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日常保健與家庭康複
1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保健
糖尿病患者的居室環境
糖尿病患者的居家環境和日常起居對糖尿患者的病情有著一定的影響,要科學合理地安排他們的生活,使他們的健康得到保證。
糖尿病患者一般體質弱,對疾病的抵抗力低,特別容易感冒或感染等,一旦出現應激狀態,病情會驟然加重,並出現多種並發症,因而應選擇通氣、陽光充足的居室。特別在寒冷的冬天時,更要注意保暖工作,最好使室溫保持在20℃左右,因為寒冷使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會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應與親人或朋友同居,同居者應警惕其病情變化,準備一些應急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一旦發生意外,及時采取急救措施。
糖尿病患者如何安排作息
根據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科學合理地安排作息製度。做到按時睡覺,按時起床,保持科學的節律。避免疲勞過度而使病情加重。
第一,睡前要飲食有度,不可貪多,不飲濃茶、咖啡、酒精飲料等,也不宜過多飲水,以免引致夜尿過多而影響睡眠。
第二,在睡前半小時用熱水泡腳(注意水溫不宜過高),可以消除疲勞,長期堅持可以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
第三,睡前不宜觀看驚險節目、書籍等,以防止情緒緊張影響睡眠。
第四,采取右側臥位為宜,不要蒙頭,手不要置於胸前。
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的原則
外出就餐現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社交手段,也獲得了現代人的一致認同。由於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有特殊的要求,外出就餐會給他們帶來一些不便,可能會對糖尿病患者帶來一些麻煩和不良影響。糖尿病患者的家屬對此深為擔心。那麼,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因此就拒絕外出就餐呢?
如果這樣做,單從糖尿病的治療角度來說,肯定在家就餐比在外就餐好。但是,這樣做也可能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剝奪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的權力,會使他們因失去正常社會生活而感到孤獨和憤怒。其實,防治糖尿病就是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果對糖尿病患者限製過寬,致使他們生活空間愈來愈狹小,反而會使他們失去生活的樂趣,挫傷他們與疾病鬥爭的積極性。就外出就餐而言,隻要掌握好幾個原則,完全有可能使其變成有樂趣的、令人愉快的事情。
第一,首先了解一下是否能按時就餐。按時就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很重要,因為延遲進餐有發生低血糖的危險。如果出席的宴會有可能延遲進餐(如婚禮宴會或有許多人出席的宴會經常出現延時進餐),那應在事先吃一點東西。如果是一般性的外出進餐,如果不能準時開飯,可與他人說明自身情況,先吃一點食物,不要因為禮節而影響健康。
第二,是否能較準確地選擇好食物的種類和量。中國宴席與外國宴席不同,中國宴席是一桌人圍著,一桌菜就餐,這種情況對糖尿病患者很不利,給他們在食物種類和量的選擇上帶來不便。人們在就餐過程中,這個菜吃一口,那個菜吃一口,不知不覺就會多吃;另外,從菜的種類上,往往是多脂肪、多肉類,而清淡的蔬菜類食物很少。糖尿病患者在進餐前,應該先目測、估計一下,選哪些食物,大約能吃多少量,然後再開始吃。如果宴席比較隨意,進餐前,患者最好能先把所需的不同種類食物按合適的量單獨分放在一個單獨的餐具中,防止在進餐過程中無意過量。
第三,拒絕一些不合理的禮節。最好事先能講清楚,征得他人的理解。如果事先不能講清楚,當時也要婉言拒絕。絕對不能以健康為代價換取“麵子”上的喝彩。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方式是健康的飲食方式,是適合於所有人的飲食方式。糖尿病患者本人不僅要嚴格遵循,而且,要把健康狀況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周圍更多的人群,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氛圍。這樣,患者有利於治病;健康者有利於防病。作為患者,切不可屈服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本來就已亮起了紅燈,不要再為不利健康因素大開綠燈。
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安排
目前的醫療水平尚無法根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隻有堅持終身治療的原則醫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控製良好的前提下,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和學習的。但主要看能否控製好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學習有關的糖尿病知識,要自我監測尿糖,條件允許的話還要自我監測血糖;隻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用藥,把糖尿病控製在最佳狀態。
