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憑自己的天性,保持心理的健康(1 / 3)

聽憑自己的天性,保持心理的健康

盡管每個人的心態和心理功能的組合都有自己獨特的模式,然而卻不可能有誰不具備任何一種心態和心理功能。如果任何一種心態或心理功能不見之於他的自覺意識,那麼它肯定是躲藏到無意識中去了,就在那裏它仍然要對一個人的行為施加影響。榮格堅持認為,處在無意識中的東西不可能獲得個性化,因而將始終停留在不發達的未開化的原始狀態。而一旦它突破壓抑的防線,就可能幹擾和妨礙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導致病態反常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隱藏在無意識中未得到發展的心理功能,對於人的自覺意識是一顆潛在的定時炸彈。

對一個人的性格的評定,就應該包括對每一種心態和心理功能的發展程度的估計,以便確定它們是處在分化和發展了的自覺意識狀態,還是處在未分化未發展的無意識狀態。

一個人的心態和心理功能的模式是由什麼決定的?榮格堅信,是由在兒童身上很早就顯露苗頭的那些先天因素決定的。這種先天固有的模式,由於受到父母和社會的影響而可能發生改變。由於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可能具有彼此不同的性格類型,由於子女的性格類型可能不同於父母的性格類型,因而,導致子女改變其先天性格類型的家庭壓力可能會很大。一個內傾情感型的母親,可能希望她的外傾直覺型的女兒轉變成她自己那種性格類型的人。一個外傾思維型的父親則可能要求他的內傾感覺型的兒子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榮格始終如一地堅持他的一貫立場,這就是,對一個人的天性的任何強製性改變都是有害的。他深信,父母對子女施加的這種影響如果真發生了作用,那麼往往注定了要使得這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成為神經症患者。在榮格看來,父母的作用是尊重子女的權利,使他們按自己內在天性所指引的方向去發展,並為他們提供這種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條件和機會。父母和子女之間發生的種種衝突,大部分都是由於這種性格類型的不相容所導致的。

榮格指出,在某一特定的曆史時期,某種性格類型可能比一種性格類型更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歡迎。他發現在他從事著述的年代即世紀(20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外傾型,特別是外傾思維型和外傾感覺型是更受歡迎的,相反內傾型的人卻被人瞧不起。他相信,內傾型的人一直背負著這種社會歧視的沉重包袱而感覺到壓抑。那麼,內傾型的人是不是應該使自己轉向外部世界,以便符合社會的普遍標準,使自己成為所謂“健康”的外傾型人呢?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麼內傾型的人就不得不扮演一個虛偽的角色,而扮演這種角色最終隻能給他自己帶來更多的挫折和內心衝突。相反,如果他始終麵對社會的批評保持自己的本來麵目,他就會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不協調。但盡管存在著這種兩難的處境,為了保持心理的健康,較好的選擇還是聽憑自己的天性。

婚姻和戀愛對象的性格類型,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極為重要。不能絕對地說相反的性格類型比相同的性格類型更為適合或者更不適合。一切都取決於這種結合是造成彼此性格的相互補充還是相互衝突。如果一個外傾思維型的人同一個內傾情感型的人結婚,他可能因為對方恰好表現了他自己人格中受壓抑受忽視的方麵而在共同的生活中獲得一種補償和滿足。這樣他們的結合就可能成為很好的一對。但如果這個外傾思維型的人反感和排斥內傾心態和情感表現,那麼對方的性格行為就會每時每刻都使他感到惱怒、不能容忍。試想,如果一個沉默寡言的內傾情感型的人和一個尋歡作樂的外傾感覺型的人結為夫婦,或者,如果一個浮想聯翩的外傾直覺型的人和一個冷峻嚴謹的外傾思維型的人結為夫婦,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結局。除非彼此都剛好補充了對方的不足,否則其結果隻能是互相作賤,使對方痛苦煩惱,一刻也不得安寧。如果有人以為他可以在婚後改變對方的性格,那麼榮格警告他,這是辦不到的。

同樣,也不能保證說同一性格類型的人就可以相處得很好。誠然,在意識領域內他們彼此具有共同的心態、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所有這些都可能使他們的關係更為和諧融洽。然而與此同時也存在著這樣一種危險,即他們的共同興趣會使他們共同的優勢心態和心理功能發展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致更加壓抑了別的心態和心理功能。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被壓抑的心態和心理功能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很可能以一種毀滅性和粉碎性的方式爆發出來。可見,在性格類型上過分相似的人,也同樣可能給對方造成痛苦和煩惱。

在榮格看來,和諧注定隻能建立在個體人格之中,不可能建立在希望從他人得到補償的結合上。盡管人不可能通過在兩種心態和四種心理功能中平均分配心理能量而獲得完全的心理和諧,但人卻可以通過使各種心態和心理功能盡可能充分的個性化,通過不要人為地壓抑任何一種心態和心理功能,而把這種不平等和不和諧限製在最小的程度上。片麵性,這個榮格經常談論的話題,隻能導致有害的甚至災難性的後果。最理想的友誼和最理想的婚姻,隻有在那些充分個性化了的人之間,隻有在那些各種心態和心理功能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之間,才能建立起來。

每一種性格類型都有發展為某種神經症或精神病的可能。外傾情感型的人容易發生瘟病,內傾情感型的人容易患神經衰弱,其症狀是疲勞、衰弱、乏力。感覺型的人容易患恐懼症、強迫症和迷狂症。

