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因此,不同人材類型的人相互非駁,不肯相互肯定對方。當遇到與自己同類型的人時就談得很投機,當遇到不同類型的人時,即便相處很久也不能相互理解。以上所說,是屬於具有一種能力的人才。如果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能力,那麼,接識其他人才類型的能力也將隨著其兼具的能力類型而作相應的擴展。也就是說,具有一種能力的人才,能夠認識具有一種能力的人才的優點,具有兩種能力的人才,能夠認識具有兩種能力的人才的優點。各種才能都具備的,也就能夠認識各種人才了。所謂兼才之人,與前麵所講的國體型的人才相同。
【原文】
欲觀其一隅①,則終朝足以識之②。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製,三以論策術,然後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在上者兼明八材,然後乃能盡其所進,用而無疑矣。
【注釋】
①隅:角落。這裏指人的某一方麵的才能。
②朝:早晨。也指一天。
【譯文】
對於國體型的人才,要想了解他某一方麵的特點,隻需一個早晨就夠了。如果要想詳細了解他,則要三天才能夠滿足。為什麼說三天才能夠辦到呢?因為國體類型的人才兼具三大類型的才能,所以不談三天就不能了解他的全部。一天用來談論道德,一天用來談論法製,一天用來談論策術,然後才能認識他全部的長處,這樣就會毫無疑慮地推舉他了。
【原文】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 言乎?察言之時,何以識其偏材,何以識其兼材也。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①,而為之名目②,如是兼也。每因事類,杼盡人之所能,為之名目,言不容口。如陳以美欲人稱之,己之有善,因事自說,又欲令人言常稱己。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人之有善,耳不樂聞,人稱之,口不和也。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聞法則疑其刻削,聞術則疑其詭詐。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淺者意近,故聞深理而心愈炫。是以商君說帝王之道不入,則以強兵之義示之。異則相返,反則相非。聞深則心炫,焉得而相是,是以李兌塞耳而不聽蘇秦之說。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以其多方疑似見美也。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待時來語,疑其無實。抗為高談,則為不遜③。辭護理高,疑其淩己。遜讓不盡,則以為淺陋。卑言寡氣,疑其淺薄。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未敢多陳,疑其陋狹。曆發眾奇,則以為多端。偏舉事類,則欲以釋之,複以為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言合其意,疑分己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欲補其失,反不喻也。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④。欲反其事而明言,乃疑其較也。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⑤。控盡所懷,謂之無要。論以同體,然後乃悅。弟兄忿肆,為陳管蔡之事,則欣暢而和悅。於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苟言之同,非徒親愛而已,乃至譽而舉之。此偏材之常失。意常護,欲人同己,己不必得,何由暫得。
【注釋】
①流數:流派數目。這裏指人材類型。杼:通“舒”。
②名目:品評命名。這裏指冠以某種人才類型的名稱。
③遜:謙遜,恭順。
④較己:即與己較量。
⑤無要:不得要領。
【譯文】
那麼,在與人交談時,用什麼方法判斷他是具有多方麵才能的兼材之人,或是隻具一方麵才能的偏材之人呢?如果他是這樣的人:盡力以不同類型的人材的特點去談論別人的長處,並予以稱道和命名,那麼此人就是兼材。如果他是這樣的人:總是標榜自己的長處,並想讓別人也稱讚自己,卻從不想了解別人有什麼長處,那麼此人就是偏材。那些根本就不想了解別人的人,聽別人講話就無不表示懷疑。因此,認識問題深刻的人與認識問題淺薄的人交談,問題談得愈深,分歧也就愈大;分歧愈大,就愈是相互對立;愈是相互對立,就愈是相互非難。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多言直率,他就認為你是有意表現自己的美德;如果你靜靜地聽別人講而自己不講,他就認為你不實在,不肯把真實的情懷表現出來;如果你同他高談闊論,他就認為你不謙遜;如果你處處謙遜禮讓,他就認為你低下淺陋;如果你的談話表現了自己的某一種優點,他就認為你不廣博;如果你旁征博引,他就認為你頭緒紊亂,沒有條理;如果你講出了他也想講但尚未來得及講的意思,他就認為你有意分享他的美譽;如果你對他的錯誤提出了質疑,他就認為你沒有理解他的意圖;如果你要用相反的材料去說服他,他就認為你是有意同他較量;如果你用奇異紛雜的材料廣泛論證,他就認為你不得要領。你隻有講的同他一樣,他才會對你產生親近愛慕的感情,從而讚賞你,推舉你。以上是偏材之人經常犯的錯誤。人物誌英雄第八“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英雄第八自非平淡,能各有名。