糖尿病穩定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促進疾病向有利的方麵轉化。首先要保證有一個科學合理的作息製度,這樣才可以合理地安排生活,生活有規律、有節奏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工作中要勞動有度,避免過度勞累。可以適當參加體力活動,體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體重減輕,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且在體內有胰島素的情況下,勞動可以使血糖下降,對病情的控製有一定的好處。需注射胰島素治療的患者,體力活動要注意時間,不要在胰島素作用已消失時活動,因為此時活動將使本來已經升高的血糖升得更高。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勝任多種職業。但少數工種是不適合的,如駕駛員(汽車或火車),不宜在高空操作或操縱危險的機器,因為糖尿病患者有出現低血糖的可能性,特別是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更不宜接受此類工作。工作中輪值夜班可能對某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製有一定的影響,這一點也要引起注意。
青少年糖尿病絕大部分都是1型糖尿病,需終身注射胰島素替代治療,不能間斷,如間斷就會使糖尿病加重,甚至產生酮症酸中毒。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或病情加重時,應抓緊時間治療,爭取在l~2月內穩定病情,調整好胰島素的用量,就可以繼續上學,邊學習邊治療。
糖尿病患者的旅遊須知
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出行旅遊,但在出發之前,應準備充分。
首先,糖尿病患者必須在血糖控製很理想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外出旅行。體力活動對血糖有極重大的影響,而旅行可能要有與平常的日常生活差別很大的體力活動。所以,在旅行前最好按預定旅行可能的運動量進行適應性的訓練並調整好血糖。
第二,要佩帶胸卡,在上麵寫明自己的病情,以便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救助。
第三,臨行前要告訴同行者自己的病情,讓他們學會識別和處理低血糖。
第四,條件允許的話,最好攜帶便攜式血糖儀,以便途中隨時監測血糖。
第五,要帶足旅行途中的食物,這一點對糖尿病患者尤其重要。因為旅行中的進餐不可能總是像計劃的那樣準確。火車、汽車以及飛機可能延誤,小汽車可能遇到交通阻塞,於是就不能按計劃進餐。在這些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得到及時的食物補充,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第六,攜帶好足量的藥品。糖尿病患者在旅行時,一定要帶有足夠的藥品,如口服降糖藥、胰島素以及注射器、針頭,並且要將這些藥品分裝在兩個不同的行李中。一個行李可以請親戚朋友幫助攜帶,而另一個行李則應當由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
第七,如果患者暈車,則在旅行前提前服抗暈車藥。
此外,患者在旅行中還要注意飲食的定時、定量,千萬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推後進餐。按時吃藥,勤測血糖。及時識別和處理低血糖,避免發生意外。
如何看待糖尿病婦女妊娠
糖尿病婦女如要想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孩子,就要有計劃地懷孕和控製好自身的血糖。
有計劃地懷孕是指在血糖得到良好控製的情況下再懷孕,而不是懷孕在前,控製血糖在後。因為在胎兒生命的最初幾個星期內,是組織開始生成的時間,良好的血糖控製特別重要。如果隻是在妊娠被確定後才進行嚴格的血糖控製,那麼,胎兒生命中最初幾周的時間將會被錯過。
嚴格的血糖控製是指從受孕到分娩這段時間內,需要保持血糖接近正常值,而且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同時,還要避免低血糖發生。為了能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接受醫生嚴格的指導,還必須做好家庭血糖監測。
糖尿病母親產大嬰兒的可能性很大。這給分娩帶來一定困難。同時也可能使嬰兒在出生後出現一係列的並發症。所以,在分娩後要對嬰兒進行嚴密地觀察。
如果能在各方麵得到良好的監護和處理,糖尿病婦女定會如願以償地得到健康的小寶寶。
2糖尿病的預防
糖尿病是個世界性醫學課題,也是一座不易攻破的堡壘。近幾年,糖尿病患者逐日增多,這已是個十分嚴峻的現實。而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需終身治療。致殘致死率較高,已成為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種常見病。給個人和家庭社會帶來很大負擔。該病目前雖不能根治,但可以預防,因此,廣泛宣傳有關糖尿病的預防知識,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意義十分重大。
