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領袖》這本書大家一定讀過,書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做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很小的時候,他就下決心要砍掉附近一棵擋路的樹,但是直到他鬢如白雪,那株樹也依然茂盛地生長在路中央,這時,他才決定去找一把斧子去砍樹。還有一個藝術家,他早就想畫一幅聖母瑪麗亞的像,他整日在頭腦中構思聖母瑪麗亞的形態、姿勢和配什麼樣顏色的衣服,一會兒覺得這樣好,一會兒又覺得那樣也不錯,直到他步入天堂也沒有讓聖母瑪麗亞的肖像問世。現在他又去天堂構思了,也許會在天堂的畫廊裏看到這幅久違了的聖對母瑪麗亞像。
一個人做什麼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有不怕吃苦的精神,隻有堅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才能獲得成功。
遇事猶豫不決、萎靡不振的人往往會讓人反感,人們對他沒有好印象,自然也就不會信任他,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隻有意誌堅定、精力充沛、有魄力、有膽識、誠實肯幹的人才能在人們心中樹立起強人形象,人們才肯給他發展事業的空間和奔向成功的機會。
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要集中全部精力認真對待,哪怕是寫信打雜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一樣。同樣,我們心中如果有了完整的計劃,那麼就要在第一時間將它付諸於行動。否則養成了做事拖延的壞習慣,一定會影響計劃的成功,使自己的一生深受其害。
為什麼別人容易成功,而自己卻沒有成就呢?這是一些生活平庸的人常常問自己的問題,他們不知道失敗都源於自身。工作上不努力,不能集中心智和體力去開拓事業,整日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沒有遠大的理想和追求成功的決心,遇到挫折就退縮,這些來自於自身的主觀原因是影響他們事業成功的最大障礙,所以不要光看到別人的成就,要知道輝煌的成就都是努力奮鬥的結果,自己主觀不努力是不能夠獲得成功的。
如果一個人意誌堅定、勤奮好學、做事果斷、機智勇敢、精力充沛、誠實守信、品格高尚、博學多才、信心十足,那麼他所從事的事業一定能夠步入成功的軌道。如果一個人整日精神萎靡、做事猶猶豫豫、態度隨隨便便,即使他才思過人、品格高尚、為人誠懇,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在城市的角隅和街頭巷尾,生活著一個失敗者的群體,他們四處流浪,居無定所,食不果腹,他們漂泊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卻不思進取,安於漂泊的生活,他們在生存的競賽場上輸給了那些才思敏捷有魄力、有決心的成功者,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手段,隻能以乞討為生。他們並不是天生的失敗者,他們或許曾經有快樂的童年、安逸的生活、穩定的工作,但是依賴他人生活是靠不住的,隻有自己主觀努力,堅定意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才能夠在自下而上的競賽場獲得一席之地。如今,他們再也提不起精神去奮鬥了,再也沒有勇氣開創新的生活了,隻能像無根之草一樣,隨遇而安了。
純真爛漫、朝氣蓬勃的青年人最易感染沒有明確目標和主觀見解的可怕疾病,這種疾病很難治愈,常常使他們的事業變得雜亂不堪,使他們的生活每況愈下,但是他們從來不想從這種可怕疾病的陰影中走出來,而是安於平庸、無聊、乏味的生活,任這種疾病在他們的身上滋生蔓延。造成這種病灶發病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遠大的目標和正確的思想支配他們的頭腦和行為,使他們養成了自暴自棄的不良習慣。從此,計劃、目標、希望杳無蹤跡,他們根本無法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你能很容易地給一個剛剛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熱血青年指出一條正確道路,但是你卻很難改變一個精神萎靡、意誌消沉、屢次失敗者的命運。那些安於平庸的失敗者們之所以安於平庸,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不再有力量、不再有希望了,所以他們活在世間如行屍走肉一般,根本無法振作精神,重新做人了。
許多人自身的缺點太多,懦弱而無能,所以他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半途而廢,雖然一生沒有犯過什麼大錯,但是他們自身不求上進、意誌不堅、做事不能當機立斷、沒有持久忍耐力的缺點卻注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這些可憐的人如果能夠徹底反省,改正自身的缺點,堅定信念朝著成功的目標持之以恒努力奮鬥,那麼成功將在不遠處向他們招手。
十九世紀歐洲著名金融家南森·羅特希爾德在講到他自己和4個兄弟時說:“在法蘭克福,當時我們的空間還很小,我們經營的是英國貨。但是,有一位做大買賣的商人到了那裏,他的確是一個很不起的人物,沒過多久,那裏的市場就被他完全占領了。如果他給我們供貨,那將對我們非常有利。但是,有一次我在不經意間惹惱了他,於是,他拒絕讓我看他的貨樣。我還記得那天是星期二,我告訴父親我要去英國采購貨物。我星期四就動身出發了。一路之上,我發現離英國越近的地方貨物的價格越便宜。當我一到達曼徹斯特時,我就將身上所有的錢都定了貨,而且價格十分便宜。最終我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我希望,你的孩子們感興趣的不隻是做生意和賺錢,生活中還有其他更重要東西值得他們去體味,不要對它們視而不見。我想,這也不是你希望看到的。”一個聽他講述這件事的人說。
