那就非思維莫屬了。其次,智力結構中的其他所有因素,都必須受思維力的支配,都必須圍繞思維力這一主體運轉。而其他諸因素的活動,都必須有思維力的參與,才能有效地進行;它們一旦離開了思維力,那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了。由此可見,思維能力在孩子智力的發展中占著多麼重要的位置。
思維力在學習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今中外的學者,都無不肯定思維在學習中具有特別重大作用。孔子就說過這麼一句富有辯證色彩的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話的意思是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無知,得不出個結果;先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思不出個結論。研究表明,思維是理解知識的必要條件。無論學習什麼知識,都必須深刻地理解它;而要做到理解知識,就非進行獨立思考不可。以學習數學知識為例,正如青年數學家楊樂、張廣厚所說:“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精神。”數學是一門著重理解的學科,在學習中要防止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對一個問題要從正麵、反麵,各個角度多思索,要善於找出它們之間的聯係,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研究,思維還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習任何知識都必須牢固地掌握它;而要牢固地掌握知識,也非積極開展思維不可。俗話說得好:“若要記得,必先懂得”。所以說:學習一定要獨立思考。
由大量超常兒童的實例以及對他們的研究表明:思維能力出眾是超常兒童共同具有的一個顯著特征。有一個兒童,他在2歲時就會數200以內的數;3歲時會計算1-1=?;4歲時會進行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會心算、速算;5歲時會講一些分類運算的道理,能初步理解小數、分數、正負數和0的概念;7歲時能在十幾分鍾內解abcdx9=dcba的數學遊戲題。5歲的大學生小津津也有超乎尋常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理解力。在他3歲時,有一次拿起蠟筆在一個新本子上橫七豎八地劃起來:1-1=0,2-2=0,10-10=0,11-11=0,父親責怪孩子太不愛惜,在好端端的本子上亂劃一通,但津津卻興衝衝地說:“爸,同數相減等於零。”其父親震驚不已。還有一次,津津走親戚,碰到一位歌劇院的阿姨也在那裏作客,兩人又唱又跳,一見如故。臨走時,津津對阿姨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四座皆驚。據說,津津用的兒童牙膏是塑料管的,頭一天用完了,第二天津津看到牙膏管又鼓起來了,用力一擠,空歡喜一場,他隨口就說:“Thedeadseaapple(死海的蘋果)”。當問小津津:“死海的蘋果是什麼意思?”津津振振有詞地說:“據說在死海邊上有很多蘋果樹,樹上的蘋果長得又大又紅,可愛極了。但你把它采下來時,它就變成灰的了,大——失——所——望。”毫無疑問,如不是以理解為基礎的話,是不能應用得如此確切的。中國超常兒童追蹤研究協作組曾對馮遐做了一次求異思維的實驗。其中有一道題是要求寫出與“shi”的同音的字。她一連寫出的“獅”、“師”、“史”、“士”、“使”、“是”、“實”、“市”8個字。一般同齡兒童隻能寫出2~3個字。要求寫出“yi”同音字,她也一連寫出了“依”、“衣”、“醫”、“椅”、“已”、“以”、“益”7個字。而一般的同齡兒童隻能寫出l~2個字來。當要求她回答用什麼方法可以從上海到杭州時,她列舉出了“乘火車、乘飛機、乘船、坐汽車、騎動物、自己走、騎自行車”7種方法,一般同齡兒童隻能回答出乘車或乘船。由此可見,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嬰幼兒時期是培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期。由於嬰幼兒的思維急速發展,思維框架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加上求知欲強、接受快等特點,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思維訓練大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等到以後再來補這一課,恐怕就會難以如願了。因此,父母在嬰幼兒時期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為他今後智能的發展,特別是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嬰幼兒思維的發展特點
人不是生下來就有思維的。五歲左右的幼兒常常把皮衣領子或雞毛撣子叫“貓”,把驢、馬、騾、鹿都叫“馬”,把汽車、火車、電車都叫“笛笛”。可見,此年齡段的兒童已能根據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征,進行一定的總結,這是最早的、最簡單的思維,即直覺行動思維。這時的思維隻有在直接感知具體事物或在行動中才能進行。比如,父母問一個兩歲的孩子:“怎樣才能拿到桌上的勺子?”他並不回答,而是跑過去拿,這邊拿不到就轉到那邊,左手夠不著右手去抓,實在拿不到了就回頭看著爸爸媽媽。他不是先想怎樣拿再跑去拿,而是邊拿邊想。
3~4歲時,幼兒比嬰兒的思維有了新發展,即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發展起來了。這種思維是依靠對具體事物形象的聯想而進行的。例如,幼兒在聽故事時,是依靠頭腦中出現的故事人物及言行的具體形象來理解故事的。幼兒所理解的“好孩子”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小朋友。由於幼兒是依據事物的外部聯係來思維的,對事物的認識通常隻停留在表麵層次、片麵、不深刻層次。例如:孩子印象中的老師是指幼兒園的阿姨,而當他看到父母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也叫老師時,就會感到奇怪:“他怎麼也是老師啊?”