研究表明,當前導致中國糖尿病發病的因素很多,如人口的老齡化、肥胖、藥物應激、生活方式不科學、遺傳、高經濟收人與低文化程度等。由於整個人群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患者中2/3的人因無明顯症狀尚不知已經患病。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多種方式廣泛地開展宣傳教育,發現有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及早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避免或減少顯性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
正確對待糖尿病的關鍵四步
在預防糖尿病時,首先要注意高危人群,其次還應控製肥胖,注意應激。此外,還有幾方麵需提高警惕。宣傳教育
雖然,醫務人員有宣傳教育的責任,但是糖尿病的預防工作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係統工程,單靠醫生力量難以承擔。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利用一些宣傳工具,大力開展宣傳工作,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病意識,做好一級預防工作。一旦發現糖尿病的蛛絲馬跡,就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
早查早防
有一些症狀表現可以預示著糖尿病的發病,如口渴多飲、多食、消瘦、乏力、多尿、嗜睡等,往往是急性糖尿病患者的症狀表現。慢性病者往往出現:性欲極度衰退;男性陽痿、早泄、遺精等;婦女陰癢久治不愈或分娩胎兒過大等;早年即出現白內障或視物昏花等;四肢麻木、疼痛或小腿經常抽筋;癰、疽、瘡、癤一個接一個;反複發作或肺結核久治不愈;尿頻、尿急、尿滴瀝、尿有甜味;就餐稍晚一會兒就出現饑餓難忍、心慮多汗、手抖等低血糖反應,進食後則消失;體重突然減輕,特別是原來很胖而近來體重下降又找不到其他原因;40歲後經常想吃甜食。
但如果已患上了糖尿病,也不要恐慌,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調養,做好二級預防工作,防止各種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的並發症比實際上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我們需要認真積極地預防並發症。
控製血糖達標
把血糖持久地控製在正常範圍或接近正常範圍。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毫摩爾/升,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不要控製的太低,一般控製在5~7毫摩爾升即可。這是預防糖尿病各種急、慢性並發症的先決條件。臨床觀察,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隻要有持續高血糖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有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人的五髒、六腑、各個係統無不依靠血液滋潤,血糖高,代謝紊亂,髒腑功能失調,則疾病叢生。
為了控製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幾個誤區:其一,隻注重自覺症狀,忽略定期檢查血糖。有的患者尤其是廣大農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們認為,沒有口渴、尿頻、乏力等自覺症狀,就不會得糖尿病。事實上並非如此。臨床觀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現了嚴重的並發症,如白內障、末梢神經炎、心腦血管病時,才意識到血糖又高了,這就無形中給醫治增加了難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檢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碼每3個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進的快速血糖檢查儀,指尖采血,十幾秒鍾就出結果,很方便,費用也不算高。其二,拒用胰島素,延誤病情。目前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有三大類,中藥、口服降糖西藥及胰島素。它們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區。隻有掌握適應征,對症下藥,才能顯現。否則,該用不用或不該用而用之,必然影響療效,甚至給患者造成一定惡果。但臨床上發現有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持有不正確的看法:有的認為胰島素有“癮”,一打上就丟不掉了;還有的人錯誤地認為打上胰島素後會變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藥就無效了;等等。不聽醫生的勸告,固執地拒絕使用,使病情惡化嚴重的會累及生命。近期,美國和加拿大的醫療中心報道:用強化胰島素療法使血糖長期維持在正常水平,能夠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並發症及神經病變,值得借鑒。其三,偏聽虛假宣傳,上當受騙。糖尿病是個世界性的疑難病,目前的醫療水平尚無法徹底治療此病。盡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聽虛假宣傳廣告,到處亂求醫,一直得不到係統治療,其後果隻能是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惡化。提高認識,掌握技能
