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直覺敏銳:成功女性最重要的武器(1 / 3)

第九章直覺敏銳:成功女性最重要的武器

王璐時時記得女性角色

王璐是康佳集團企業文化中心的總經理,是中國有名的公關三女傑之一。

王璐本來是牡丹江電視台的一位名牌主持人。1992年,康佳集團兼並牡丹江電視機廠,王璐對此做了一個專題報道。在報道中,她提出一個觀點:既然自己養不活孩子,何不讓別人來抱養?在當時的內地,很多人都還不能接受她的這種觀點。節目錄製出來試播以後,在電視台甚至市裏的高層領導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很多人都不同意播出,認為是給牡丹江市抹黑。後來還是當時的市委書記定奪,專題才免遭被砍的厄運。專題播出以後,不僅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震撼,還獲得了全國的電視新聞獎。王璐也因此與康佳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0年,康佳集團邀請王璐深圳一行,王璐到深圳一看就被那裏的繁華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吸引,那時候,王璐正在辦理到山東電視台的調動手續。但她毅然來到了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深圳。

到康佳的第一個星期裏,王璐的工作除了看各種各樣的資料,就是收發傳真,為人端茶遞水。這讓王璐多少感到有些不平衡,再怎麼說自己在牡丹江也算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名主持人,是康佳老總親自挖來的人才,以前也對康佳作過很大的貢獻——很多人都是通過看自己主持的電視節目才認識康佳的,但到了康佳卻好像成了一個無人問津、無足輕重的小角色。

在這枯燥無味的一周過後,王璐被要求寫一份關於如何開拓市場的建議書,由於從來都沒進行過類似的工作,王璐隻得求助於主管,主管毫不客氣地對她說:“如果還要我來告訴你怎麼寫,招你來幹什麼?”這句話深深地刺傷了王璐的自尊心,她決心做就要做出個樣子來。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裏,她每天廢寢忘食。終於獨立完成了建議書,還在公司的評比中獲得一等獎,拿到了3000元的獎金。這時候,王璐似乎真正理解了深圳這個城市——在這裏,隻要你肯幹,就會擁有一切。她也開始重新給自己定位:不要再把自己當成什麼名主持,以為高人一等,在深圳,就要一切從零開始。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憑自己的真本事吃飯。

此後,王璐在短短的幾個星期裏,完成了從內地到特區的轉型、從新聞人到經理人的轉型、從名人到普通人的轉型。

就這樣,王璐小心翼翼、勤勤懇懇地在康佳工作了三個月,一天,她接到主管的通知,叫她去開一個會,當王璐來到會議室,發現開會的都是一些高層幹部,這使她很驚詫,然而更讓她驚訝的是陳偉榮突然宣布任命她為公關宣傳部的副經理。這讓王璐大吃一驚,她認為自己來康佳的時間才兩三個月時間,不可能這麼快被提拔,而且事先並沒有人和她談過話,這在內地根本是不可能的。王璐再一次領略到了特區風格。

接下來,王璐更加努力工作,由於王璐以前在電視台工作,因此康佳集團把樹立企業形象的工作交給了她,王璐輕車熟路,如魚得水,由於在公宣部出色的工作表現,王璐被任命為企業文化中心的總經理。

從公關宣傳部經理到企業文化中心的總經理,王璐的任務就是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康佳,樹立康佳的企業形象。王璐有自己的一套設想,她徹底脫出了康佳初期宣傳的那種“質量好、售後服務好”的套路。她認為這些都是一個企業、一個產品所必須具備的因素,無須去大張旗鼓的宣傳。要使更多的人使用康佳產品,必須致力於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企業的美譽度、顧客的忠誠度。或許是由於電視台工作的經曆,她所進行的公關宣傳中處處都透著人文關懷。

無論從傳統的角度看,還是從現代的角度看,王璐都夠得上美女的標準,但王璐辦起事來就沒有了這份美麗,她風風火火、鐵麵無私。但在生活上,她卻像一個大姐那樣關心照顧著下屬。以至於下屬就算是兩口子吵架,也會第一個跑來找她傾述、調解。所以,別人都稱她為“王姐”而不是“王總”。

剛來深圳的前幾年,先生和女兒都還沒有過來,王璐一心撲在工作上,幾乎是以單位為家,十足的一副“女強人”形象。當先生和女兒來到深圳以後,王璐仍然沒有適應過來,改不了幾年來養成的習慣,冷落了家裏人,搞得先生頗有微詞。開始王璐對此並沒太在乎。她認為都是一家人,自己努力工作也是為了這個家,他們會理解的。直到有一次,她批評女兒的時候,女兒反駁道:“你有什麼權力說我,你從來沒有關心過我。”女兒的話像釘子一樣釘在她的心上,讓她開始反思自己這幾年的生活方式。她發現,女兒已經長大了。