隨著知識、經驗的不斷豐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孩子的思維就向更概括、更抽象的方向發展。在6~7歲的幼兒經驗所及的範圍內,他們能夠根據事物內部的共同特點概括事物,出現了高級思維形式——抽象邏輯思維。例如:一個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因為我當值日生,把桌子擦得很幹淨,把大蘋果分給大家,小的留給我自己了。”
概括來說,幼兒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同時又有抽象思維的初步發展。因此,培養孩子時要正視孩子的思維特點。即要在幼兒期重視具體形象思維的充分發展,又要在此基礎上,培養較大幼兒(6~7歲)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以適應今後的學習。
提高思維能力
人憑本身的感知覺能力,可以認識事物的表象及其個別屬性,而要想全麵地、深入地認識事物,還必須通過借助語言進行大腦的思維活動,對豐富的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所以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是人認識活動的高級階段。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隻有通過思維,人才能把握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呢?
要注意養成思考的習慣
一般人的天資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如同馬克思所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人的思維能力主要是在用腦的實踐中形成與發展的。像體育鍛煉可以增強人的身體素質一樣,勤於用腦可以使大腦越來越發達,思維能力越來越強。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說得好:“心,靈物也;不用則長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因此,要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凡事都要用腦筋想一想、問一個為什麼的習慣,不滿足於對事物的一知半解,不滿足於接受與記誦現成的結論。隻有這樣,腦子才能越用越靈。
要善於生疑、注重獨立思考
我們在學習時,不把自己的大腦當成消極地、被動地吸取與貯存他人知識或現成結論的容器,而應當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地提出疑問,並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獨立的分析、綜合、比較與判斷。學習的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隻有經過大腦的“咀嚼”與“消化”,才能對書本的知識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掌握,並將其化為滋補自己思維能力的“營養素”。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置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得,一番長進。”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這些話都是很有道理的。教育孩子在讀書時,切忌輕信盲從或急於記誦,而應當讓他隨時考慮:書上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它的論據是否可靠、充分?推導、論證過程是否嚴謹、縝密?自己能否對其進行補充、發展與修正,或用另外的方法加以證明?此一結論與彼一結論之間有無聯係?……經常進行這樣的獨立思考,才能不斷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要把思考和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們的古人一貫提倡熟讀精思、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荀子也說過:“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所見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諸葛亮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這些精辟的見解告訴後人:學習是思考的重要基礎,思考是學習的前提條件。知識能夠為思考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科學的方法,前人或他人的見解往往能夠激活思維、開拓思路。因此,必須讓孩子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不斷地用知識之“水”來澆灌思維之“花”,隻有這樣,思維這一“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才會越開越豔麗。
各門學科的知識無疑都有助於啟迪、深化的思考,而尤其要著重提出的是,要注意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人的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哲學觀點的支配、指導之下進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能為思維提供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方法論,如同恩格斯所說:“辯證法對今天的自然科學來說是最重要的思維形式。”離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思維就有可能誤入歧途。牛頓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在思考社會問題時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的世界觀的指導,因而在後半生,竟用了25年的時間,苦思冥想,企圖證明“上帝是存在的”這一虛假結論,這種思考顯然是徒勞無益的。此外,鼓勵孩子學一點邏輯學對於提高思維能力也很有助益,因為邏輯學是專門研究思維的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有助於使孩子的思維更加嚴謹、縝密、規範,有助於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高。