患了糖尿病後,一方麵要采取綜合療法把血糖控製正常;另一方麵,努力提高預防意識,掌握技能,這對預防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有著極大的好處。預防並發症必須了解其發病特點。各症特點本書前麵已分別做了介紹。
糖尿病控製不佳容易發生並發症,而並發症反過來又影響糖尿病的控製,二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給治療上帶來極大困難,因此要求患者要提高認識,要認真做好以下工作:積極防治感染,及時處理各種應激情況,如發生骨折、外傷時應到醫院求治,不要拖延;合理控製飲食,不要進過量的脂肪食物或主食量過低,以預防饑餓性酮症;對胰島素的用量要根據具體情況(飲食、活動量等)及時加減,以保證體內有足夠的胰島素,尤其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隨意減量或中斷胰島素治療;利尿藥、升壓藥、糖皮質激素等要應用得當,以免引起體內高滲狀態而發生高滲性昏迷;定期到眼科檢查眼底,密切觀察眼並發症;定期做微蛋白尿試驗,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性腎病,及早治療;定期做神經電生理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盡早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定期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可早期發現糖尿病合並心髒病。
總之,隻要人們在思想上不懼怕糖尿病,心理上堅定可以戰勝它的信念,實際生活中采取得力措施,糖尿病的預防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加成功,就有可能把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處的。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方案
1992年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糖尿病預防研究大會上提出了積極開展糖尿病三級預防的問題,並達成了共識。
一級預防
預防對象是那些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出現糖尿病潛在表現的人群,有針對性地通過改變和減少不利環境、行為因素,采取非藥物或日常生活行為的幹預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具體來說,預防對象包括以下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從我國傳統生活方式改變為現代生活方式,或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及從體力活動多到靜止生活方式的人群;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巨大兒或畸形者;高血壓、高血脂、過早動脈硬化及早發冠心病者。
防止和糾正肥胖;嚴格注意對高脂肪飲食的攝入量,飲食以非精製富含可溶性纖維素食物為宜;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食物;增加體力活動;早期發現妊娠期糖代謝異常者必采取預防糖尿病的措施;妊娠時營養不良,分娩的孩子體重低,以後也有發生糖尿病的可能;妊娠期患糖尿病糖耐量異常,分娩的孩子將來易患肥胖症、糖尿病,病情較輕的可以通過飲食調節血糖水平,嚴重的須通過胰島素治療,使血糖值趨於正常。對於1型糖尿病前期的預防措施為:新生兒及早期嬰兒應盡量用母乳喂養,不吃牛奶;服用自由基清除劑,如煙酸胺;早期用胰島素治療使胰島細胞休息,可減少胰島的自身免疫反應;使用免疫調節劑。
二級預防
預防對象主要是那些症狀不明顯或糖耐量異常者,以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世界衛生組織關於異常糖耐量診斷標準及提高人群對糖尿病知識的措施很有價值,對高危人群即2型糖尿病第一代親屬、肥胖者、有妊娠期糖耐量異常或巨大兒生育史或不正常精耐量史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或脂代謝紊亂(特別是高甘油三酯)者及40或50歲以上人群進行篩選,這種作法意義深刻,對檢查有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者的早期治療起著引導作用。
三級預防
目的是延緩和防止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預防急性並發症的發生,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及感染等。預防慢性並發症,關鍵是對新發現的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者盡早和定期檢查有無大血管病變(冠心病、腦血管病、下肢供血不足、足壞疽)及微血管病變(腎及視網膜病)。措施是早期積極控製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並要認真控製肥胖、高血壓、脂代謝紊亂、吸煙、大量飲酒等不利因素,注意勞逸結合、飲食合理,適當體力活動及正確的藥物治療。