英為文昌,雄為武稱。
【原文】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物尚有之,況於人乎。故人之文武茂異①,取名於此。文以英為名,武以雄為號。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量和力量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②。若校其分數,則互相須,英得雄分,然後成章,雄得英分,然後成剛。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膽者雄之分,智者英之分。英有聰明,須膽而後成;雄有膽力,須知而後立。
【注釋】
①茂異:茂材異樣。這裏指卓突不群的人材。
②大體:即總體。
【譯文】
草類中精秀者稱之為英,獸類中卓突不群者稱之為雄。人類中優異的文武人才叫做英雄,也就是由此取名而來的。所以,人群中聰明秀出的叫做英,膽力過人的叫做雄。這隻是從整體上加以區分的名稱,如果仔細考校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品質,兩者是難以區分開的。英與雄各自作為兩份,然後再各取對方的一份,才能真正造就出英或雄的品質。
【原文】
何以論其然?夫聰明者英之分也①,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智而無膽,不能正言。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勇而無謀,不能立事。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②,智以謀事之始,明以見事之機。待雄之膽行之。不決則不能行。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非力眾不服,非勇難不排。待英之智成之。智以製宜,巧乃可成。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後成養功。若聰能謀始,而明不見機,乃可以坐論③,而不可以處事。智能坐論,而明不見機,何事務之能處。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④,而不可以慮變⑤。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應變之能為。若力能過人,而勇不能行,可以為力人⑥,未可以為先登⑦。力雖絕群,膽雄不決,何先鋒之能為。力能過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斷事,可以為先登,未足以為將帥。力能先登,臨事無謀,何將帥之能為。必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為雄,韓信是也。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張良英智多,韓信雄膽勝。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為相,製勝於近。雄可以為將。揚威於遠。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⑧,高祖、項羽是也。
【注釋】
①分:品質、素質。
②見機:洞見事物變化的機理、趨勢。
③坐論:坐而論道。這裏指脫離實際的空談。
④循常:按一般的方式辦事。
⑤慮變:考慮事物的變化。
⑥力人:力士。
⑦先登:指敢於做馬前卒、敢為天下先的人。
⑧長世:做天下之長。這裏指能夠統治天下。
【譯文】