培養內容
思維能力發展的條件
嬰幼兒思維能力發展的速度和水平要受諸多因素的製約。
嬰兒思維萌芽的條件
嬰兒動作,包括行走動作和手的動作,即全身動作對其思維的萌芽具有重要的意義。
行走動作對嬰兒思維的意義
嬰兒直立行走對嬰兒思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首先,直立行走,使嬰兒能主動去接觸周圍事物,有利於各種感覺器官的發展,大大地擴大了嬰兒的認識範圍,擴大了他的視野,這就為他的思維發展奠定了感性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來源。其次,通過行走,發展了嬰幼兒的空間知覺,於是進一步認識了事物的多方麵的關係和聯係。第三,行走動作的發展,能使動作有更精細的分工、協調一致、敏捷、靈活,於是能在直覺中分析綜合並思考眼前的行動問題,即發展直覺行動思維,並孕育著具體形象思維。第四,嬰兒的獨立行走,為有目的的活動——遊戲、早期學習和勞動準備條件,並發展其獨立性。
手的動作對嬰兒思維的意義
嬰兒手的動作的發展對他的思維發展也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首先,手運用物體能力的發展,使嬰兒逐步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經驗。當拇指和四指對立的抓握動作出現時,手就逐漸變成了嬰兒認識的工具,這成為嬰兒思維發展的重要基礎。他開始把手作為認識器官來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屬性,如冷、熱、軟、硬、光滑、粗糙等。隨著手的自由使用,嬰兒動作的隨意性就不斷發展。隨著隨意動作的增長,嬰兒活動的目的性也日益增長,並與語言發展相協調,從而為他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其次,手的動作發展,也導致手與眼的協調動作,這就發展了他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能力,於是產生直覺行動思維。隨著手的動作的發展,特別是雙手合作能力的發展,嬰兒就進一步認識了事物的各種關係和聯係,因而幼兒知覺的概括性也隨之提高,這也為發展具體形象思維及概念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嬰幼兒思維鍛煉和發展的基礎
遊戲是嬰幼兒的基本活動,他們喜歡遊戲活動,並且遊戲活動能促進嬰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當他在遊戲中擔任某個角色時,常常會十分認真地去完成角色的職能和任務,也就是完成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課題,於是他們的思維從中得到了鍛煉與發展。遊戲對嬰幼兒思維發展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遊戲活動提供了嬰幼兒思維活動的材料和工具。嬰幼兒遊戲活動的特點之一,是要對那些與遊戲中有關的現象和事件采取描述的態度,因此就促使嬰幼兒從感知到的東西中選取最主要的、新的、同遊戲構思和活動有直接關係的東西。在嬰幼兒的經驗中逐步鞏固的這些東西,也就成為他思維的資料。其次,在遊戲活動中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提出思維的課題,提高嬰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遊戲使嬰幼兒創設許多性質不同的情境,在各種不同情境中產生各類不同的問題。這就促使他去積極認真地進行智力活動,認真嚐試解決方法。就這樣,嬰幼兒思維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第三,遊戲活動促使嬰幼兒思維的品質得到發展。諸如思維的速度、靈活程度、抽象程度、獨創程度等等,都可以通過遊戲加以培養和鍛煉。
早期學習訓練
早期學習和訓練可使嬰幼兒更好地感受外界事物,獲得經驗,也正因為如此,早期培養才促進嬰幼兒思維的發展。早期的學習活動是訓練嬰幼兒思維的理想途徑。如在數的認識中,父母在教孩子進行數學運算時,不僅要求孩子算得對,還應逐步要求孩子在解決問題時能選擇最快、最有效的途徑。這有利於培育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在做數學遊戲時,如能長期進行以“快”為前提,以“準”為關鍵,“快”與“準”結合的訓練對於培養嬰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是十分有效的。父母和幼兒園教師也可以通過不斷地向孩子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他思考和回答,這也對發展和培養孩子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對發展他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養成他勤於思考的習慣,是大有好處的。
發展嬰幼兒思維的重要前提條件
思維和語言是密切相聯的,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維;同樣,沒有思維,也就不可能產生作為承擔工具或手段的語言。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衣,掌握語言能力的人,總是運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並表達思維的結果。一個語言能力很差的孩子,很難有發達的思維能力;一個語言混亂的孩子,思維也必然沒有條理甚至混亂。孩子的詞彙掌握豐富,語法運用得正確,他的思維能力就發達。因此,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發展思維能力特別重要。嬰幼兒時期是掌握語言和發展語言能力的最佳時期。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語言要嚴格要求,從他會說的時候起,就應要求和鼓勵他說話聲音宏亮,儀態大方,而不要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要求孩子從小說話準確、係統和條理化,是對他進行思維鮮明性和周密性的訓練。往往聽到有的幼兒說話“嗯”、“啊”、“這個”、“那個”、“就是”等口頭語很多,說明他語彙貧乏,語言不連貫不流暢和詞不達意。為豐富孩子的詞彙,父母和老師要多與孩子說話,擴大交往範圍,讓他多聽、多說。比如讓他看圖說話、聽故事並複述故事、教他順口溜和兒歌,都是豐富詞彙的好辦法。