3糖尿病如何監測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病,要堅持長期治療。另外,糖尿病本身病情也不斷發展變化,治療方法也要隨之改變。而糖尿病的監測更是需要患者本人來親自完成,因此,隻有糖尿病患者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監測知識,掌握了一些糖尿病監測的基本技能,才會主動、積極配合醫生做好各項監測。首先,糖尿病患者必須清楚監測都包括哪些方麵。實際上糖尿病患者至少應進行以下幾項內容的監測:臨床表現、血糖水平監測、胰島功能監測、糖尿病並發症危險因素(肥胖、血脂、血壓等)的監測、糖尿病並發症的監測。
當然,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不是很顯著,但是,隻要用心觀察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的。我們應該注意有沒有“三多一少”,有沒有疲乏無力;還應該注意觀察有沒有心慌、出汗異常;經常觀察尿量、尿的顏色是否有特殊變化;大便是否規律、正常;視力是否有變化;雙足的溫度、顏色是否正常。對於一些異常表現,不管它有多輕微,都有必要去醫院檢查一下。不要自己妄加判斷,自認為“可能是沒休息好造成的吧”或“一定是不小心……”,這時候的疏忽大意,有可能使你失去某些病的早期治療機會,造成終生遺憾。對糖尿病的態度,一概是“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
對於一個糖尿病患者來說,必須把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延緩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所以說對血糖的監測會反應治療方案的實際效果;血糖又非常容易變化,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到血糖水平,所以需要通過血糖的監測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糖尿病是與胰島β細胞功能密切相關的疾病,胰島β細胞功能的監測可以幫助糖尿病的分型,可以幫助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可以指導用藥;可以幫助觀察治療效果等。
實際上,影響糖尿病並發症的因素不單單有血糖一項,其他一些因素如高血壓,高胰島素,血脂紊亂等也可引發糖尿病並發症。要達到糖尿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有效防止各種並發症的發生、發展,則必須隨時監測是否存在這些危險因素,如果已經存在,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到目前為止,盡管積極治療糖尿病,但並發症並不能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完全避免。通過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延緩並發症的發展、惡化是非常重要的。
血糖的監測方法
血糖的監測方法一般分為靜脈抽血化驗血糖和用指尖血測定血糖兩種。手指尖的血是毛細血管的血。靜脈抽血需要去醫院化驗,化驗過程繁瑣,等待時間長,每次化驗需要抽的血也較多,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也大;指尖血測一般可以用袖珍式快速毛細血管血糖儀來監測。血糖儀方便、快捷,需要血少,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少,又好操作,患者不必去醫院即可自己監測,所以,已經成為監測血糖、評價糖尿病治療效果、指導糖尿病患者用藥的主要手段。
有時用血糖儀測定的血糖值與靜脈血化驗值有一定的差別,這主要是由於靜脈抽的血送到化驗室後,先要去除血液中的細胞等,隻用其中的血漿或血清做化驗;而快速血糖儀用的是從血管中抽出的未經處理的血,也就是不去除血液中的任何成分,所以二者的血糖值本身就有差別。一般血漿的血糖值比全血的血糖值高10~15%。另一方麵,在同一時間內,毛細血管中的血糖水平與靜脈血的血糖水平,本身就有一定的差別,尤其是餐後血糖。假如用同一種方法、在同一時間,來測量同一個人的靜脈血和毛細血管血,兩者的結果也定會不一樣。一般進餐後毛細血管血的血糖比同一時間的靜脈血的血糖值高1~3毫摩爾/升。
為了保證快速血糖儀的準確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使用血糖儀前要進行培訓,由專業人員為患者講解和示範,並由患者當麵操作一遍,隻有患者能熟練應用後才可準許自行使用。
第二,對血糖儀進行質量控製。根據每批試紙編碼不同以及各種血糖儀的不同操作方法,在換用不同批號試紙時,要給予調整;定期用標準試紙或質量控製液進行測試,以確定儀器是否正常運行及結果是否在標明的範圍內。
第三,試紙或傳感電極過期或貯藏不當也可造成血糖測試不準確。潮濕可加速試紙失效,所以要及時把瓶蓋關嚴。
第四,定期清潔和保養機器,用沾清水的棉棒或軟布清潔測試區,清除血漬、灰塵等,避免使用酒精、含氨的清潔劑、玻璃清潔劑,腐蝕性清潔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