所有這病症都來源於嚴厲的壓抑,通常為外界的巨大壓力所誘發。

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事先考慮到自己的性格類型,這對一個人說來也極為重要。一個內傾型的人要想成為一名汽車推銷員,或者一個外傾型的人要想成為一名會計,都是絕對辦不到的。感覺型的人可以成為很好的警察、消防員。然而卻隻能成為拙劣的教師和牧師。直覺型的人可以成為很好的修理工和故障檢修員,卻不可能成為固定在生產線上反複做同一種工作的工廠工人。情感型的人應避免從事要求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的工作;思維型的人則應避免從事需要豐富情感的職業。然而遺憾的是,由於社會的壓力和人們的自我中心主義,以及其他各種影響,人可能選擇的恰恰是與他的性格類型相衝突的職業。其結果則是使他自己變得鬱鬱寡歡、牢騷滿腹,甚至情緒失調,成為錯誤選擇職業的犧牲品。如果他繼續勉強地從事和追求這種職業,不惜犧牲自己心理的穩定和精神的安寧,那麼,他肯定逃脫不了後果嚴重的精神疾患。蘇格拉底有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對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忠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榮格的心理類型學受到某些心理學家的嚴厲批評,這些心理學家認為,人不能截然劃分為八種或八十種不同的類型,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不可重複的,而非某一類型的成員。這些批評表明他們完全誤解了榮格的本意。榮格不是討論個人心理的獨特性,在他看來這是不言而喻的。榮格心理類型學的價值在於,它強調了使得人與人彼此不同的那些性格特點,並為區分這些特點提供了一個體係。兩種心態、四種功能存在於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然而在每個人身上又有不同的比重,不同的意識水平和無意識水平,有的獲得了充分的個性化,有的則是沒有得到充分的個性化。總之,榮格的心理類型學作為一種體係是用來描述和說明個性的不同和差異,而絕不是要把一切人都還原和簡化為一成不變的八種類型。積極心態能吸引成功

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成功、健康、財富全靠你如何應用你看不見的法寶——積極心態。成功是由那些抱有積極心態的人所取得;並由那些以積極心態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心態能使你成功,也能使你失敗,不要因為你的心態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可悲的失敗者。同一件事抱有兩種不同的心態其結果則相反,心態決定人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賺更多的錢,擁有不錯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整個人快快樂樂,擁有高品質的人生,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是比別人過得好,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勞作卻隻能維持生計。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少的區別。但為什麼有許多人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克服萬難去建功立業,有些人卻不行?

心理學專家發現,這個秘密就是人的“心態”。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大概是50年前,南非某貧窮的鄉村裏,住了兄弟倆人。他們受不了窮困的環境,便決定離開家鄉,到外麵去謀發展。大哥好像幸運些,被奴隸主賣到了富庶的舊金山,弟弟卻被賣到很窮困的菲律賓。

50年後,兄弟倆又幸運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們,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有些承繼衣缽,又有些成為傑出的工程師或電腦工程師等科技專業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分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成功了。但為什麼兄弟二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相聚,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黑人到白人的社會,既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惟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黑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隻有安分守己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於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相信很難辦到。

看見弟弟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羨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來菲律賓的時候,擔任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於是便接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製了個人的思想和行動。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因此,要想改變世界就得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的最好方法是擁有積極的心態。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人轉敗為勝,將弱點轉為力量。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麼樣的想法。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山,甚至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70歲開始學習登山,這乃是一大奇跡。但奇跡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實行積極思維、喜歡接受挑戰和應對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正驗證了這一點。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了。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

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這些人常說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由我們自己決定。

積極的心態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一個人有信心、有希望、有誠意、善關愛、肯吃苦,而不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那麼這種人的個性就是令人欣賞的,同時也是他成大事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質。這一點,我們非常希望,試圖成大事者好好想一想,切忌走入到消極心態之中。

積極心態與消極心態一樣,它們都能對你產生一種作用力,盡管都作用在你身上,但作用力則截然相反,作用效果也有天壤之別。任何人都不可否認,要獲取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要獲得自己家庭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心態的力量,以抵消消極心態的反作用力。在人的一生中,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夠看透自己的必備素質。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發揮潛能,那麼積極的心態便會使你產生直覺,從而使你如願以償。

一位世界射箭冠軍的成大事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心態。每次射箭,他都會舉起他的弓,眼睛鎖定30碼外的靶心。此時此刻,除了紅心以外,沒有任何事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拉緊了弦,眼睛注視目標,沉靜而迅速地審視一遍自己的身心狀態,若感覺有一點兒不對,他就放下弓,放鬆,再重新拉一次。假如一切都檢視無誤,他隻要瞄準靶心,放心地讓箭飛出去,就有信心正中紅心。

這種冷靜的信心、十足的狀態,是否獨為體壇的超級巨星所持有?倒也不盡然。隻是當體壇明星處於這種最佳競技心態時,他才可能贏得勝利。而當心態不佳時,他則一掃平日的威風,甚至會輸給名不見經傳的小字輩。同樣,即使一位平時成績平平的運動員,當他處於最佳心態時,他也可能幹出驚人的成就,打敗那些技術水平雖高但狀態不佳的明星們。事實上我們人人都有這種心態,隻不過自己有時意識不到罷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是射手,都想在生活中一射而中。假想我們是在鍛煉肌肉神經係統,將箭射向靶心,為什麼我們不能每次都如願呢?

這到底是怎麼啦?我們應該是一如既往才對,怎麼會前一會兒還眉開眼笑,後一陣子就哭喪著臉?為什麼那些一流的運動員也會有得心應手之後,連著多日投不進一球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