怎樣來證明這一道理呢?聰明是“英”的成分,如果缺乏“雄”的膽力,他的理想也就難以實現。膽力是“雄”的成分,如果缺乏“英”的智慧,他的事業就難以成功。所以“英”才是憑借他的聰慧去謀劃開創一項事業,憑借他的明達去發現事業成敗的關鍵,憑借“雄”的膽力去付諸實施。“雄”才則是依靠他的威力去懾服大眾,依靠他的勇敢去排解危難,最後還要依靠“英”的智慧去成就他的事業。隻有通過這種方式,“英”與“雄”才能真正發揮各自的長處。假如一個人的聰慧順利謀劃了一項事業的開創,然而他卻不具有明達的智慧去發現事業發展的關鍵,那麼他也隻能坐而論道,沒有辦法討諸實施。假如一個人的聰慧足以謀劃一項事業的開創,他的明達也足以發現事業發展的關鍵,卻沒有付諸實施的勇氣,那麼他也隻能按照常規去辦事,沒有應付突發事變的能力。假如一個人的力量過人,卻沒有敢做敢為的勇氣,那麼他也隻配做一個大力士,做不了開路的先鋒。假如一個人力量過人,又具有敢做敢為的勇氣,而他的智慧卻不足以決斷大事,那麼他也隻配做一個開路的先鋒,做不了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必須聰慧足以謀劃開創一項事業,明達足以發現事業成敗的關鍵,膽力足以決斷大事,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英才”,張良就是這樣的人。氣力過人,具有敢做敢為的勇氣,智慧足以決斷大事,這樣的人才配得上“雄才”,韓信就是這樣的人。由於不同的人身上所具有各種不同品質的成分的多少強弱彼此不同,就以所具有的較多的品質成分來命名,所以才有了“英”與“雄”名稱的區別。然而,無論英材還是雄材,都屬於某一方麵比較突出的偏至型人材,都是做臣下的材料。英材可以做宰相,雄材可以做將帥。如果一個人身上兼有“英”與“雄”的品質,他就可以做天下之長了。漢高祖、項羽就是這樣的人。【原文】
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膽烈無前,濟江焚糧。而不能聽采奇異①,有一範增不用②,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歸之,兩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歸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③。然則英雄多少,能自勝之數也④。勝在於身,則能勝物。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內無主於中,外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無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兕虎自成群也。英能得英,不得能雄。鸞鳳自相親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⑤。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武以服之,文以綏之,則業隆當年,福流萬世。
【注釋】
①奇異:奇特不同的建議。
②範增(前277~前204年):項羽謀士。居(今安徽相城)人。被項羽尊為亞父。他多次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後來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奪其權力,他忿然離開項羽,途中死去。
③宅有天下:即占有天下,安定天下。
④自勝之數:決定勝負的因素。
⑤役:役使。這裏指統禦、指揮。
【譯文】
然而,英的成分宜多於雄的成分,英的成分是不可以缺少的。如果一個人英的成分少,富於智慧的人就會離他而去。項羽的氣魄力量蓋世無雙,他的聰明也足以能夠應付變化了的形勢。但是他卻不善於聽取、采納奇特不同的建議,身邊有一位高超的謀士範增,卻不能予以重用,因此,陳平之流的人才都逃跑歸順了漢高祖。漢高祖身上英的成分居多,所以群雄敬服他,英材歸順他,他充分發揮了英與雄兩種才能的優勢,所以能夠吞並秦朝力量,又擊破楚王項羽,占有了天下。這樣看來,英和雄成分的多少,是決定勝負的自身條件。隻具有英的成分而不具有雄的成分,雄材就不會敬服他;隻具有雄的成分而不具英的成分,富於智慧的人就不會歸順他。所以說雄才能夠得到雄材,卻得不到英材;英才能夠得到英材,卻得不到雄材。隻有一人兼有英與雄的雙重品質,才能夠統禦英材和雄材。能夠統禦英和雄兩種人材,才能夠成就大事業。人物誌八觀第九“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八觀第九群才異品,誌各異歸。
觀其通否,所格者八。
【原文】
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①以明間雜。②或慈欲濟恤而吝奪某人,或救濟廣厚而乞醯為惠。二曰,觀其感變,③以審常度。④觀其慍怍,則常度可審。三曰,觀其誌質,⑤以知其名。征質相應,睹色知名。四曰,觀其所由,⑥以辨依似。⑦依訐似直,倉卒難明。察其所安,昭然可辨。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⑧純愛則物親而情通,純敬則理而情塞。六曰,觀其情機,⑨以辨恕惑。得其所欲則恕,違其所欲則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訐刺雖短,而長於為直。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⑩雖體眾材,而材不聰明,事事蔽塞,其何能達。
【注釋】
①奪救:爭奪與救助。
②間雜:即不同品質的混雜。見《九征》篇注。