自從這件事以後,王璐改變了生活方式,以女性的溫情周到地侍候丈夫,以博大的母愛去關心女兒,令人幸慰的是這種改變沒有影響到工作,更使得她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現在王璐每天最開心的事是下班以後去市場買菜,親自下廚做幾味家常菜,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王璐深有感觸地說:“女性和男人畢竟是有差別的,不管你能力多強、工作多麼出色,也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女性角色。否則,你的生活就是不圓滿、有缺陷的。”

作為一個女性,王璐在該戀愛的時候就戀愛了,該結婚的時候就結婚了,該生孩子的時候就生孩子了,該有事業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事業,擁有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但她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得意和驕傲。她說,自己隻不過是把握住了好的機遇而已。克服女性自身弱點的陳嫦娟

誰能想到中國電信界的“鐵女性”陳嫦娟在22年前竟是高考落榜生,而這個落榜生為了廣東的電信立下了汗馬功勞。

1993年,首創全國200電話卡,僅這項業務2000年就給廣東電信帶來了10億元人民幣收入;

1995年,首創全國視聆通,開創了廣東省互聯網先河;

1997年,首創全國商業網;

1998年,首創廣東省高速信息網;

1999年,創建華南最大的信息服務網站世紀龍;

2001年主持了廣東省IPOVERDWDN光網絡試驗項目,在國內率先開通了基於MPLS和2.5GDWDN等國際先進技術的光互聯網骨幹網,解決了新技術運用中的一些關鍵問題,目前該項目已進入實用階段……

電信界同行評價,陳嫦娟和她帶領下的廣東電信“拓展辦”開拓的這些業務,為中國電信從電話網到寬帶網、信息網的演變打下了良好的規劃基礎和技術基礎。她還多次獲信息產業部、廣東省頒發的科技進步獎,並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俗話說得好:“若非一番寒徹苦,哪得梅花撲鼻香。”在陳嫦娟成功的背後有她付出的多少辛酸。1978年,剛剛“上山下鄉”回城的陳嫦娟參加了全國高考,21歲的她落榜了,她忍不住傷心痛哭。但她並沒有因此氣餒,因為從她不到9歲起在父親被打成走資派的那段艱難日子裏,就已學會了堅強。

在母親支持和鼓勵下,她決心走自學成才的道路。後考入中央電視大學就讀電子類專業(大專),1980年進入北京郵電大學就讀本科函授,大專和本科學曆一起讀,每個學期都要參加兩個大學的全國統考。經曆了6年學習,她最終拿到了兩個文憑。

陳嫦娟和來自世界各國不同行業的CEO們一起在哈佛大學參加MBA培訓班學習,由於她學習出色,被同學們讚譽為“你是中國電信的驕傲”。這一次是她繼1995年在美國、加拿大學習後的又一次充電,陳嫦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她把這些知識用在企業管理上,使廣東電信發展得更快更好。

陳嫦娟沒有放棄使自己進步的任何機會,她常常說“學曆是有止境的,但學習是無止境的”。1997年,40歲的陳嫦娟又去讀在職研究生,她是中山大學和華中理工大學兩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她認為在當今的信息技術領域,知識不再是一勞永逸的耐用品,如果不能保持知識經常更新,即便是博士或碩士,時間稍長,就有可能降到本科生的水平。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緊迫感和壓力,陳嫦娟總是不停地學習,充實更新自己的知識。

陳嫦娟在廣州電信局工作了12年,經曆了旋轉的模擬交換機嗒嗒嗒的脈衝聲,然後到程控機,又到90年代話音的智能業務。1995年3月去加拿大、美國學習之前,陳嫦娟才剛聽說“互聯網”這個詞,但並不知道互聯網是怎麼回事。6月份她回國時,就決定要做互聯網。2個月後就組建了寬帶智能業務拓展辦公室,簡稱“拓展辦”。

陳嫦娟依托廣東電信的強大國企背景成功地做成了“視聆通”。1997年5月,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在廣州召開了全國工作會議,視聆通被作為成功經驗在會上交流。廣東電信成為推動中國電信互聯網的帶頭兵。除了視聆通,陳嫦娟還領頭做了寬帶試驗網。

