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反者,道之動(1 / 1)

“原文”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

“大意”如果遇到那種自視甚高、剛愎自用而聽不進其他意見的人,不妨先逢迎他,然後再逐步說服他。

在古代帝王專製政體的時代,皇上或者大王的脾氣一般都比較大,而且都自視甚高、剛愎自用,別人的意見基本上都聽不進去。這時,作為下屬應該怎麼辦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春秋時期的晏子是怎麼做的吧!

當時,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於是便把那個人抓來,綁在殿下,要對這個人進行“肢解”。古代的“肢解”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就是把人的肢體一節節地砍掉。同時,齊景公還下令,誰都不可以諫阻這件事,如果有人要諫阻,也要遭到肢解。大王講的話,就是法律,所以雖然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知道齊景公這樣做不對,但此時的他正在氣頭上,誰還敢諫阻呢?眼看著那個人就要真的被肢解了。這時,站在一旁的晏子立刻把袖子一卷,拿起刀來,然後一邊揪住那個人的頭發,一邊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副要親自動手為齊景公泄怒的樣子。然而,等把這些動作做完之後,晏子卻慢慢地仰起頭來,向坐在上麵發脾氣的景公問道:“報告大王,我看了半天,實在是很難下手呀,好像曆史上記載堯、舜、禹、湯、文王等這些明王聖主,要對人進行肢解時,並沒有說明應該先砍掉哪一部分。請問大王,對這個人,我們應該先從哪裏砍起,才能做到像堯舜一樣殺得好?”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立刻警覺起來,頭腦也清醒了很多,自己既然想做一個明王聖主,又怎麼可以用如此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於是便對晏子說:“好了,放了他吧,錯在我,不在他!”

在這個故事中,晏子用的就是所謂的“說而飛之”的諫勸藝術,最後不但化掉了景公的脾氣,而且還成功地救了那個人!

很多人認為,做人要有骨氣,這當然是沒有錯的,因為這是作為一個人最起碼應該具備的素質。但在辦事方麵,如果過於剛直,除了讓自己不斷碰壁之外,往往是達不到目的的。所以,鬼穀子告訴我們,在處世之道中,還有這樣一層境界,那就是順從的境界。當然,順從當中,也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因為如果老是順從,便會失去自己。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全世界政壇上都赫赫有名,可是許多跟隨在他身邊的人卻給了他一個很有趣的綽號——“一架老的B-2轟炸機”——任何優質燃料隻要進入它的發動機,都會被毫無例外地檢測為不合格的油品而被禁止進入燃燒室。丘吉爾雖然擁有卓越的才能卻相當自負,經常看不起別人的意見或建議,或者根本不予理睬,或者就算聽了也不采納。

有一次,丘吉爾單獨召見了他的助理史蒂文斯,史蒂文斯提出了一個方案,盡管他不是不知道首相很難接受別人的建議,但因為是自己經過苦心研究的,且認定這個方案相當可行,所以說得自信滿滿、理直氣壯。

可他同樣沒有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丘吉爾聽完他的話,便尖刻地說道:“在我願意聽廢話的時候,歡迎你再次光臨。”

但更令史蒂文斯吃驚的是,在數天之後的一次宴會上,他親耳聽到丘吉爾正在把那天他提出的方案當做自己的見解發表。經過這件事,史蒂文斯總算“大徹大悟”了,原來並非是自己的建議本身不夠好,而是他提出建議的方式還不夠恰當、完美。

最終,他找到了向首相提建議的最好方式:低調,一定要低調!不要再強調某個計劃是自己想到的,而要讓首相覺得那就是首相自己的想法。讓首相不知不覺地感興趣之後,再把這個計劃當做首相的“天才構思”公之於眾。就這樣,你的這個計劃就被“移植”到了首相的頭腦中,而他也就不會再懷疑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因此,史蒂文斯決定:為了能使一個好計劃得以實現,他甘願犧牲自己的功勞。

後來史蒂文斯奉命到美國做外交上的接洽,此時他已經掌握了向首相提出建議的最好方式。雖然在出發前,丘吉爾原則上同意了史蒂文斯的計劃,不過態度卻相當謹慎,看來這個計劃短期內是很難被批準的了。

史蒂文斯到紐約後不久,就向丘吉爾寄回了他同美國國務卿的談話記錄。在談話中,史蒂文斯把自己想出來的、首相隻是謹慎地表示同意的計劃,說成是“首相的創見”,並且對這個“天才、有勇氣以及先見之明”的主張不遺餘力地加以讚揚。

結果丘吉爾看了這個記錄後,便毫不猶豫地正式批準了這個計劃。

此例中,丘吉爾屬於那種典型的“內自得而外不留”的領導,所以史蒂文斯就對症下藥,“說而飛之”,使其欣然接受自己的計劃與建議。同樣的,員工們可以從一點一滴的小事甚至是隻言片語中體察出領導的喜好,在掌握了領導的特點、摸準了領導的喜好之後,就可以在與其每一次的接觸中,使自己所說的和所做的暗合領導的心意,使之產生“正中下懷”之感。且由於言辭順耳,辦事妥帖,極容易拉近與領導之間的距離,產生親近感,從而為與領導和睦相處、向領導獻計獻策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