③感變:受到外界刺激時的感應變化。
④常度:平常的狀態。
⑤誌質:本質、誌向。
⑥由:經曆。根據。這裏指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⑦依似:這裏指真實的形象和表麵的形象。
⑧通塞:這裏指感情的溝通或阻塞。
⑨情機:情緒變化的跡象、關鍵。
⑩達:通達。成功。
【譯文】
所謂“八觀”是:第一,觀察一個人的“奪”(惡情奪正)與“救”(善情救惡)兩方麵的情況,可以了解他性情的本質;第二,觀察一個人受到外界條件刺激下的感應變化,可以了解他平常狀態下的情況;第三,觀察一個人最優秀的材質,可以了解他的名聲的來曆;第四,觀察一個人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途徑和方法,就可以辨別他的似是而非的表現;第五,觀察一個人愛什麼敬什麼以及怎麼愛與怎麼敬,就能夠知道他與周圍的人們的情感能否溝通;第六,觀察一個人情感變化的跡象和關鍵,就能知道他是推己及人還是不諳情理;第七,觀察一個人的短處,就能夠知道他的長處;第八,觀察一個人聰明的程度,就能夠知道他通達的程度。
【原文】
何謂觀其奪救,以明間雜?夫質有至、有違,①剛質無欲,所以為至。貪情或勝,所以為違。若至不勝違,②則惡情奪正。若然而不然。以欲勝剛,以此似剛而不剛。故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③有仁而不恤者。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若夫見可憐則流涕,慈心發於中。將分與則吝嗇,是慈而不仁者。為仁者必濟恤。睹危急則惻隱,④仁情動於內。將赴救則畏患,是仁而不恤者。為恤者必赴危。處虛義則色厲,精厲見於貌。顧利欲則內荏。⑤是厲而不剛者。為剛者必無欲。然則慈而不仁者,則吝奪之也。愛財傷於慈。仁而不恤者,則懼奪之也。怯損於仁。厲而不剛者,則欲奪之也。利欲害於剛。故曰,慈不能勝吝,無必其能仁也。愛則不施,何於仁之為能。仁不能勝懼,無必其能恤也。畏懦不果,何恤之能行。厲不能勝欲,無必其能剛也。情存利欲,何剛之能成。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為害器。⑥仁質既弱而有伎力,此害己之器也。貪悖之性勝,⑦則強猛為禍梯。廉質既負而性強猛,此禍己之梯也。亦有善情救惡,不至為害;惡物宜翦而除,純善之人憐而救之,此稠厚之人,非大害也。愛惠分篤,⑧雖傲狎不離;平生結交情厚分深,雖原壤夷俟而不相棄,無大過也。助善著明,雖疾惡無害也;如殺無道以就有道,惡雖甚,無大非也。救濟過厚,雖取人,不貪也。取人之物以有救濟,雖譏在乞醯,非大貪也。是故觀其奪救,而明間雜之情,可得知也。或畏吝奪慈仁,或救過濟其分,而平淡之主順而恕。
【注釋】
①至:極至。這裏指真善美。違:邪惡。
②不:原文無此字。依上下文意,似漏一“不”字,今補上。
③恤:救濟;體恤。
④測隱:同情心。
⑤內荏:內心軟弱。
⑥害器:害人的工具。
⑦貪悖:貪婪、悖逆。
⑧愛惠分篤:愛心深厚。
【譯文】
什麼叫“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一般來說,人的性情本質有優秀的一麵,也有令人嫌惡的一麵。假如優秀的不能戰勝嫌惡的一麵,那麼惡的性情就戰勝了善的性情。有時情況未必非此即彼,卻是似是而非。比如,仁愛的行為本是出於慈善之心,可是有的人具有慈善之心卻沒有仁愛之舉;有仁愛之心必有體恤之舉,可是也有有仁愛之心卻沒有體恤之舉的情況;嚴厲的人必定剛強,可是也有嚴厲而不剛強的。看見可憐的人就止不住為之流淚,到了需要對可憐的人進行周濟的時候卻又舍不得自己的錢物,這就是屬於有慈善之心卻沒有仁愛之舉的人。麵對處於危急中的人,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到了需要前去援救的時候卻又害怕惹下禍患,這就是屬於有仁愛之心卻沒有體恤之舉的人。用坐而論道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仗義的時候則神色嚴厲,一想到一旦動真格,可能危及自己的利益和欲望,便又怯懦起來,這就屬於嚴厲而不剛強的人。有慈善之心而沒有仁愛之舉的人,是吝嗇之心奪走了仁愛之舉;有仁愛之心而沒有體恤之舉的人,是懼怕之心奪走了體恤之舉;嚴厲而不剛強的,是利欲奪走了剛強。所以說,如果慈善之心戰勝不了吝嗇之心,就未必能行仁愛之舉;如果仁愛之心戰勝不了懼怕之心,就未必能行體恤之舉;如果嚴厲不能戰勝利欲,就未必能行剛強之舉。因此,如果不仁的品質占了上風,那麼他的技能和力量就會成為危害他人的工具;如果貪婪悖逆的品質占了上風,那麼他的堅強威猛的性格就會成為其遭致禍端的階梯。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性情純善的人救助了作惡的人,而沒有造成禍害;因朋友之間的情誼深厚,雖然發生了傲慢侮辱的情況,但並沒有因此而分離;扶助善良,發揚光明,雖然疾惡如仇,並無大礙;救濟他人十分慷慨,雖然有時也索取他人的財物,但人們並不以為他貪婪。因此,通過觀察一個人奪、救的行為,以明辨其性情中正反品質間雜的情況,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原文】