而羅特希爾德說:“我倒希望這樣,希望他們不光能吃苦,還要有出眾的才能,全心全意地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到做生意上,這是得到幸福的惟一途徑。”
他又對一位年輕的釀酒師說:“年輕人,要堅持做一件事情。你是一名釀酒師,那麼你就堅持釀你的酒,總有一天你會成為倫敦最偉大的釀酒師。但是,如果你既要釀酒,又要當製造商,當銀行家,還要做貿易,那麼你最終將平凡過一生。”
當今這個時代要求我們不要博而泛,要精而專。在這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門領域越來越精的時代,如果一個人不能把精力很好地集中起來,那麼他注定會一事無成。在行動中去檢驗去完善
“行事正當”能使你的計劃獲得滿足,因而建立自信。“行事乖謬”會導致兩種消極的結果:第一,罪感會腐蝕我們的信心。第二,別人遲早會發現而不再信任我們。
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去檢驗去完善。
許多人做事都有一種習慣,非等算計到“萬無一失”,才開始行動。其實,這還是“惰性”在作祟,周密計劃隻不過是 一個不想行動的借口。首先,生活中、工作中的目標,並非都 是“生死攸關”,即使貿然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發生;其次,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肯定有許多把握不準的因素,目標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其可行性如何,也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檢驗。“行動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都能證明這一論點。還是先行動起來,沒有行動,心態不可能積極,目標不可能清晰。
行動確實可以治療恐懼。史華茲博士提到以下這個例子:
曾有一位40歲出頭的經理人員苦惱地來見我。他負責一個大規模的零售部門。
他很苦惱地解釋:“我怕會失去工作了。我有預感我離開這家公司的日子不遠了。”
“為什麼呢?”
“因為統計資料對我不利。我這個部門的銷售業績比去年降低了7%,這實在很糟糕,特別是全公司的總銷售額增加了6%。而最近我也做了許多錯誤的決策,商品部經理好幾次把我叫去,責備我跟不上公司的進展。
“我從未有過這樣的光景。”他繼續說,“我已經喪失了掌握局麵的能力,我的助理也感覺出來了。其他的主管覺察到我正在走下坡,好像一個快淹死的人,這一群旁觀者站在一邊等著看我一點一點沒頂。”
這位經理不停地陳述種種困局。最後我打斷他的話問道:“你采取了什麼措施?你有沒有努力去改善呢?”
“我猜我是無能為力了,但是我仍希望會有轉機。”
我反問“隻是希望就夠了嗎?”我停了一下,沒等他回答就接著問:“為什麼不采取行動來支持你的希望呢?”
“請繼續說下去。”他說。
“有兩種行動似乎可行。第一,今天下午就想辦法將那些銷售數字提高。這是必須采取的措施。你的營業額下降一定有原因,把原因找出來。你可能需要來一次廉價大清倉,好買進一些新穎的貨色,或者重新布置櫃台的陳列,你的銷售員可能也需要更多的熱忱。我並不能準確指出提高營業額的方法,但是總會有方法的。最好能私下與你的商品部經理商談。他也許正打算把你開除,但假如你告訴他你的構想,並征求他的忠告,他一定會給你一些時間去進行。隻要他們知道你能找出解決之道,他們是不會做劃不來的事換掉你的。
我繼續說:“還要使你的助理打起精神,你自己也不能再像個快淹死的人,要讓你四周的人都知道你還活得好好的。”
這時他的眼神又露出勇氣。
然後他問道:“你剛才說有兩項行動,第二項是什麼呢?”
“第二項行動是為了保險起見,去留意更好的工作機會。我並不認為在你采取肯定的改善行動,提升銷售額後,工作還會不保。但是騎驢找馬,比失業了再找工作容易10倍。”
沒過多久這位一度遭受挫折的經理打電話給我。
“我們上次談過以後,我就努力去改變。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改變我的銷售員。我以前都是一周開一次會,現在是每天早上開一次,我真的使他們又充滿了幹勁,大概是看我有心改革,他們也願意更努力。
“成果當然也出現了。我們上周的營業額比去年高很多,而且比所有其他部門的平均業績也好很多。
“喔,順便提一下,”他繼續說,“還有個好消息,我們談過以後,我就得到兩個工作機會。當然我很高興,但我都回絕了,因為這裏的一切又變得十分美好。”
“行動具有激勵的作用,行動是對付惰性的良方。”
你也根本不必先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然後再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隻有行動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向前,進而去實現自己所向往的目標,想做什麼就去做,然後再考慮完善目標。隻要行動起來,生活就會走上正軌而創造奇跡,哪怕你的生活態度暫時是“不利的”。
正如英國文學家、曆史學家狄斯累利所言:
“行動不一定就帶來快樂,但沒有行動則肯定沒有快樂。”
人的一生中,有著種種計劃,若我們能夠將一切憧憬都抓住,將一切計劃都執行,事業生涯上的成就,不知會怎樣的宏大;我們的生命,不知將怎樣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