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疾病皆會引發頭痛,除緊張性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外,患有感冒、發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頭部外傷、神經官能症等疾病時,也會產生頭痛。頭痛的性質多為跳痛、刺痛、脹痛、昏痛、隱痛,或頭痛如裂等。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鍾、數小時、數天,也有的持續數周。
外感風寒頭痛伴有全身肌肉、關節痛;外感風熱頭痛伴有咽痛。
暑濕頭痛多發生於暑濕天;肝陽頭痛可有眩暈耳鳴、麵紅目赤。
痰濁頭痛多為頭痛如裹、視物旋轉,伴有惡心嘔吐;瘀血頭痛多痛如針刺。
血虛頭痛多為隱痛,伴有失眠、心悸;腎虧頭痛多為空痛,伴腰膝酸軟。
孫思邈方
●菊花茶調散
【組成】川芎、荊芥、細辛、甘草、防風、白芷、薄荷、羌活、菊花、僵蠶、蟬蛻各適量。
【用法】上藥為末,茶水調服。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主治】風熱上攻,頭暈目眩,偏頭痛等。
【來源】《銀海精微》。
●痰飲頭痛方
【組成】常山30克,雲母粉60克。
【用法】為散,開水服9克,吐之止;若吐不盡,再服。忌生蔥、生蒜。
【功效】催吐化痰。
【主治】痰飲頭痛,往來寒熱。
【來源】《千金翼方》。
《太平聖惠方》
●石膏丸
【組成】石膏90克,甘菊花、防風各60克,附子、枳殼、鬱李仁各30克。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於睡前服下。
【功效】清熱化痰。
【主治】痰厥頭痛,目眩,心膈不利。
【來源】《太平聖惠方》。
●時氣頭痛不止方
【組成】冬瓜1個。
【用法】冬瓜搗爛,塗於疼痛處。
【功效】利水、化濁。
【主治】時氣頭痛不止。
【來源】《太平聖惠方》。
●偏頭痛方
【組成】苦葫蘆子8克,鬱金1顆。
【用法】搗羅為末,用梔子裹藥3克,用清水浸泡,滴向患處,得黃水出瘥。
【功效】化濁開竅。
【主治】偏頭痛。
【來源】《太平聖惠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蘇散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子各120克,陳皮(不去白)60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加水1000毫升,煎至七成,去滓,熱服,不拘時,日2~3次。若作細末,隻服6克,入鹽點服。
【功效】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症見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參蘇飲
【組成】人參、紫蘇葉、葛根、半夏(湯洗,薑汁炒)、前胡、茯苓各22.5克,木香、枳殼(麩炒)、桔梗、炙甘草、陳皮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次服用12克,加生薑7片、大棗1枚,水煎,去渣,稍熱服。
【功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體虛氣弱,感冒風寒,內有痰濕。症見惡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嘔惡,並治中脘痞滿等症。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薷散
【組成】香薷(去土)15克,白扁豆(微炒)、厚樸(去粗皮,薑汁炙熟)各12克。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入酒適量,煎後去渣,水中沉泠。
【功效】祛暑解表,化濕和中。
【主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頭重身倦,胸悶泛惡,或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者。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散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薑汁炙熟)、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水500毫升,薑3片,棗1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
【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