1999年,陳嫦娟她們在做21CN時已經將目標鎖定在做世界級的中文知名網站。目前21.cn的用戶容量已經達到千萬級,成為中國最大的免費郵箱係統。

常常掛在陳嫦娟嘴邊的一句話是:“不幸是最好的大學,磨練是最大的財富”,陳嫦娟繼任廣東電信處處長,負責長江電信發展,這個工作要求她具有遠大果斷的目光。剛剛上任時開正處級會議,一個大圓桌就陳嫦娟一個女的,當時怎麼說,說什麼話,這些都困擾著她。她幾乎說不出話了。陳嫦娟說自己能感受到大家的眼光:“一個女性能有什麼見解?”會上陳嫦娟什麼也沒有說,但她用行動說話。自從1990年到了省管理局後,陳嫦娟每天工作不少於10個小時。她有一張日程表:周一晚上為了準備第二天的發言寫有實質性的講演稿或建議書。周二6點起床,7點趕往深圳開兩個全省性的會議,發言。12點半開完會半個小時吃飯,下午1點從深圳趕回廣州,3點到5點半和廣東電信網絡運行部科級幹部開會,6點半應酬吃飯,9點另一撥應酬。回到家時整個人都癱了似的。於是有下屬給她編了四句話:“一為工作,二為同事,三看女兒,最後留點時間給老公。”如果說1990年進廣東郵電管理局是陳嫦娟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那麼1995年做互聯網則是她的第二個轉折點。身為女性做互聯網,陳嫦娟以為最大的挑戰是技術和創新。“每一年互聯網的技術都在騰飛,我最大壓力就是要時刻緊跟國際技術的變化,另外結合我們的實際真正用起來。就性別而言,女性比較細膩,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做信息服務業、搞電子商務、ICP,細膩加上投入,就有很多悟性出來。但僅僅有細膩,如果投入不夠,經曆不夠,無私奉獻不夠,心胸不夠開闊,很難做好。”

陳嫦娟深有感觸地說女性做事真的很難,除了要克服大家可能都要遇到的困難外,還必須克服女性自身的一些弱點,比如從心理特點上來說,女性的心胸不夠開闊,寬容心可能相對少一些,在感情上可能更情緒化一些等等。再者,女性還必須克服自身的惰性,克服滿足和依賴的心理,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隻要女性果真能做到這些,再加上恰到好處地發揮女性本身的一些優勢,那成功就不再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了。那英靠創新實現突破和飛躍

那英是現今人人皆知的著名歌手,她的好些歌曲為人們所熟悉,如《好大一顆樹》、《霧裏看花》、《征服》。

然而你不知道這位頗具實力的歌手初闖樂壇時,卻是以蘇芮的替身而出現的。

那英從小就具有非常強的語言模仿能力,在音樂感覺方麵也有著很高的天賦,這使她有一種學什麼像什麼的特殊本領。由於她的音色與蘇芮相近,因此在她早期的演唱活動中,以模仿蘇芮而為人所知,她的演唱簡直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她曾錄製過一盤名為《蘇芮新歌》的帶子,流行甚廣。

但那時,那英基本上還沒有什麼名氣,她的風格就是模仿別人的風格,音樂圈在流行什麼,她就學什麼、唱什麼。

1990年以後,那英在聽蘇珊·維格和賽德等世界級歌星的歌曲中突然有所領悟。“我從她們的歌聲中發現,流行歌曲的演唱並不就是‘西北風’式的唱法。也許在本能的音色上才能唱出真正動人的東西,這給我以很大的啟示,她們的風格並不連喊帶叫。我恍然大悟,以前總認為隻有連喊帶叫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實力派,回頭一想真是幼稚和無知。”

從這以後,那英在許多作曲家的幫助下,開始逐漸地脫離了蘇芮,形成自己的風格。她開始成熟,開始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使自己的音樂事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1992年的《奧林匹克風》演唱會上,那英與蘇芮同台獻藝,但兩人的聲音和風格已完全不一樣了。那英終於找到了最能顯現自我個性的聲音位置,表現出不凡的實力和良好的發展潛力。

那英還在繼續努力著。挖掘潛力,樹立新形象是她的奮鬥目標。

那英易風一事應給一些人以啟示:凡事隻求模仿,不求創新的人是沒有多大發展的,隻能處於後方,而要發展,隻有衝破模仿的束縛,勇於創造自我,進而才能成就不凡。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個泥潭,由於客觀環境的製約以及自身素質及水平所限,一個人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再也發展不下去了,處於停步不前的狀態,這時,要想在事業方麵有所突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必須依靠創造,依靠想像,運用新的思維、方法和知識,才能登上新的高度。

創造會使你形成獨有的特色。沒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一個人是很難成名的。許多名人就是在“奇”字上下功夫,從而使自己脫穎而出。所謂的“特色”,其實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新”,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發揮你的想像力,有所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