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後記(1 / 2)

《菜根譚》說:“文以拙進,道以拙成。”誠哉斯言。

打通學位論文這一關,“道”肯定還沒成,但文確實是經過一番“拙”的功夫才有所進的,這也就是導師鍾大年教授在序中所說的“這本書的寫作,經曆了大的痛苦才完成,可謂嘔心瀝血”。當然,“嘔心瀝血”這四個字不僅是指本書寫作的過程,更是指確定本書主題及結構的過程———單以寫作而論,毋寧說是愉快的。

多謝鍾老師在酷暑及百忙之中為我作序,其“使表達自由回歸法權和公共媒體堅守媒體責任”的觀點更開啟我新的研究思路。當時,我曾回信簡單表達自己的思考,如下:

1.社會(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的關係網絡)需要契約。

2.契約即共識,或共識即契約。

3.共識乃社會底線,共識缺乏或破裂,即為社會危機的肇始。

4.公共媒體的價值即在於傳播信息以重塑共識,聯結社會價值,促進社會發展。

5.公共媒體的價值觀原則依然是真善美,基礎求真,目標向善,形式唯美,但真與善屬硬指標,美則是軟訴求。

考慮不是很成熟、係統,但或許可以“契約即共識”代表我目前所持的公共傳播觀。

此後,我開始陸續研讀公共哲學方麵的書籍,願結合媒體責任做更深入的思考。而要形成社會共識,達成社會契約,無表達自由,則一切免談,故表達自由是社會底線的底線,此一觀念更為堅定。

華南理工大學李幸教授讀書稿後,與我常有交流,惠我良多。他有博文曰《給自己人看》,我看後感歎:“其實我的書主要也是寫給自己人看的,或放大一點說,是想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己人。”

遂電郵李師:“敢請用寫《給自己人看》這種閑話的方式給我寫個短序,如何?”

他回信道:“想讓更多的人成為自己人”就是教育家胸懷啦。

於是,有了本書的序二。

餘不多言,抄錄論文寫成後的《後記》如下(略加補充),以見證我當時的真實心態:

我的朋友、學弟胡旭東在混他的“北大土鱉文學青年”期間(如今已然混成北大副教授了)曾為我賦詩一首,曰《南拳》。最後一句說“那時/他練過南拳的指關節/會在單身空氣中咯嚓作響,/令教育脫臼。”可以說是我尚在體製外生存時的生猛寫照。然而造化弄人,我不僅沒有令教育脫臼,反在幾年後重新投入教育的懷抱讀起博來,並差點被畢業論文弄脫了臼。曆經一番天人交戰,否定之否定後,在同屆同學畢業戴帽的那天晚上,我重打鑼鼓另開張,老老實實開始寫我的新論文。《表達自由:媒介融合趨勢下的表達權研究》(按:出版時改名《媒介融合與表達自由》)就是這場學術的擒拿與反擒拿的延期產物。自然,它遠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但作為一個曾經的迷失者眼中看到的新風景,它確實讓我自己感到欣慰。

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鍾大年先生。他的寬容和睿智將令我受用終生。在我這場學術的擒拿與反擒拿過程中,他顯現出驚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不僅是我學問的導師,也是我人生的導師。在我迷茫之際,他一語點醒我回歸人文思路,令我豁然開朗,如撥雲見日。作為他的博士開門弟子,我自感所得太多,而回報太少。隻有繼續努力,不負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