何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夫人厚貌深情,①將欲求之,必觀其辭旨,②察其應讚。③視發言之旨趣,觀應和之當否。夫觀其辭旨,猶聽音之善醜。音唱而善醜別。察其應讚,猶視智之能否也。聲和而能否別。故觀辭察應,足以互相別識。彼唱此和,是非相舉。然則論顯揚正,白也。④辭顯唱正,是曰明白。不善言應,玄也。⑤默而識之,是曰玄也。經緯玄白,⑥通也。明辨是非,可謂通理。移易無正,雜也。理不一據,言意渾雜。先識未然,聖也。追思玄事,睿也。⑦見事過人,明也。以明為晦,智也。心雖明之,常若不足。微忽必識,⑧妙也。理雖至微,而能察之。美妙不昧,疏也。必致昭然,是曰疏朗。測之益深,實也。必有實智,探之愈精,猶泉滋中出,測之益深也。假合炫耀。虛也。道聽途說,久而無實,猶池水無源,泄而虛竭。自見其美,不足也。智不贍足,恐人不知以自伐。不伐其能,有餘也。不畏不知。
【注釋】
①厚貌深情:深深隱藏真實的麵貌和情感。
②辭旨:語言談話的核心意思。
③應讚:應酬對答。
④論顯揚正:論點鮮明正確。白:明白。
⑤玄:奧妙難測。
⑥經緯:這裏用作動詞,意指審度、明辨是非。
⑦睿:睿智。這裏指洞見深遠。
⑧微忽:細微、易被疏忽的事物。
【譯文】
什麼叫“觀察一個人受到外界刺激下的感應變化,以了解他平常狀態下的情況”呢?因為人們總是深深地隱藏自己的真實的麵貌和情感,要想了解他內心真實的情感,就必須先觀察他言談的旨趣,以及他對外界刺激的應酬對答。觀察一個人的言談旨趣,就好比鑒別音樂的美妙與醜惡;觀察一個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就好比鑒別他智能的高低。因此辭旨與反應,就足以識別各種人才。既然如此, 那麼,論點鮮明,申張正義的,就是一個明白磊落的人;不善於用語言應對而默默用心的,就是一個城府深奧的人;無論深奧的還是淺顯的都能看個明白,就是一個通達的人;忽此忽彼、變化無常的,就是一個思想混雜的人;能事先預測到還未發生的事情,就是一個聖人;能追思深奧的事理,就是一個洞見深遠的人;對事物的認識超過別人,就是一個聰明的人;心裏明白,但隱而不露,就是一個明智的人;能夠識別細微易被疏忽的事情,就是神妙;不把美妙之事密而不宣,就是一個疏朗的人;越測試就越感深奧,就是一個充實的人;用道聽途說的東西到處炫耀,就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往往自己炫耀自己的長處,就是一個長處不足的人;不誇耀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個能力有餘的人。
【原文】
故曰,凡事不度①,必有其故。色貌失實,必有憂喜之故。憂患之色,乏而且荒②。憂患在心,故形色荒。疾疢之色,③亂而垢雜。黃黑色雜,理多塵垢。喜色愉然以懌④,慍色厲然以揚,妒惑之色,冒昧無常⑤。粗白粗赤,憤憤在麵。及其動作,蓋並言辭。色既發揚,言亦從之。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從者,中有違也⑥。心恨而言強和,色貌終不相從。其言有違,而精色可信者,辭不敏也。言不自盡,故辭雖違而色貌可信。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⑦。憤怒填胸者,未言而色貌已作。言將發而怒氣送之者,強所不然也。欲強行不然之事,故怒氣助言。凡此之類,征見於外,不可奄違⑧。心歡而怒容,意恨而和貌。雖欲違之,精色不從。心動貌從。感愕以明,雖變可知。情雖在內,感愕發外,千形萬貌,粗可知矣。是故觀其感變而常度之情可知。觀人辭色而知其心,物有常度,然後審矣。
【注釋】
①度:標準。這裏指常度,平常的狀態。
②乏:疲乏。荒:這裏指沒有光彩。
③疾疢(chèn):疾病。
④懌:喜悅。
⑤冒昧無常:粗鄙無禮,喜怒無常。
⑥中有違:即內心深處與麵部表情不合。
⑦溢:這裏是流露之意。
⑧奄違:全部違背。
【譯文】
所以說,凡事一反常態,必有自身的原因。如果內心充滿了憂患,容色就顯得疲憊而沒有光彩;疾病纏身,容色就顯得雜亂而不整潔。歡喜的容色愉悅暢快,憤怒的容色嚴厲淩人,妒嫉疑惑的容色莽撞無常。等到一定的動作出現,必定伴隨相應的言辭。因此,如果一個人講的話表示很愉快,但卻沒有愉快的神色相伴隨,說明內心真實的情感與他所講的相反;一個人口頭上講的與內心想的不相吻合,但從神色上仍可看出他的本意,說明他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人;尚未開口就已怒容滿麵,這是憤怒滿胸已經控製不住的表現;講話之前先用怒氣壯膽,這是要發違心之論的表現。所有這些內心的活動,都會有一定的特征表現在外麵,是不可能全部掩蓋住的。即使想掩蓋,但神色卻不聽從自己的指揮。外在形色的變化明明白白,不管怎樣偽裝變化 ,仍可據以判斷其真實的內心。所以說觀察了一個人的感應變化,就可以推知其常態下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