培養思維能力的原則和方法
豐富孩子感性知識
思維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感性知識越豐富,思維就越深刻,有意識地豐富幼兒感性知識及其表象,能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家長要利用周圍環境充分發揮幼兒的各種感官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孩子感知各種事物,擴大孩子的知識範圍。如讓他們接觸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的生長過程及其變化,觀賞湖光塔影、亭台樓閣,觀察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升起、降落和形狀、位置的變化,觀察自然界中水的凍結、雪的融化、雲霧露霜的現象及關係,觀聞風、雨、虹、閃電、雷鳴,觀察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中遊的動物等等。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她能教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在節假日帶領孩子逛逛商店、散散步,看看馬路上的行人和車輛,參加一些娛樂活動,也有利於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創造豐富的環境,給孩子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如搭積木、拆裝玩具、飼養小動物、種植一些生長期短而變化明顯的植物、剪貼、折紙、用橡皮泥捏小動物等,使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
鼓勵孩子多想多問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幼兒年齡小,缺乏知識,好奇心強,他們什麼都想知道,什麼都要問。例如,“為什麼會有風?”“秋天的樹葉為什麼會變成黃色?”“魚在水裏要不要睡覺?”等等。麵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都必須以熱情、耐心、認真的態度給予解答,或者啟發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大膽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的問題提得好時,還應該及時給以表揚。對孩子的提問漫不經心,或者冷淡、討厭甚至加以斥責,這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因為孩子的提問是一種求知欲旺盛的表現,是孩子積累知識、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過程。父母熱情回答孩子提問,不僅使孩子心理得到滿足,而且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經常如此,孩子就能獲得大量知識,思維水平也會大大提高。反之,孩子頭腦中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大腦也就不會進行積極思維,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出現停滯現象。
父母除了認真回答孩子的提問外,還要經常向孩子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問題,啟發孩子思考。例如:下雨了,小猴、小馬、小鴨、小兔都要裝窗,小猴用的是玻璃,小馬用的是木板,小鴨用的是白紙,小兔用的是冰塊,問誰裝的窗好?為什麼?長此以往,可以養成孩子愛動腦筋積極思索的好習慣。
給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這個難度是孩子通過努力思考可以成功解答的。過難過易的問題都會影響孩子思考的積極性。如果提出的問題孩子一時回答不出,父母不要急於把現成答案告訴他,而應注意啟發性提示,在孩子感到困難時再助他一把。這樣,孩子對經過自己努力才弄懂的問題會感興趣,以後也就會越來越喜歡動腦筋了。
幫助孩子掌握概念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幼兒語言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思維的發展。許多研究表明,幼兒之所以概括水平低,這與他們缺乏相應的概括能力有關,如果能及時豐富詞語概念,就能促進幼兒概括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適時地適量地教一些抽象性詞語,如動物、植物、家具、文具、交通工具、家用電器……在教給孩子這些概念時,要盡量聯係這個概念所表示的對象,通過對大量的外形不同而實質相同的事物的認識,使孩子逐漸學會撇開特別的、表麵的特征,抽取共同的一般特征的方法。例如,教孩子掌握“水果”一詞,就要聯係他常常吃到的看到的蘋果、梨、桃子、橘子、香蕉、枇杷、西瓜等,通過對這些東西的比較,使他真正理解並學會運用“水果”一詞。
在遊戲中發展孩子思維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中孩子積極主動,思維活躍。利用遊戲發展孩子思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遊戲形式很多,例如分類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方法是在硬紙片上形象地畫好孩子熟悉的物體,剪成小卡片,如花草、樹木、家禽、家畜、野獸、蔬菜、水果、各種幾何圖形等。遊戲時,先將小卡片打亂,然後讓孩子根據分類要求將同類物體放在一起。分類的要求可以是按顏色分(紅、黃、綠……),按形狀分(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按性質分(水果類、家具類、交通工具類……)。
猜謎也是一種鍛煉幼兒思維的遊戲,父母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知識水平的事物和現象,編成謎語給孩子猜,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還可增長知識。例如,“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竹筍當食糧,安家在竹林。”(熊貓)、“有人說我像老鷹,我說我像大蜻蜓,請你到我肚裏坐,立刻帶你到北京。”(飛機)等,“娃娃白又胖,冬天坐地上,不怕大風刮,就怕太陽照。”(雪人)等等。
