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霍鬆林

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不久,即致電李克農:“請購整個《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兩部。”當內戰未已、外患方殷、戎馬住惚、日理萬機之際,猶急於閱讀這部巨著,充分說明它能夠發揮巨大的曆史借鑒作用。時過半個多世紀,改革開放,百廢俱興,人們依然需要閱讀它。三秦出版社的朋友們有鑒於此,決定據會文堂原版整理重印,這的確是讀書界的大喜事,值得歡迎。

我國曆史悠久,曆史著作浩如煙海。僅就其中的“正史”而言,清乾隆時所定的“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共3259卷。再加上《新元史》257卷和《清史稿》536卷,共4052卷。這種代代相銜,自成體係,記載我國從上古至清末幾千年曆史的皇皇巨著,世界罕有其匹,是巨大的精神財富。然而卷峽浩繁,文義精奧,令非專業的廣大讀者望洋興歎。因此,民間藝人和文人中的有識之士,早就注意作通俗化、趣味化的工作。《三國演義》和《東周列國誌》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作。

晚清以來,列強入侵,國勢陵夷,愛國誌士們從各方麵謀求救國之道,“小說救國”、“演義救國”的理論和實踐,也層出不窮。1897年創刊的《演義白話報》連載《通商原委演義》,共24回,專寫鴉片戰爭曆史,後來出單行本,題為《垂粟花》。1912年上海書局印行自由生著的《新漢演義》,共40回,寫辛亥革命史。

同一年,廣益書局刊行雪巷著的《神州光複誌演義》,共120回,寫明亡至民國成立的曆史。《太平天國演義》、《洪秀全演義》等也紛紛間世。著名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吳沃堯(1866——1910)更“發大誓願編撰曆史小說”(《曆史小說總序》),可惜他隻寫了半部《西晉演義》就擱筆了。而真正完成規模宏大的曆史小說《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創作的,則是比吳沃堯晚生11年的蔡東藩。

蔡東藩(1877——1945),名嘟,字椿壽,筆名東帆。是一位詩人、教育家、編輯、曆史學家、演義作家與醫生,浙江蕭山縣臨浦鎮戴家橋人。十七歲中秀才,二十七歲時以優貢生朝考入選,調遣江西省以知縣候補,因看不慣官場惡習,稱病歸裏。辛亥革命前夕,曾一度去福建,不久即歸。民國元年,同鄉友人邵伯棠把他介紹給上海會文堂書局的主持人湯滌先,參與書局的編輯工作,修改邵著《高等小學論說文範》,自己另撰《中等新論說文範》,並開始為會文堂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寫了2166年的曆史,包括《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共11部、1040回,約600萬字,均由上海會文堂書局陸續印行。其中的《民國通俗演義》共120回,寫至1920年。其後書局請許度父續寫40回,寫至1924年。許魔父初為小學教員,後來當報社記者,編過杭州《東南日報》副刊。抗戰初期,曾寫過一本《鏡花新緣》諷刺小說間世。

蔡東落最先撰寫的是《清史通俗演義》,1916年9月間世,最後完成的是《後漢通俗演義》,1926年秋季脫稿。在大約11年的時間裏完成了11部演義,而每寫一部演義,都得搜輯、研讀有關的大童史料。前麵談過,光“正史”就有4052卷,但光研讀“正史”還遠遠不夠。例如他寫《元史通俗演義》,除了根據《元史》,還參考了《元秘史》、《蒙糙備錄》、《蒙古源流》、《元史譯文補證》與國外有關蒙古史的譯文。由此可見,蔡東落為了完成這部普及祖國曆史知識的通俗演義,付出了多麼艱巨的、幾乎令人難以想象的精神勞動。

蔡東藩寫這部曆史演義,有明確的宗旨。其宗旨可概括為:普及曆史知識,揭示曆史經驗、教訓,“為通俗教育之助”。

《前漢通俗演義序》雲:

所有前漢治亂之大凡備載而無遺,而於女禍、外戚之興衰,尤再三致意,揭示後人。非敢謂有當史學,但以淺近之詞,演述故乘,期為通俗教育之助雲爾。

《五代史通俗演義序》雲:

五代之禍烈炙,而推厥禍胎,買始於唐季之藩鎮。病根不除,愈演愈烈,因此有五代史之結果。今則距五季已閱千年,而軍閥乘權,爭端迭起,縱橫裨同,各戴一尊,幾使全國人民塗肝釀腦於武夫之腕下,抑何與五季相似軟!況乎綱常淩替,道德淪亡,內冶不修,外侮益甚,是又與五季之世有同慨焉者。殷鑒不遠,覆轍具存,告往而果能知來,則泯泯棼棼葬之中國,其或可轉禍為福,不致如五季五十餘年之比亂也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