棋類遊戲、改錯遊戲、問題搶答、走迷宮、配對等是設計問題情境,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確定一個題目(如繩子有什麼用?玻璃可以做什麼?),比誰說得多;編故事結尾以及其他各種智力遊戲,都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培養孩子想像力
任何想像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是借助表象的個別方麵而創造出來的。豐富的想像力,是一切發明、創造、文學藝術作品、創新等創造性智力活動的源泉。想像力的發展水平,是評價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標誌。
下麵這些方法對激發孩子的想像力是可行而有效的:
在大自然中吸取營養
孩子想像的豐富源泉來自大自然,所以要豐富孩子對大自然的認識,給他們創造一切機會,引導他們對大自然的奇特景象產生興趣,激發和豐富他們的想像力。
在遊戲中培養想像力
想像很大程度上要靠家長啟發。遊戲作為孩子接觸最多的活動,為孩子的想像提供了許多方便,在遊戲中孩子可以憑借想像扮演各種角色,表現各種生活情景。
孩子的想像力,在不同年齡的遊戲表演中是不斷變化的。父母不要因表現出來的動作情節的幼稚,而輕視遊戲的巨大作用,簡單地幹涉孩子的遊戲活動。
通過學畫培養想像力
畫畫是激發孩子豐富想像的重要手段。引導孩子從小學畫,利用畫畫,可以很好地發展孩子的想像力。除了讓孩子摹仿現實或表達幻想自己畫畫以外,還可以讓他補畫,例如,畫的主題是“春天”,原來的畫麵上僅有一些大樹,然後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再添畫一些表現春天的事物。通過這些方法逐步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通過故事激發想像力
兒童天生喜歡聽故事,童話故事的情節大多隨人們美好的意願發展,很適合孩子想像力的發展。曲折的故事情節,借助優美生動的語言、表情及藝術形象的描繪,可以使孩子聯想到真實的形象,通過形象的聯想,發展想像。除了給孩子講述以外,還可以讓孩子續故事。如父母講一個故事,講到一半,後半段故事情節的發展由孩子來完成。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編出更生動、圓滿的結尾。或者在大人講述時,對某個情節不做細節描繪,讓孩子來補充。凡有生動的情節,都可以讓孩子先試試。
培養方法
思維能力開發訓練
孩子的思維能力對於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對於能否學好數學至關重要。父母可采用如下措施來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與好奇心
12歲左右少年,大腦正處於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孩子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家長應予以滿足,不要把這些看成是與學習無關的事。要知道擴展孩子的知識麵正是培養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訓練孩子集中思維的能力
集中思維也稱求同思維,是指從解決不同問題的方式中,發現同一規律或原理。例如在解數學題時,利用同一個公式或原理去解不同的應用題。也就是說,家長在輔導孩子時可用花樣翻新的題目使孩子掌握和理解抽象的原理公式。就像一個裁縫,懂得了裁剪的原理和人的體型特點,就能做出各種樣式、型號的服裝。老師與家長應注意在引導孩子掌握這種本領時不要搞題海戰術。
教孩子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語文或外語中常有一詞多義或多用,數學習題中的一題多解有利於培養孩子這種思維能力。家長可在孩子的教材中精心挑選這樣的題,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
注重啟發式
啟發的關鍵不僅在於老師、家長對孩子要有耐心與和藹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培養兒童勤於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從小會提問題,愛提問題,家長在輔導孩子算術時,應先讓孩子自己說出對題的理解,對其錯的地方糾正時,要善於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從感性實物出發,引導孩子掌握正確概念
孩子一般學到分數、比例、幾何初步概念時,由於抽象思維能力差,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家長應從具體形象的實物出發,幫助孩子正確理解這些概念。比如把一個蘋果分成四份,使孩子從實物中去認識1/4的概念。從紅領巾上去認識銳角與鈍角的概念,從積木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概念等。
引導孩子進行“大聲的思維”
即讓小學高年級的孩子用精煉、清晰的語言把自己如何解決一個問題的思維過程明確表達出來。這祥做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思維的條理性與專注性。
為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
教孩子記日用賬,算水費,家長將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講給孩子聽,並與孩子商量解決的辦法,看上去這些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久而久之,孩子能有這樣多實踐的機會,知識就學得活了。應鼓勵孩子搞小發明、小創作,幹力所能及的活,手腦並用,孩子抽象思維的發展往往是在動手中培養的。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孩子的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反複的訓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父母們不要急於求成,而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